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中國文學 高峰後再起步(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09日 06: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11月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京舉行“著名作家與中外記者見面會”,雷達、王朝柱、王樹增、葉梅四位作家分別介紹了中國文學界在深入生活、培養新人和繁榮創作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暢談文學如何應對時代文化發展的新趨勢等問題。

  “文學要有自身的品質”

  評論家雷達認為,近幾年來文學在思想表達、底層敘述、歷史處理、作家隊伍建設等多方面都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雷達同時表示,“近五年來,我們的文化語境有很大的變化。網絡等高科技對我們日常生活的影響,對我們的生活方式、思想感情和思維方式的影響都很大。”多媒體時代來勢洶洶,民營書店大量倒閉,紙質書遭遇影像時代……這些必然對文學産生影響,然而文學並不會因此消亡。“文學是語言藝術,而人類是語言的創造者,語言表達的無限性是文學以外很多門類的媒體沒法比的。”雷達説,“問題不在於文學會不會消亡,而在於文學在今天如何能夠吸引人。”

  “電子讀物給紙質讀物帶來了巨大的生存壓力,這無疑是現實問題,但並不存在哪一種閱讀方式會消失的問題。無論是影視媒體還是紙質出版物,優秀作品都在共同構建我們的心靈史。”軍旅作家王樹增這樣説道。

  “網絡可以虛擬,生活不能虛擬。文學要有自身的品質,並以自身的品質來吸引讀者。”雷達説。

  “母語創作記錄民族記憶”

  作為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具有悠久的傳統。新中國成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隊伍不斷發展壯大。

  “最近幾年來,在中國多民族文學的隊伍裏,可以説做到了55個少數民族一個也不少。中國作協目前9000多名會員中,有1092名少數民族作家。”《民族文學》主編、土家族女作家葉梅説,“他們代表著55個民族在文化上的不斷豐富和崛起,記載著不同民族在這樣一個巨大變遷的時代所經歷的心理路程,也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為世界文化的豐富多彩增添了斑斕的色彩。”

  語言文字是傳承一種文化的直接載體,保護和傳播母語文學創作,正是對民族珍貴歷史記憶的一種永恒記錄。

  “柯爾克孜族的民族史詩《瑪納斯》最近被列為世界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産,這個民族的作家多半以母語寫作。像這樣的母語創作的保護、傳承,隨著翻譯家隊伍的壯大和提升,效果非常明顯。”葉梅説。

  “使民族骨頭更硬一點”

  歷史題材影視劇曾經或正在掀起一波不小的“歷史劇熱”。然而一些內容單調、無聊的“泡沫劇”也充斥著電視屏幕。

  作曲出身的王朝柱棄樂從文,集作家和編劇于一身,對於影視文學有著多方位的認識。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為英雄作傳的傳統,且形成了以人寫史的模式——人物志。這就是我寫史傳文學、史傳影視、史傳戲劇的原因。”王朝柱説。

  在歷史題材的影視文學創作中,要把握好思想性、藝術性和真實性的關係,而這一點同樣適用於所有的影視文學創作。“要把歷史和今天打通,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關注中華民族如何構建新時代的理想、信仰、道德。”王朝柱説。

  面對當下影視劇良莠不齊的現狀,王朝柱説:“觀眾需要電視劇,而我們的電視劇如何提高是個問題。影視劇最根本的目的是為了構建中華民族的道德,塑造我們下一代的理想和信念。”

  “首先,需要政府管理部門的宏觀控制;其次,要從質量出發,從作品的思想和內涵出發,而不是從收視率出發。”王朝柱説。

  關於歷史題材寫作,王樹增認為,它不僅是聯絡現實和歷史的橋梁,更為構建當代價值觀提供了精神資源。“文學範疇內優秀的歷史記述,不僅僅是一部民族繁衍的發展史,更重要的,它應該是一部民族生存的心靈史。”

  以史為鑒知興衰,歷史題材的文學因其獨有的厚重感,更加觸動人的心靈。在創作層面上,同樣是面對歷史題材,如何用藝術手法去詮釋歷史,藝術性和真實性的統一是必須思考的問題。

  “中國人的價值觀建立在優秀民族文化和民族意識的基礎上。”王樹增説,“要用我們的筆,使我們的民族骨頭更硬一點,使我們的心裏更踏實一點,使我們更仗義一點。”

熱詞:

  • 中國文學
  • 國新
  • 歷史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