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趙樂際:認真學習貫徹《決定》加快建設文化強省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02日 19:5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黨建》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是應對國際形勢複雜深刻變化、著眼黨和國家事業全局作出的戰略決策,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採取的重大舉措。我們要把學習貫徹《決定》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首要政治任務,深入領會精神實質,全面把握任務要求,結合實際有力有序推進,加快文化強省建設步伐,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上推動陜西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吹響進軍文化強國衝鋒號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在五千多年文明發展長河中,文化塑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特質,把一代代華夏兒女緊緊凝聚在一起。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文化建設,自覺擔負傳承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倡導發展中國先進文化的歷史使命,不斷以思想文化新覺醒、理論創造新成果、文化建設新成就引領中國發展前進步伐。《決定》全面總結改革開放特別是十六大以來黨領導文化建設的豐富實踐和寶貴經驗,深刻分析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明確提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文化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重要方針、目標任務和政策舉措,為我們在新形勢下推動文化繁榮發展提供了理論綱領和行動指南。

  著眼全局、指明方向。《決定》準確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要求,準確把握當今時代文化發展新趨勢,準確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旗幟鮮明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進一步明確文化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中的戰略地位,深刻回答我國推進文化繁榮發展舉什麼旗幟、走什麼道路的問題。特別是科學確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提出到2020年文化改革發展的具體任務,強調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既要讓人民過上殷實富足的物質生活,又要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文化生活,必將進一步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熱情,凝聚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強大合力。

  把握大勢、自覺擔當。《決定》深刻分析“四個更加”的嚴峻挑戰,科學判斷“四個越來越”的發展趨勢,強調物質貧乏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推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關係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關係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關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彰顯了我們黨對自身文化使命的清醒認識和推進文化建設的高度自覺。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把文化繁榮發展作為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第一要務的重要內容,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進一步增強了我們推動文化改革發展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昇華認識、明確遵循。《決定》既貫徹“二為”方向、弘揚主旋律,又堅持“雙百”方針、提倡多樣化,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文化創作方向與生産活力的辯證統一;既強調以我為主、增強中華文化感召力和影響力,又強調為我所用、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集中體現了我們黨推進文化建設的開闊視野和博大胸懷;既強調構建公共文化服務、現代傳播、優秀文化傳承體系和加快城鄉文化一體發展,又強調構建現代文化産業體系、形成文化産業格局、推進文化科技創新和擴大文化消費,集中體現了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指向。特別是“五個堅持”重要方針,指明了文化建設的理論基點、發展方向、根本目的、價值取向以及內在動力,標誌著我們黨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認識達到新高度、對人類文明發展規律的把握達到新境界。

  統籌兼顧、改革創新。《決定》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和階段性發展目標,從核心價值體系、文化創作生産、公共文化服務、文化産業發展、體制機制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六個方面作出全面部署,涵蓋了文化建設的各個領域和各個環節,有利於正確處理文化改革發展的重大關係,統籌文化改革發展的各項工作,實現文化的又好又快發展。特別是堅持與時俱進,強調以改革促發展、促繁榮,破除文化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新進展,有利於加快轉變文化發展方式,有利於解放和發展我國文化生産力。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決定》的出臺,對於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將産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立足文化改革發展新起點

  陜西文化底蘊厚重,有以周、秦、漢、唐為代表悠久豐厚的歷史文化,以延安精神為代表光輝燦爛的革命文化,以秦腔、陜北民歌、民間藝術為代表特色鮮明的民俗文化,還有種類齊全、群星閃耀的現代文化。近年來,我們堅持政府引導與市場配置相結合,充分發揮文化資源優勢,以改革求生存、以創新增活力、以精品謀發展,為建設文化強省奠定了堅實基礎。

  思想道德建設不斷加強。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作為戰略任務,圍繞“七個怎麼看”、“從怎麼看到怎麼辦”等熱點進行研討,依託長安講壇、三秦大講堂等平臺舉辦宣講,依託延安革命紀念館新館等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拓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進一步鞏固了全省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開展“迎世園講文明樹新風”、“三唱三頌”和“紅耀陜西”短信傳播等活動,弘揚勤勞質樸、寬厚包容、尚德重禮、務實進取的精神。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大力宣傳道德模範、誠實守信模範等先進事跡,樹立郭孝義、熊寧、竇鐵成、楊瑞輝、郭隨寶等先進典型,帶動全社會形成知榮辱、講正氣、促和諧的良好風氣。

  社會輿論氛圍積極向上。把正確輿論導向作為生命線,廣泛開展紀念改革開放30週年、慶祝新中國成立60週年、中國共産黨成立90週年等主題宣傳活動,積極組織“科學發展、富民強省”、“回顧十一五、展望十二五”、西部大開發十週年、“跨越關中-天水經濟區”系列採訪,加大歐亞經濟論壇、2011西安世界園藝博覽會等推介報道力度,引導幹部群眾唱響時代主旋律、為陜西發展鼓勁加油。切實加強對外交流,組織“境外媒體看陜西”,在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開播“了解中國從陜西開始”節目,在德國、巴西等地舉辦陜西文化周和文物展,全方位展示綠色、現代、開放、和諧、奮進的陜西新形象。完善新聞發佈制度,及時準確發佈信息,積極凈化網絡環境,強化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不斷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

  體制機制改革成效明顯。把文化改革發展作為“一把手工程”,制定實施“十二五”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規劃》,建立全省文化産業統計指標體系,開通陜西文化産業網,全面完成省市縣三級改制任務,涉及文化單位427家、2.2萬人。大力發展文化産業,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加快産業園區建設,西安曲江文化産業園區被命名為國家級文化産業示範區,關中民俗博物院、華清池旅遊公司等8家單位成為國家級文化産業示範基地,2009年和2010年文化産業分別增長22%和25.5%,今年上半年增長27.6%,佔經濟總量3.02%。大力培育文化市場主體,完成省廣電網絡産業集團重組,整合資源組建演出、體育、出版等一批文化産業集團,全省骨幹文化企業營業收入、資産總額、凈利潤、職工收入大幅增長。

  文藝精品力作不斷涌現。把實施文化精品戰略作為重要抓手,加大投入力度,從2007年起每年下撥3000萬元支持“大戲、大片、大劇、大作”,從2008年起拿出200萬元資助文藝創作。積極打造文化品牌,堅持繼承與創新相結合,保護傳承陜北剪紙、鳳翔泥塑、戶縣農民畫、華縣皮影、華陰老腔等非物質文化遺産,“長安畫派”、“文學陜軍”、“西部影視”、“三秦書風”等品牌知名度進一步提升。建立健全精品創作引導機制,出臺重大文化精品項目資金管理、文藝創作資助等政策,電視劇《保衛延安》、《張小五的春天》、《胡楊女人》在央視黃金時段熱播,專題片《舞動陜西》、《大秦嶺》、《望長安》、《陜西正年輕》、《陜北啟示錄》等獲得好評,電影《團圓》、電視劇《大秦帝國》、秦腔現代戲《西京故事》、小説《手銬上的藍花花》等獲得國內外大獎。

  公共文化服務更加健全。把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作為重要目標,免費開放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文化設施,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社區和鄉鎮綜合文化站(室)建設、農村電影放映等惠民工程,基本建成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壯大基層文化服務隊伍,鼓勵群眾興辦文化機構、參與文化服務,漢臺區龍江文化站、定邊縣圖書館等8家單位被評為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完善文化基礎設施,先後建成法門寺文化景區、大明宮遺址公園、秦王陵遺址公園、樓觀臺道文化展示區等一批特色鮮明的文化項目。活躍群眾文化生活,實施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舉辦藝術節、民歌大賽、農民戲劇節等活動,把健康向上的文化産品送到基層。

  同時我們清醒地看到,作為西部欠發達省份,陜西文化發展水平與發達地區還有不小差距,文化資源潛力尚待挖掘,文化産業規模相對較小,文化市場主體數量不足,公共文化服務質量不高,城鄉區域文化發展不夠平衡,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任重而道遠。

  開創建設文化強省新局面

  “十二五”是陜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闊步邁向中等發達省份的關鍵時期,也是深化改革開放、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實現經濟綜合實力、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生態環境保護“三個上臺階”的目標,推動陜西夠格地與全國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離不開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我們要認真貫徹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以更加科學的思路、更加開放的視野、更加務實的舉措,進一步加快文化改革發展,為陜西實現科學發展、富民強省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動力、有力輿論支持和良好文化條件。當前,要加快實施“七大工程”,努力在建設文化強省上邁出更大步伐。

  輿論引導工程。牢牢把握正確導向,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積極壯大主流輿論,提高輿論引導的及時性、權威性和公信力、影響力。建立現代傳播體系,發揮黨報黨刊、通訊社、電臺電視臺作用,整合都市類媒體、網絡媒體等宣傳資源,建設一批有特色、水平高、影響大的知名網站,培育一批網絡內容生産骨幹企業。依託優勢強化對外宣傳,積極組織專題採訪,有計劃地舉辦陜西文化周和文物展,展現陜西在世界文化版圖中的獨特地位,增強中華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素質提升工程。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深入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與時俱進弘揚延安精神。加強學習型黨組織、學習型社會建設,依託紅色資源強化黨員教育培訓,積極引導全社會多讀書、善讀書、讀好書。堅持不懈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武裝人、引導人、塑造人、鼓舞人,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現代科學文化知識,吸納借鑒人類文明一切有益成果。深化公民道德建設,拓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推進誠信陜西建設,提高全社會文明素質。

  文化繁榮工程。加強文化精品生産,加大陜西特色優秀藝術品種扶持力度,鼓勵原創和現實題材創作,著力打造影視、文學、圖書、美術等精品力作。堅持開發與保護並重,加強周秦漢唐都城大遺址保護,搞好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和古籍整理,推進“絲綢之路”跨國申遺,建設一批在全國有重要影響的遺址公園、博物館和文化名村鎮。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整合研究資源和力量,提升優勢學科水平,積極發展特色學科,更好地發揮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咨政育人、服務社會功能。

  文化創新工程。構建科學有效的宏觀管理體制,探索富有效率的微觀運行機制。推進政企、政事、政府與市場仲介組織分開,完善資金、土地、稅收等方面優惠政策,健全文化要素市場體系,加強文化法制建設,拓展文化産品和服務消費,營造有利於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文化發展環境。發揮科教和人才優勢,重視文化科技創新,加強出版、印刷、網絡等領域核心技術和共性技術攻關,加快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提升技術裝備水平,增強文化産業核心競爭力。

  文化共享工程。健全公共文化服務網絡,突出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則,以公共財政為支撐、公益性文化單位為骨幹、人民群眾為服務對象、保障基本文化權益為主要內容,進一步完善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實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農家書屋等惠民工程,推進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等免費向社會開放,加大對革命老區和貧困地區支持幫扶,鼓勵企業和社會組織開展公益性文化活動。深化全民閱讀、全民健身活動,健全“三下鄉”、“四進社區”等長效機制,鼓勵演藝團體深入基層和農村演出。

  産業振興工程。繼續實施項目帶動戰略,重點發展廣播電視、新聞出版、文化旅遊、文娛演出、印刷包裝、創意動漫、民俗文化七個行業,加快構建陜西特色的現代文化産業體系。優化産業佈局,加快紅色文化、秦嶺綠色生態文化等八個産業園區和文物復倣、電視劇版權交易等十個産業基地建設,提高文化産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培育壯大文化市場主體,鼓勵廣電網絡、陜文投等有實力的文化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併重組,支持社會資本以多種形式投資文化産業。促進文化與旅遊、體育、物流等産業互動聯動、融合發展,延長産業鏈條,提高文化産品附加值。

  文化人才工程。加強高層次文化人才培養,推進陜西文化名家和首席專家工程,推出一批群眾喜愛、全國一流、有國際影響的名家大師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加強專業文化工作隊伍建設,扶持資助優秀中青年文化人才,打造一批全國知名的文化團隊。加強基層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完善學習培訓、待遇保障等措施,重視培養鄉土文化名人,吸引更多文化人才紮根基層、服務基層。加強文化工作者職業道德建設,發揚嚴謹篤學、潛心鑽研、淡泊名利、自尊自律的風尚,倡導相互尊重、平等交流、取長補短,營造風清氣正、和諧奮進的良好文化氛圍。

熱詞:

  • 趙樂際
  • 貫徹
  • 十七屆六中全會
  • 學習貫徹
  • 精神
  • 文化強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