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孫春蘭:貫徹落實六中全會精神推動福建文化大發展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02日 20:1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黨建》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專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這是中央基於對國際國內形勢的科學判斷而作出的重大決策,充分體現了對當今世界文化發展趨勢的全面把握、對我國基本國情的深刻分析、對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積極關切,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義。我們一定認真學習,深刻領會,緊密結合福建實際,不斷提高文化的自覺與自信,更加奮發有為,努力把全省文化改革發展工作推向一個新的階段。 

  (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六中全會“四個更加”、“四個越來越”、“三個關係”的精闢論述,深刻闡發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大意義。就福建而言,當前全省上下正在全面實施國務院批復的《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在更高起點上紮實推進科學發展、跨越發展。在這樣一個關鍵時期和發展進程中,我感覺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凸顯。

  從文化凝聚力看,文化作為一種歷史積澱而形成的價值追求,是一個民族、一個地區具有強大凝聚力、向心力的源泉。當前福建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重大機遇,也面對著許多困難和挑戰,迫切需要加強文化建設,自覺地凝聚和構築能夠引領方向、激發創新、推動發展的核心價值和精神力量,進一步堅定廣大黨員、幹部的理想信念,打牢全省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和道德基礎。

  從文化創造力看,文化越來越成為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的重要推動力量。文化産業具有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小、附加值高等特點,是典型的“環保”、“低碳”、“綠色”産業。對於福建這樣一個資源、能源都相對緊張的省份來説,發展文化創意産業是轉方式、調結構的一條重要出路,也是在盡可能短的時間裏實現轉型跨越的一個方向。

  從文化需求看,文化是民生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際經驗表明,人均國內生産總值超過5000美元時,居民消費將進入精神文化需求的旺盛時期。現在,福建人均地區生産總值已經達到了這個水平,今後五年可望超過一萬美元,文化消費進入快速增長期。福建只有大力推進文化建設,積極發展包括公益性的文化事業和經營性的文化産業,才能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從文化屬性看,文化不同於有形的經濟,它具有較強的滲透性和意識形態屬性。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文化成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內容,也成為各種思想文化交匯和意識形態較量的重要平臺。國內外敵對勢力以互聯網為手段,千方百計在思想文化領域對我進行滲透破壞,這尤其要引起我們的重視。福建區位特殊,開放度高,對外交流頻繁,歷來是境內外關注的焦點。同時,福建又是一個網絡大省,網民網站註冊域名數居全國前列。由此,加快文化改革發展,採取有力措施加以防範和應對,掌握思想文化領域鬥爭的主動權,已經成為福建在擴大對外交流中更好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一項緊迫任務。

  總之,我們要深刻認識文化在提高綜合國力和競爭力中的地位作用,深刻認識文化在福建發展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按照六中全會的重要部署,把加快文化改革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推動文化自強,在新起點上進一步加快文化強省建設步伐,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二)

  近年來,福建高度重視文化改革發展工作,提出了建設文化強省的目標,制定出臺了加快文化産業發展的意見和文化改革發展的專項規劃,加大了對公共文化服務的投入,確定了十大文化産業的發展重點,全省文化改革發展呈現良好勢頭。但與中央要求和群眾期待相比,我省文化建設仍然還有不少差距。比如,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和服務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文化産業整體實力和核心競爭力不強,文化人才特別是高層次的複合型人才缺乏,等等。我們要按照六中全會的部署,根據福建文化發展的現狀,進一步謀劃推動,突出幾個方面的重點,努力把福建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遊中心,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和全國重要的文化産業基地。

  一是抓住根本任務,牢固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六中全會深刻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這對於我們認識文化的內在性和深層次性特點,從而把握文化價值靈魂和精神力量,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文化自覺與自強,具有重大意義。近年來,福建紮實推進學習型黨組織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教育不斷深入,愛國主義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紮實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活動創建卓有成效,公民道德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高。廈門多次榮獲全國文明城市稱號,並在2010年全國公共文明指數測評中名列榜首。福州被評為全國的宜居城市。但目前社會上仍存在著諸如道德失范、誠信缺失等問題。核心價值的建構,往往是一種潤物無聲、潛移默化、久久為功的過程,必須堅持不懈,化虛為實,在開展各種各樣、有聲有色、有形有狀、轟轟烈烈的文化活動中,要把核心價值觀貫穿其間,融入其中,切實體現到我省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全過程,體現到精神文化産品創作生産傳播各方面,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成為時代主旋律。特別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宣傳教育,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建設,加強社會誠信建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廣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力爭我省更多的城鎮、單位成為國家級文明城市、文明村鎮和文明單位。

  二是堅持文化惠民,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建設首先要突出社會效益,讓最大多數人能夠共享文化發展的成果。六中全會提出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以政府為主導,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加快城鄉一體化的發展。福建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一直比較重視,將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列入每年省委、省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在全省財政並不寬裕的情況下,文化支出逐年保持較大幅度的增長。近年來,我們重點實施文化惠民“六大工程”和“藝術扶貧”、“文化低保”等工程,精心組織“激情廣場大家唱”、“社區文化藝術節”等惠民文化活動。比國家要求提前兩年半完成廣播電視村村通任務,全省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從2008年開始全部免費開放。莆仙戲加演現代文明小戲、南安市蓉中村基層文化建設、設立村級文化協管員等典型經驗得到中央領導同志充分肯定。連續兩屆獲得全國文藝創作精品“五個一工程”評選“滿堂紅”,五次蟬聯“梅花獎”。我們將按照六中全會精神,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以更大力度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為此,我們將進一步加大公共財政支出,著手實施一批新的文化惠民工程,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鼓勵企業和個人捐贈、興辦公益性文化事業,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多元化、社會化。加強基層和農村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把更多資源向基層、農村以及欠發達地區傾斜,儘快實現“縣有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數字電影院”、“鄉有綜合文化站”、“社區有文化活動中心”、“村有文化活動室和農家書屋”。加強閩南、客家、媽祖等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著力培育一批地域特色明顯、展現福建風貌、在國內外具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普查和挖掘整理,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傳統藝術、手工技藝、民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産。深入實施文化精品工程,加大文藝精品重點項目的扶持力度,提高文藝創作生産的社會化、組織化、市場化程度。

  三是大力發展文化産業,加快培育成為支柱性産業。六中全會強調要推動文化産業跨越式發展,使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支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這充分表明了文化産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突出重要的作用。近年來,福建大力發展文化創意、動漫遊戲、工藝美術等十大文化産業,全面推動文化産業精品、廣告創意基地等五大工程建設。“十一五”期間,全省文化産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9.8%,比地區生産總值年均增速高12.8個百分點。2010年佔GDP的4.2%,文化産業法人單位實現增加值居全國各省區市第7位。但總體而言,福建文化産業集中度和集約化水平不高,文化企業規模偏小,缺乏在全國有影響的標誌性文化産品和産業項目,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産業發展優勢的能力不足。我們要認真落實六中全會的部署,按照“招引大項目、培育大企業、建設大園區、發展大産業”的思路,深入挖掘全省各地的特色文化資源,重點建設創意産業園區、影視産業園區、新聞出版産業基地等一批特色文化園區基地,不斷增強特色文化産業發展的集聚力、輻射力和競爭力。引導大型國有企業和民營資本進入文化産業,推進有條件的文化企業上市融資,培育文化龍頭骨幹企業和戰略投資者,力爭到2015年全省文化産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8%以上。

  四是充分發揮獨特優勢,深化閩臺文化交流合作。文化是連接兩岸同胞感情的重要紐帶。閩臺文化同根同緣。福建在推進兩岸交流合作中具有獨特優勢,能夠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來,福建努力用好中央賦予的先行先試政策,不斷深化閩臺文化交流合作,兩地影視、圖書、動漫等領域産業合作和貿易往來日益頻繁。福建已成為大陸對臺出口圖書最多的省份,並擁有“媽祖之光”等一批入島文化品牌項目。海峽兩岸文化産業博覽會舉辦三屆以來共簽約項目329項、總金額244億元。下一步,福建將借助這一輪文化改革發展的東風,進一步發揮獨特優勢,全方位拓展閩臺文化交流合作,切實發揮文化在促進祖國統一大業中的特殊作用。挖掘族譜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媽祖信俗等各種特色文化資源,打造一批對台灣民眾有吸引力、感染力的知名文化品牌。加強閩臺文化交流合作平臺建設,著力打造海峽兩岸文博會、藝博會、茶博會等文化交流平臺。進一步辦好閩臺緣博物館,為台灣同胞前來尋根問祖、開展學術研究提供更好的條件。依託省內高校加強兩岸文化文藝人才的培養工作,為兩岸文化交流提供人才支撐。拓寬兩岸青少年交流交往渠道,繼續辦好兩岸青少年夏令營、辯論賽等活動,增進台灣青少年對中華文化特別是中國歷史的理解,增強對祖國的認同感。

  (三)

  貫徹落實六中全會精神,推動福建文化強省建設,必須在改革、人才、政策以及組織領導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

  一要強化改革創新。改革創新是激發文化創造活力、增強文化發展動力最直接有效的手段。貫徹落實六中全會精神,推進福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發揚敢於擔當、勇於創新的精神,以更大魄力、更大決心推進文化領域的觀念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創新,為文化發展注入蓬勃生機。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完成國有文藝院團、非時政類報刊社等改革步伐,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體制。推進文化創新創造,深入實施文化精品工程,推出更多有影響、有市場的優秀文化産品。加快發展新興文化業態,健全文化市場體系,擴大文化消費,推進文化産業與科技、旅遊、金融等産業融合發展。開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的對外文化交流,學習借鑒外來優秀文化成果。

  二要強化人才支撐。文化改革發展,人才是關鍵。我們必須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思想,針對全省文化人才結構性短缺,缺少懂文化、善創意、會經營的高端複合型人才和領軍人物這個實際,加快培養造就德才兼備、銳意創新、結構合理、規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隊伍。大力培養各類文化人才,以多種渠道、多種形式造就一批懂專業、會經營、善管理的複合型人才。在用好現有優秀文化人才的同時,堅持以寬廣視野、開放胸襟大力引進海內外文化創意、研發、管理等高端人才,完善激勵機制,創造寬鬆環境,使各類文化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活。

  三要強化政策支持。實現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離不開政策的配套支持和有力保障。針對制約福建文化繁榮發展的困難和問題,進一步研究出臺更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從財政投入、稅收優惠、用地優惠、人才培養引進等方面進行有力扶持,研究設立並逐步擴大發展專項基金,推動重點文化産業項目建設,保障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繁榮發展。對國有文化單位轉企改制中的人員分流安置、社保對接等要有配套扶持政策,妥善作出安排。特別要進一步健全公共文化服務投入機制,確保每年對全省文化事業的投入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保障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運行。

  四要強化組織領導。黨的領導是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的根本保證。我們要切實擔負起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的政治責任,把它擺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加強對推進過程中重大問題的研究,掌握文化改革發展領導權。堅持把文化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與經濟社會發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組織實施、一同督促檢查,作為評價一個地方發展水平、發展質量和領導幹部工作實績的重要內容。選好配強文化領域領導班子,充分調動社會各方尤其是基層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在全社會營造有利於文化改革發展的良好氛圍。

熱詞:

  • 孫春蘭
  • 六中全會精神
  • 福建
  • 文化大發展
  • 大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