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李鴻忠:奮力推進湖北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強省跨越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02日 19:5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黨建》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著重研究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並作出重大決定,出臺一系列新政策、新舉措,這在我們黨90年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為湖北建設文化強省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強大的政治動力和精神動力。我們要把學習、宣傳、貫徹、落實六中全會精神作為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政治任務,迅速掀起學習貫徹全會精神的熱潮,把廣大幹部群眾的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全會的決策部署上來。

  一、當今時代已進入以文化定成敗的階段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根脈,也是一個地區、一個城市發展的深層動力。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社會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越來越成為人民群眾的熱切願望, 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越來越凸顯。我們要深刻認識文化建設的極端重要性,增強加強文化建設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1、加強文化建設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緊迫要求。當前,世界範圍內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在文化生産、文化創新方面,西強我弱、西強東弱的總體局面尚未改變。美國以經濟、科技發達雄霸世界,但其出口的第一産品、對世界影響最大的不在科技、經濟、軍事,而是文化。有人提出,19世紀靠軍事改變世界,20世紀靠經濟改變世界,21世紀靠文化改變世界,值得我們深思。從國家安全來講,經濟是基礎,國防是後盾,文化是命脈。我們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最終落腳于文明形態和文化影響力。如果我們僅僅搞經濟建設,不大力加強文化建設,提高文化軟實力,就難以在綜合國力的競爭和較量中佔據主動,也就不可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能不能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是對我們黨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的一大考驗。我們要長期執好政、掌好權,帶領人民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必須高揚自己的文化理想,高舉自己的文化旗幟,提高自己的文化實力,樹立自己的文化形象,在多元化的文化格局中牢牢把握話語權,維護中華文化的特性和獨立性,維護國家文化安全。

  2、加強文化建設是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科學發展必然包括文化的發展。科學發展,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物質財富的增加、GDP的增長,並不是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文化發展是人類社會更深層次、更高境界的追求。發展最終要以文化、文明來定義,文化的繁榮是發展的最高目標。我們黨確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現代化建設總體佈局,把文化建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和重要目標,體現了高度的文化自覺。發展競爭的背後是文化的競爭。當今時代,商場的博弈,其實就是經商者文化品位的博弈;企業的興旺,其實就是其獨特的企業文化在發揮潛在作用;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的繁榮發展,必然得益於某種文化的培育與發達。發展的競爭,表面看是硬實力的競爭,其實質是文化軟實力的競爭。過去我們常講,經濟發展一靠改革,二靠科技,現在還應加一條:三靠文化。文化發展具有乘數效應。文化發展既直接貢獻于經濟增長,又對提升經濟發展質量有著重要作用,文化與經濟、科技相互交融、共生發展,能夠産生極大的聚變效應。文化産品是最高端、經濟效益最好的産品,文化産業是典型的“低碳經濟”、“綠色經濟”、“無煙産業”、“朝陽産業”。近年來,面對世界金融危機的衝擊,以資本、原材料和勞動力為核心要素的物質生産受到制約,而以思想、創意和知識産權為核心要素的文化産業反呈上升趨勢。2010年,湖北文化産業實現增加值695.95億元,同比增長20.9%,比全省地區生産總值增長速度高出6.1個百分點,比第三産業增加值增長速度高出10.8個百分點,“反經濟週期”特徵明顯,展現出構建新的支柱産業的可喜前景。

  3、加強文化建設是構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的重要支撐。中央賦予湖北構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的光榮使命。戰略支點必須以一定的實力來承擔、來體現,其中既要有經濟總量和規模的硬支撐,又要有精神、文化和影響力的軟支撐。戰略支點必須同時是文化的支點、文化的高地。湖北是一個文化資源大省,但文化發展的質量和水平與中央的要求相比、與人民群眾的期待相比、與發達地區文化發展的迅猛態勢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同時也意味著發展的潛力和提升空間很大,完全可以成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新的重要增長源、增長點。將湖北的文化資源優勢轉變為發展優勢,在構建戰略支點的同時打造文化高地,需要我們加快推進文化改革發展,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産力,進一步增強文化凝聚力和引領力,以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助推中部地區崛起。

  4、加強文化建設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任務。基本文化權益是社會公平的重要體現。文化是人為的,也是為人的,恩格斯説過:“文化上的每一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文化是民生的重要內容。以文化人潤無聲,以文惠民如春雨。改善民生,不僅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文化是幸福指數的重要尺度。文化之於人類,應當是一種精神上的內在需求、普遍需求,也是終生相伴的需求。如果沒有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就談不上真正的民生幸福。文化是社會和諧的重要力量。文化有所承擔,社會才和韻充盈。當前,我們正處在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的加速期,一些人的思想困惑、精神焦慮有所增多,人文關懷、心理疏導的任務更加繁重。發展文化民生,推進文化惠澤群眾,才能更好地用文化撫慰精神、舒緩壓力、促進和諧。

  二、奮力實現湖北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強省的歷史性跨越

  湖北文化底蘊深厚,文化資源豐富,文化人才富集,具有歷史文化、紅色文化、旅遊文化、少數民族文化等多方面深厚的文化積澱,是文化資源大省,也是文學大省、戲劇大省、報刊出版大省和科教大省,有10份報刊發行量超過百萬份,在全國絕無僅有;文學和戲劇在全國很有實力、頗具影響,新人、新作品不斷涌現;特別是大學生和科研人員數量眾多,科技教育力量雄厚,是名副其實的文化大省,建設文化強省具備許多優勢和條件。歷屆省委、省政府對文化發展高度重視,省第九次黨代會就提出了建設文化強省的目標,省委九屆十次全會進一步提出要奮力實現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強省的跨越。近年來,全省文化建設取得了長足進展,文化實力顯著增強,為建設文化強省打下了堅實基礎。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湖北文化仍然大而不強,與建設文化強省的目標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實現文化大省向文化強省的跨越是一項艱苦、繁重、長期的戰略任務。我們既要充滿必勝信心,又要保持清醒頭腦,按照六中全會的部署,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任務,以改革創新為動力,緊密結合湖北實際,進一步明確目標思路和工作重點,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把學習貫徹落實六中全會精神的過程,轉化為推進全省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實現文化大省向文化強省邁進的具體措施和實際行動。

  1、構築精神高地,加強文化之“魂”的建設。文化産品與經濟産品有所不同,經濟産品只有使用價值的單一屬性,而文化産品具有雙重屬性,既有使用價值的屬性,更重要的是具備意識形態屬性,這是其本質特徵。我們在貫徹落實六中全會精神、建設文化強省的過程中,首先要建設精神高地,加強文化之“魂”的建設,不斷鞏固和壯大社會主義主流思想文化。一是要明確文化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這是核心的核心;二是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三是要堅持社會主義文化的前進方向;四是要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是我們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馬克思指出,人的第一性是社會性。人是一個文化體,最根本還是要有先進的思想道德。廣義的文化是人類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所取得的一切生産成果,包括物質的和精神的;狹義的文化主要指精神産品,其核心要素是價值觀。我們建設文化強省,一定要解決好文化之“魂”的問題,把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首要任務、根本任務,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進一步教育人民、引導人民,提高全省幹部群眾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素質,提振全省人民推動科學發展、跨越式發展的精神狀態。文化之“魂”要體現在具體的文化産品之中,無論什麼樣的文化産品,包括電影、電視、文學創作等等,都要有“魂”,這是核心問題。

  2、加大文化事業工程建設力度。文化建設包括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發展。文化事業建設工程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建設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六中全會特別強調加強公共文化服務的問題,我們要突出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以政府為主導,以公共財政為支撐,以公益性文化單位為骨幹,以全省人民為服務對象,以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為主要內容,加快完善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實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文化事業的落腳點主要是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因此各級黨委和政府負有首要責任,必須主要由財政給予支持。當然我們要改革體制、調動各方面力量和資源參與文化事業建設。但文化事業核心的問題是三個字:公益性。根據我們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文化事業只能保障人民基本的文化權益,還不可能是高水平高標準的,但一定要強調公益性,保障人民群眾看電視、聽廣播、讀書看報、進行公共文化鑒賞、參與公共文化活動等基本文化權益。全會《決定》提出中央、省、市三級要設立農村文化建設專項資金,加快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我們一定要認真落實,特別是省委、省政府要統籌推進,加大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力度,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城市與農村、地區與地區之間不能差距太大。

  3、加大文化産業工程建設力度。發展文化産業是滿足人民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的基本途徑。目前湖北文化産業的規模處於全國中等水平,這與我們的文化優勢相比,與建設文化強省的目標相比,差距還很大,與湖北文化大省的地位嚴重不相適應。我們要乘六中全會的東風,推動全省文化産業大發展。核心是把握三個方面:一要把發展文化産業作為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湖北有科教的優勢、文化的優勢,轉變發展方式就要充分發揮這些優勢,推動經濟發展步入創新驅動、文化驅動的軌道,改變過度依賴土地、資源和簡單勞動的狀況,實現經濟與社會、與自然、與資源協調發展、和諧發展。二要把發展文化産業作為調整優化經濟結構的重要手段和途徑。文化産業消耗低、産出高、附加值高、稅收高,是最具發展潛力的新興産業之一。湖北的文化産業增加值雖然不到700億元,但是佔全省GDP的比例接近5%。隨著全省經濟的發展和總量的增加,如果我們繼續保持這一比例,逐步提高這一比例,湖北文化産業的支柱地位就可以充分體現出來,就會對我省優化經濟結構發揮重要作用。三要把發展文化産業作為發揮湖北文化資源和人才優勢、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的著力點。湖北的突出優勢是科研力量、開發力量強,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發達,人才濟濟。我們要充分發揮這一優勢,努力培育更多有實力、有競爭力的骨幹文化企業,推動文化産業突破性發展,使之成為我省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支柱産業。

  4、加大文化體制改革創新工程建設力度。豐富公共文化産品也好,發展文化産業也好,核心問題是加大文化體制改革力度,消除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體制機制障礙。我省文化體制改革從總體上看,沒有走在全國前列,改革的深度和力度還不夠。我們要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重心、著力點就是加大體制改革力度,建立健全科學的文化管理體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産品生産經營機制,更好地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真正把我們在文化方面的優勢發揮出來。加大文化體制改革力度有很多工作要做,重點是兩個方面:一是要解決管理的科學化問題,提高文化管理的科學化水平。要按照“三個有利於”的標準,構建科學、靈活的管理體制機制。首先要有利於黨的文化領導權的實現。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當前處於一個關鍵時期。互聯網等新型媒體作為新的生産力工具,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是巨大的、空前的;同時對於我們堅持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權,特別是對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堅持把文化産品的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對我們加強對媒體的引導和管理,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如何堅持、實現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是一個重大的課題。其次要有利於文化之“魂”的建設。不管怎麼改革,不能把我們的本、我們的“魂”改掉了,否則就不叫改革,而叫自毀。再次要有利於調動和發揮社會各方面參與文化發展的積極性。二是要解決文化事業單位、企業主體、文化人才的活力問題。就是要吸引和調動更多資源投入文化發展,使從事文化的人富有激情、富有活力、能出成果。胡錦濤總書記強調,推進文化改革發展要堅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我省發展文化的資源豐富、優勢明顯,改革發展的動力強不強、效果好不好,關鍵看我們文化體制改革的力度大不大。

  5、加大文化人才隊伍培養工程建設力度。無論是創作優秀文化産品、繁榮文化事業,還是發展文化産業,人都是第一位的,沒有人,什麼也做不成。我們要著力培養一批文化領軍人才、文化大師、文化名家和各類文化拔尖人才、專門人才,不斷發展壯大荊楚文化人才大軍,把我省打造成為文化人才高地,壯大荊楚文化人才板塊在全國文化人才建設中的份額、份量。要著力培養文化的領軍人物和名家大師、傑出人才,這是關鍵。“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名家大師在整個文化人才隊伍中所佔的比例雖小,但作用非同尋常。湖北的京劇能夠達到較高的水平,説到底是因為有領軍人物、有名家、有傑出的角、傑出的人才。所以我們對領軍人才、名家大師要培養、要呵護、要支持,要給予特殊政策和待遇,與一般的人才培養要有所差別。同時,要著力培養大歌唱家、大演奏家、大作家、大畫家等等。從湖北實際情況來看,相當缺乏文化企業的領軍人物、文化企業的經營人才,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另外,還要培養各種拔尖人才和一些專門人才,如現代傳媒人才、策劃人才等等。

  三、切實承擔起加強文化建設的政治責任

  面對國際範圍內文化的交融交鋒,面對國內一部分人信仰缺失、道德滑坡的現狀,我們必須切實增強憂患意識,增強加強文化建設的緊迫感和責任感。特別是作為地方一級黨委負責同志,必須從政治、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把加強對文化建設的領導作為義不容辭的重大政治責任,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努力提高領導文化建設的能力,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有力保證。

  1、牢牢堅持黨對文化建設的領導。黨管意識形態和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是我們的一個優良傳統和重要法寶。堅持黨對文化建設的領導,確保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是社會主義文化持續發展繁榮的根本前提。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始終保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才能有效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共促文化繁榮發展的強大合力。蘇東劇變的教訓表明,經濟建設搞不好會出大問題,意識形態工作做不好同樣會出大問題。我們必須旗幟鮮明、毫不含糊、毫不動搖地堅持黨對文化建設的領導,努力為文化改革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要堅持政治家管意識形態、管文化領域,堅持政治家辦報、辦刊、辦網、辦電臺,確保意識形態和文化領域牢牢掌握在忠於黨、忠於社會主義、忠於人民的人手中。

  2、牢牢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從一定意義上講,軟實力決定硬實力;沒有軟實力作支撐,已經取得的硬實力成果也會喪失,或者是“為他人作嫁衣”。文化建設相對於經濟建設而言,不是“軟任務”而是“硬任務”,必須用抓經濟建設同樣的力度抓緊、抓實、抓好,始終做到兩手抓、兩手硬。作為地方黨政主要領導同志,是文化建設的第一責任人,必須把文化建設擺上重要議事日程,認真研究和把握文化發展規律,把文化發展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同規劃、同部署、同安排、同實施、同檢查、同考核,定期研究、協調解決文化建設中的重大問題,真正體現經濟文化協調發展、同步發展。

  3、牢牢堅持以硬手段、硬措施強力推進文化建設。文化建設既然是硬任務,就必須輔之以硬手段、硬措施。完善的政策是文化改革發展的重要保障,我們將認真貫徹中央出臺的支持和促進文化發展的各項政策,同時結合湖北實際,研究和制定支持文化發展、扶持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産業的相關政策。文化建設既需要體制機制創新,也需要加大政府投入。我們將把文化投資作為財政支出的重點支持對象,確保每年對文化建設的投入增幅不低於同級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幅。

  4、牢牢堅持有利於文化科學發展的考核評價體系。科學的約束激勵機制是推動文化建設的制度保障。我們將進一步完善對各地各部門和各級領導幹部的考核評價體系,把文化建設納入各級黨委、政府綜合考評體系和領導幹部年度目標考核體系,把文化發展狀況作為評價各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作為衡量地區發展水平的重要標準,作為考核各地領導班子的重要依據,推動各級主要領導幹部認真履行硬實力與軟實力建設“一崗雙責”,確保中央關於文化改革發展的戰略部署落到實處、見到實效。

熱詞:

  • 李鴻忠
  • 湖北
  • 文化大省
  • 文化強省
  • 十七屆六中全會
  • 精神
  • 學習貫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