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視頻 >

[焦點訪談]走基層 轉作風 改文風(二)(20111108)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09日 06:4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2 806da7c9ea9e40d1354d549ed13b9866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首播:

    CCTV-1

    11月8日  19:38

    重播:

    CCTV-1

    11月9日  06:10

     

    CCTV-新聞

    11月9日  01:45

     

    CCTV-新聞

    11月9日  05:30

    中國網絡電視臺消息(焦點訪談):今天是記者節,對我的同行們來説,今天和平時一樣的忙碌,因為這是一個不放假的工作節日,它提醒著我們所肩負的責任分量很重。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讓我們來關注新聞工作者 “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 活動。活動開展以來,全國新聞工作者積極參與,大量來自基層一線的鮮活報道,帶來清新之風。

      “走”出來的新聞

    就在記者節前不久,中國新聞界的最高獎——第二十一屆中國新聞獎揭曉。天津人民廣播電臺的一檔新聞節目《濱海第一線》獲得了廣播編排類一等獎。獲獎編輯王斌剛參加工作不過兩年多的時間,他剛到電臺時,就接受任務,到天津港體驗碼頭工人的生活。

    王剛説他去的時候不太了解情況,只穿了襯衫,工人們都穿著特別厚的棉服,他們特意為他準備了一件。當時王剛覺得用不上,可是到了碼頭才發現那裏的風特別大。做集裝箱操作需要爬上龍門吊,王剛在上面凍得哆哆嗦嗦説不出來話,連話筒都拿不住了。

    這段經歷成為他從事記者職業之初寶貴的生活積累。兩年多以後,在策劃《走近濱海“新市民”》時,他很容易找到最貼近碼頭工人的角度。

    王斌看到同事採回來的報道,有一個碼頭工人説:“我特別高興,我現在是天津人了,我要為這個城市做出更多的貢獻。”王斌問同事天津人是什麼意思?同事説濱海新區可以為一些比較出色外來工解決戶口,王斌覺得這個事情很有意義。

    正是因為放大了這塊內容,當天的節目變得更有深度,並最終獲得了今年的中國新聞獎。對於王斌來説,這是立足基層、關注基層、報道基層帶來的收穫。從今年8月開始,中宣部、國家廣電總局、中國記協等五部門在全國新聞戰線組織開展了“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三個多月來,涌現出大量來自基層一線的鮮活作品,很多報道震撼人心。

    最近,一群來自新疆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的孩子們被邀請到北京來參加一個活動,不久前他們連去趟縣城都很困難。在中央電視臺播出的走基層系列節目——“皮裏村蹲點日記”中,孩子們的艱險求學路令人震撼。

    在節目中,中央電視臺記者與當地鄉幹部一起,徒步跋涉了近200公里,走山路、攀懸崖、趟冰河、過碎石灘,去皮裏村接42個上學娃。

    孩子們説,一雙穿不爛的鞋、一條好走的路,是他們的心願,節目的播出,無疑改變了孩子們的生存現狀。

    現在,一條從皮裏村通往縣城的路已經開始修建,孩子們以後上學的路將不再那麼艱險,記者何盈也真正體會到了“走基層”的價值所在。

    皮裏村蹲點日記是中央電視臺“走基層”系列報道中的一篇,除此以外,走基層的記者還持續關注內蒙古土豆銷售難的問題,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通過記者的報道,內蒙古種土豆的農民找到了銷售渠道。這一系列“走基層”節目,既反映了普通人的生存狀態,又解決了老百姓的實際問題,受到了觀眾的廣泛好評。

     今天的新聞是明天的歷史

    10月16日,新華社播發“走基層”力作——長篇通訊《守望精神家園的太行人——紅旗渠精神當代傳奇》,紅旗渠是20世紀60年代,河南林縣人民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從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被世人稱之為“人工天河”,而這篇報道讓紅旗渠精神再次走進人們的視野,從不同的側面塑造了新紅旗渠的精神。

    “通水的那天夜裏,她坐在渠邊,整整守看了一夜。第二天早,她攔住了前來挑水的人群。她要先於別人打第一桶紅旗渠水,因為她貢獻了丈夫,又把13歲的兒子送到渠上,她比別人更有資格。”這段文字,寫的是一個叫張買江的人一家三代與紅旗渠結緣的故事,這段話不過一百多字,而記者總共採訪了張買江四次。

    今天的新聞是明天的歷史,這種對人民和時代負責任的態度貫穿在新聞單位“走轉改”活動中,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報紙紛紛開設專欄,將大量版面留給“基層”。今年8月17日光明日報《走基層》欄目的第一篇報道是《六訪黎明村》,它是由光明日報寧夏記者站記者莊電一采寫的,走基層對他來説是一種常態。

    從1998年第一次走進鹽池縣黎明村開始,十三年來,莊電一先後六次到黎明村採訪,發表了十多篇稿件,全程見證了黎明村從被風沙吞噬到在當地人的努力下又逐漸恢復生機的過程。正是在這個基礎上,《六訪黎明村》報道才有了特別的意義,它代表了一個長期紮根基層的記者對“走基層”的理解。

    目前,全國的新聞單位都紛紛設立基層聯絡點,領導&&下基層,並制定了鼓勵編輯記者下基層的舉措。新聞單位的作風在轉,轉向百姓、轉向工廠、田間、社區、轉向多年默默無聞的角落;文風也在變,變得清新、簡短,變得生動鮮活。

     

熱詞:

  • 走基層
  • 轉作風
  • 改文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