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民營實體書店遭受“多方掣肘” 集體“跌入寒冬”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06日 07:4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福建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國最大的民營連鎖書店——光合作用書店的關門,為民營實體書店的前景蒙上了更加濃重的陰影。過去4年裏,全國已有上萬家民營書店倒閉。曾經被視為“城市文化名片”的民營實體書店為何接二連三“倒塌”?從“詩意地棲居”到夾縫生存艱難,它們將如何度過最寒冷一季?

  集體“跌入寒冬”

  如今,民營書店這種慢節奏的實體購物方式正在受到巨大衝擊:僅2007年到2009年,中國民營書店就減少了10000家。2011年,全國民營實體書店更是集體跌入寒冬,不少行業佼佼者,都因經營困難不得不縮小規模,甚至面臨關張窘境。

  民營實體書店多米諾骨牌效應般地一個個倒下,加重了公眾對閱讀的憂慮。有媒體稱,消失的不僅僅是傳統人文小書店,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和方式。

  事實上,全球範圍的書店危機正在上演:今年7月22日起,曾是美國第二大傳統圖書連鎖店的Borders開始關閉旗下399家店面;同時,美國最大書商之一的巴諾書店股票迅速貶值;英國著名的水石書店也宣佈2010年利潤同比下滑70%。

  “活着,是當下民營實體書店最大的願望。”杭州楓林晚書店的創始人朱昇華説。

  遭受“多方掣肘”

  “光合作用”創始人孫池無奈表示,書店的房租、水電等成本急劇上漲,銷售卻連續4年下滑,導致“光合作用”的資金問題突出,拖欠了諸多供應商的款項。

  除受房租成本高、客戶不穩定等壓力外,隨着數字化資源的日漸豐富,年輕讀者閱讀方式的改變成為壓倒民營實體書店正常生存的“最後一根稻草”。研究顯示,2010年中國圖書音像製品消費火爆,佔網購市場消費總量排名的第三位,購買用戶佔全部用戶的比例達31.4%。

  “現在,我們最期盼的是圖書價格體系的管理;我們最害怕的是書友在我們含淚滴血時,還會因為網絡大鱷們的傾銷而誤會我們:圖書是暴利,店家不實在。”面對網絡圖書價格的血拼,杭州曉風書屋總經理姜愛軍在微博上這樣寫道。

  如何“光合作用”

  面對眾多書店的消失,“救救書店”“減免稅收”等呼聲在愛書人與從業者中間愈發強烈。

  “政府應該把書店看作文化事業,進行補貼。”北京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説。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閻曉宏曾表示,書店是政府應扶持的企業,新聞出版總署將會同相關部門聯合出臺專門文件扶持書店,“如對縣及縣以下新華書店網點免徵增值稅等”。

  也有業內人士認為,書店不應該是“大熊貓”,如果只是希望得到政府扶持而不思進取、一成不變,最後只能走向消亡。

  “民營實體書店想活下去的話,必須要找到吸引讀者的理由。”朱昇華説。在大陸民營書店都紛紛倒閉時,台灣誠品書店則以全球範圍內少有的實體書店成功案例的姿態進軍大陸。

  如今,“楓林晚”已經開始嘗試在書店舉辦講座、沙龍等體驗式活動,還和阿裏巴巴等企業建立了合作關係,為企業建立圖書館,舉辦文化講座等。“以前是靠單一賣書靠這個差價,現在基本上轉型到以為大的企業做文化服務,以收服務費的模式為主。”朱昇華説。

  浙江大學教授胡可光認為。民營書店想要繼續生存下去,就需要樹立品牌意識。“畢竟,對於一個亟待文化積澱和冷靜思考的民族來説,需要的是文化的百年老店,而非賣教材為主的書店和打價格大戰的網上書城。”(據新華社杭州11月5日專電)

熱詞:

  • 過冬
  • Borders
  • 光合作用
  • 民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