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異地高考民間方案建議“取消高考戶籍限制”引熱議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08日 05:2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京華時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今年3月23日,一批外地來京家長到北京市教委“上書”,希望實現異地高考。(資料圖片) 本報記者王海欣攝

  高考一直被視為我國最重要的考試。近年來,隨著人口流動愈發頻繁,解決異地高考的呼聲不絕。今年10月29日,異地高考民間方案公佈,建議“取消高考戶籍限制”,依據學籍和父母經常居住地等標準來認定高考報名資格。

  方案一經推出,便引來了各方的爭議和討論。贊同者認為異地高考有助於推動整個高考制度的改革,反對者表示這樣會造成新的不公平。如何理解異地高考的民間方案?是合理訴求的表達,還是只為“倒逼”教育主管部門加速異地高考的進程?異地高考真的能拿出“時間表”嗎?

  ■求學故事

  回原籍高考無奈復讀

  1996年,桃源夫婦倆從山東來北京發展,不久便購置了房産和汽車。隨後,兩人的事業也都穩定在了北京。1999年,桃源的女兒來到北京就讀小學,從小學一直念到高三第一學期,直到今年3月才回到老家中學就讀準備高考。“之所以這麼晚才把孩子送回去,是因為之前我不知道高考有戶籍限制,也覺得不一定能在北京待這麼多年。”桃源説。

  作為擁有“北京居住證”即所謂“北京綠卡”的外地人,桃源的孩子在北京讀書時免除了一筆不菲的贊助費和借讀費。但也正是這張“綠卡”給他們帶來希望,而在孩子中考時未能及時抉擇。

  由於北京和山東的教材不一致,女兒在北京讀書時還是班上前十名,在2011年的山東省高考中成績並不理想,只達到當地三本錄取分數線。為了讓孩子考回北京,桃源夫婦決定讓孩子在山東復讀一年,儘管“復讀生在學校和專業的選擇上會受到很多限制”。

  由於女兒一直在父母身邊長大,極少回老家,巨大的落差也讓孩子的心理産生了變化,“因為不適應,孩子就不停地吃,買東西,現在胖得已經不成人樣了,滿臉都是痘……”桃源説。

  桃源的丈夫則為了孩子,已經辭職回老家陪讀。“這是我們把孩子留在身邊必須要付出的代價之一。”桃源説。

  “黑戶學生”前途未卜

  自1992年大學畢業後,山西戶籍的丁香花(網名)就留在北京工作。14歲的兒子幼兒園、小學直至初中畢業都在北京就讀,今年在北京參加中考。

  丁香花告訴記者,早在三年前,兒子面臨小升初的時候,他們一家就面臨抉擇。因為如果不在山西中考,上高中就沒有學籍,就不能參加高考,而如果把兒子送回去,“監護從何談起”。為了兒子的高考和升學,丁香花甚至想過舉家遷回山西,但“如何掙錢養家”,“原本只是孩子的教育問題,卻升級成了全家的生活問題”,痛苦地掙扎了許久之後,她最終選擇讓孩子繼續留下來讀初中。

  參加中考前,丁香花全家做了一次人生的“賭博”,“賭的是自己孩子的未來”。中考結束後,丁香花走訪了十幾所中學,最終兒子被一所學校錄取,“兒子上學了,成績很好,但仍然是個黑戶學生,因為無論在北京還是在山西,兒子都沒有學籍。”

  丁香花稱,如果延續現行政策,2014年,兒子有可能只能以社會人士的身份回山西高考,但“社會考生不能參加軍隊、國防等類學校的招生,也不能參加全國名牌大學的招生,並且課本不一樣,試卷不一樣,難度程度不一樣……”想到兒子將要面臨這些,丁香花就泣不成聲。

  學戶分離孩子“被留學”

  李女士全家來京已十幾年,兒子從小學二年級就開始在北京借讀,今年高中畢業。因沒有北京戶口,他無法參加北京的高考,只能通過申請出國留學,繼續求學之路。

  “其實我們早已預料到這個結局。”四年前,李女士通過申請“綠卡”(北京居住證)為兒子爭取到了在北京考高中的機會。因為根據北京市引進人才的相關規定,擁有北京居住證的外地人可以在一定期限內轉為北京戶口,而在轉為北京戶口前,可享受與北京戶籍一樣的同城待遇。但從此,李女士和老公就意識到要儘快幫孩子選國外的學校,以備無法在京高考,李女士無奈地稱自己的兒子是“被出國”。

  許多持有北京“綠卡”的家長認為自己受到的待遇不公,為了子女們小升初、中考、高考的權利不停奔走,“學籍與戶籍分離不是一時半會兒能解決的問題,我只想讓全家過正常的生活。”李女士很平靜。

  她算了一筆賬,大學四年,兒子出國需要比在國內大學學習多花費100萬元。為了送兒子出國留學,李女士夫婦拼命地工作掙錢,“我們的生活都很節儉,幾乎從不打車,也很少添新衣服,甚至計劃過把北京的房子賣了為兒子籌學費。”

  ■民間方案背景

  2.2億人“人戶分離”

  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中國現有2.2億人離開戶籍地遷居異地工作和生活。這些人以中青年居多,如果結婚生子,他們的孩子即“流二代”,要麼被留守在戶籍地,要麼隨遷,但隨遷最終還是需要面臨在讀初三時是否回戶籍所在地的抉擇。孩子不回家讀初三參加中考,將不能在戶籍所在地獲得學籍,也就不能參加四年後的高考;如果選擇回去,就必須承受至少四年的骨肉分離生活,讓孩子成為“留守兒童”;如若舉家回遷,工作難找,全家生活又成問題。

  為了爭取孩子在父母經常居住地接受教育和升學的權利,自稱“關注教育公平志願者”的隊伍逐漸壯大。他們的例行工作是在街頭或網上徵集簽名,並在每個月最後一個週四去當地教育部門和國家教育部遞交呼籲書。截至目前,這些志願者已經徵集到簽名達51000人次,已連續16次向教育部遞交呼籲書和建議書。

  ■民間方案內容

  以學籍為高考報名資格

  10月29日,非京籍隨遷子女家長起草的《隨遷子女輸入地高考方案》公佈。方案建議,教育主管部門在修改2005年聯合公安部發佈的《關於做好普通高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考生報名資格審查工作的通知》,以及在頒佈下一年度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工作規定》時,不再把戶籍作為高考報名的限制條件,高考報名資格依據學籍和父母經常居住地的標準認定。方案也表示,考慮到歷史形成的教育水平和高考錄取率差異,為避免短期內人口輸入地教育資源不足等問題,可以考慮在一定時期內設置一定限制條件,逐步放開城市新移民子女在經常居住地上學和參加高考。

  >>具體方案內容

  (一)隨父母在經常居住地上學,至高中畢業3年以上連續學籍的,高中畢業即可在經常居住地參加高考和錄取;

  (二)北京、上海兩地,隨父母在經常居住地上學,至高中畢業有連續4年以上學籍的,高中畢業即可在經常居住地參加高考和錄取;

  (三)父母經常居住地是指公民在工作和生活所在地連續工作和生活一年以上,根據自願原則認定為經常居住地。工作和生活的證明包括:工作和收入證明(勞動合同、單位出具證明、工資發放依據、納稅證明、社保證明等之一),租房合同(或房産證)、水電費收據等。

  (四)作為以上建議的補充建議,應儘快實現本城市區域內部的中、高等教育資源均衡。努力實現城市內部公辦學校的硬體設施、師資力量相對均衡,居民子女能夠就近上學,杜絕“擇校”現象。同時,嚴格控制學籍的有效性,徹底消除高考移民的投機行為。

  ■家長看法

  學籍有效性和連續性彼此缺一不可

  方案發佈之後,引來各方不同的聲音。對此,參與方案起草的家長代表杜國旺與聯合起草方案的專家認為,應當對其深刻解讀。

  起草方案的專家認為,“至高中畢業3年以上連續學籍”的要求,是強調了高考報名地為其學籍地的嚴格要求。目前,教育發達地區因不需要考慮學生的高考問題,只是一味擴大教育資源,並不考慮學籍的限制。當高考報名資格按照學籍地限制後,這些地區勢必會考慮本地人口的意願,從入學渠道上嚴格限制學籍;另一方面,教育欠發達地區,因為戶籍學生終將回到本地參加高考,不低的高考升學率掩蓋了其教育發展的不足。當高考報名地按照學籍地限制後,必將有大量的外流生源回歸本地,勢必會揭開本地教育發展不足的現實,也將推動本地教育發展。

  其次,“北京、上海兩地,至高中畢業有連續4年以上學籍”這裡強調了學籍的連續性。小學和初中的教育,屬於義務教育的範疇,北京和上海的高中都是三年制,也就是説,連續四年的要求,是考慮學生在當地接受義務教育之後,在當地參加了中考,即可參加高考。

  第三,“父母經常居住地工作和生活認定”,是為了避免寄讀性“高考移民”的出現。在由學籍地確認高考資格後,短期內勢必會引起學生向低考分區域移動的趨向,從長遠來看,這對於教育平衡有益處。但為了避免高考考生移動出現“井噴”現象,同時,由父母經常居住地工作和生活的認定,會起到很好的調控作用。

  第四,“本城市區域內部的中、高等教育資源均衡”,很多人認為城市教育資源緊張,而實際上,又存在很多學校因為生源不足在“關停並轉”的現象。造成這種現象的實質原因就是教育資源投入的不均衡及名校的“擇校熱”。如果存在“擇校”,那就不管投入多大,都會引發入學競爭。實現本地區域內的教育資源均衡,能夠有效遏制入學競爭現象的出現,同時,也會降低因隨遷子女高考資格獲得帶來的衝擊。

  目前流行的解決方案

  1.取消戶籍論:認為戶籍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桎梏,應取消戶籍。

  2.素質教育改革論:中國教育應該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變革。

  3.統一高考論:全國統一高考試卷。

  4.錄取比例分配論:名校高考錄取比例按各省參加考試人數等比例分配。

  5.代考論:由就讀地代考,折合為錄取地成績錄取。

  6.佔用戶籍地指標錄取論:就讀地考試,佔用戶籍地錄取指標。

  7.民間方案:取消高考戶籍限制,以學籍作為認定高考資格的唯一條件,從學籍時間、有效性等進行限制,消除高考移民的投機行為。同時要大力推動同城中、高等教育資源均衡,杜絕擇校現象。

  ■專家建議

  以學籍認定高考資格相對合理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教育基本理論研究室主任儲朝暉認為,目前解決非京滬籍隨遷子女升學問題已不在於教育主管部門,而在戶籍管理部門和北京、上海兩地的政府。

  對於民間的異地高考方案,儲朝暉表示,隨遷子女家長焦急的心理可以理解,但是,這個方案並不是一個系統的方案,在實施中存在很多問題,希望教育主管部門拿出具體的“時間表”,甚至在今年高考報名前就解決更是太過於理想。

  儲朝暉認為,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小學和初中就學的人數已近千萬,在公辦小學和初中就讀的分別佔77%和80%。事實上,各個城市已經有了隨遷子女在輸入地接受義務教育的準入制度,然而這個制度沒有延續性,到了高考的時候,依然要求學生在戶籍所在地報名參加高考和招生。

  近日,方案公佈後,有許多人在微博上表示反對,認為這些隨遷子女如果能在北京參加高考侵犯了本地人的利益。對此,儲朝暉表示,隨著越來越多的外地人融入大城市,如果僅以戶籍來保護一些人的特權,認為沖淡了他們的優勢,這種觀念是非常狹隘的。他認為,戶籍不僅不應成為高考的限制,也不應成為人們生活與職業生涯上任何一種自主選擇的限制。而依據在某地的連續學籍而非戶籍來確定一個學生是否有在某地高考的權利,或許是一種更合理的選擇,也是社會損耗最小的選擇,並且是可行的選擇。

  北京新啟蒙公民參與立法研究所主任熊偉建議,要推進教育公平,一是高考錄取名額要按照人數和地區發展來等比例分配,二是應儘快制定高校招生考試法。

  解決異地高考需有大小方案

  對於隨遷子女輸入地高考的問題,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教授熊文釗表示,他不建議使用“取消高考戶籍”的説法。他認為,應當是在尋求教育公平的前提下,實現以學籍作為指標接納隨遷子女參加高考。而異地高考的實現,要依賴於實行全國統一高考,消除“高考移民”。

  儲朝暉認為,如果整個社會城鄉之間不存在不均衡、不平等的問題,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哪高考就不會成為問題,在隨遷地高考也不會成為問題。而現實的狀況是,教育資源在分佈上是不均衡的。一旦取消戶籍限制,“高考人口”向大城市和錄取分數線低的地區大量遷移將會發生。所以,解決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方案,可分為大方案和小方案。

  儲朝暉解釋,大方案就是要在高考機會存在不平等的城鄉、不同地區間縮小差距,在全國範圍內提高高考面上的公平程度,不能讓北京、上海的考生升入高校的機會與河南、山東、安徽的考生升入高校的機會上,存在明顯的差距,要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將它們現有的差距盡可能縮小;小方案,則是要考慮到城市對外來務工人員的客觀需求,為這些人的子女在就讀地高考提供切實的方便。對於這個小方案的決策,從現有的行政體系實際情況看,不應是全國一刀切,而應該在給出全國性基本原則的基礎上,由各地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方案,“不能讓隨遷一代被戶籍絆倒”。

  ■其他聲音

  在京高考要考慮人口調控

  《北京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首次提出,對符合條件的來京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將滿足他們接受高中階段教育的需求。這一政策,給今後實現異地高考奠定了基礎。

  北京市教委曾就異地高考表示,人口不斷膨脹已經成為北京建設現代化城市需要解決的一個關鍵問題。北京市正在研究關於人口有效調控的政策措施,在京務工人員子女在京參加中高考的問題也必須納入北京市人口有效調控的政策框架中考慮。

  異地高考難在戶籍和高校招生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異地高考”破解的難點,涉及戶籍制度和高校招生權這兩個需要全國通盤解決的問題。他認為探索“異地高考”與破解“高考移民”是同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需要國家統一佈局,很難靠一個地方進行試點。他認為,異地高考改革還應該與高考改革結合起來,現行的高校自主招生,還與統一高考聯絡在一起,而統一高考要求“戶籍+學籍”相結合的報名制度。這就要求政府部門真正賦予高校自主招生權,打破集中錄取。

  本報記者張曉鴿

熱詞:

  • 高考報名資格
  • 高考改革
  • 高考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