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調查稱河南農村學校空巢嚴重 生源少校園成菜地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02日 14:1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大河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平頂山一所山村小學裏,一個年級僅有6個學生。河南商報記者 田仲煜/攝

  河南商報記者賴海芳 王向前 實習生 宗雷 逯彥萃 張科峰 張君瑞 姬中貴 翁彥軻 趙鑫 張麗 宋潔 段睿超 王海英

  編者按:

  對於農村人來説,他們認知世界的窗口,除了父母,就是村頭的學校。

  那裏可以捉迷藏、踢毽子、滿校園裏追跑,更可以通過課本、粉筆頭,看到五彩斑斕的世界。

  如今的農村學校卻凋敝了。在一些鄉村學校,學生寥寥無幾。更有甚者,校園荒草萋萋,教室屋檐群鳥棲息。

  鄉村學校怎麼了?我們能否再次找到兒時的回憶?一個月來,河南商報記者行走在鄉間大地,探尋著一個又一個的鄉村學校,問詢著答案,始有此系列報道《不該被遺忘的鄉村學校》。

  這是已被合併的松園小學校長所説的話

  一個班幾個學生,一個老師教所有科目…… 已成為農村中小學的普遍現狀商報記者在多地調查發現,生源流失、師資不齊、設施落後等正導致眾多農村中小學呈現空巢之象。

  一個班級五六個人,一所學校不到10個老師,一個老師包攬所有科目……在城區學校人氣爆棚的對比之下,這樣的數字更顯得不真實。但,這是河南農村中小學的普遍現狀。

  生源流失、師資不齊、設施落後等,已導致眾多農村中小學呈現出空巢之象,而這種空巢之勢還在加劇。在城鎮化加速的大潮中,鄉村中小學正在逐漸地被遺忘。

  小學被合併廢棄校園成菜地

  10月,永城市芒山鎮原松園小學裏,55歲的郭香蓮種了一片菜地。在這所小學工作了37年的她,今年3月份退休離開了講臺,學校也被合併了。

  郭香蓮一畢業就被分到松園小學當教師,在這裡,她曾教過一家祖孫三代人,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學生。

  “來我們小學上學的大都是本村的,也有外村的。我還教出過不少高才生呢,有考上鄭大的,還有考上研究生的呢。”説到學生,郭香蓮的眼睛笑成了一條縫。

  在她身後,是空蕩蕩的校園;不大的水泥空地上,曬滿了金燦燦的玉米;最北側的3間教室,被成堆的大豆堵住了門口;再往南,18間的兩排磚瓦房立在雜草中。

  最初,松園小學是1978年在三間土屋基礎上辦起來的。1990年,村裏集資,村民們出力,把土屋翻新成平房。2006年,政府又撥款蓋起了這18間磚瓦房。

  這一切都已成為歷史。現在,松園小學的名字已不復存在,“9月1日開學時,接到上級通知,讓合併到柿園小學,老師們也被分配到其他學校了。”

  再教下去,孩子們會被耽誤的

  郭香蓮明白,被合併是沒辦法的事。學校被合併前,整個學校才66人,“就覺得自己帶著帶著,就把孩子都帶得跑‘散窩’了。”

  1997年,松園小學人數最多,有326人。那之後,學生每年都少20個左右,今年是學生最少的一年。這些數據,原松園小學校長張目林都記在心中。

  合併前,學校8個老師硬是撐了一個學期。學前班和一、二年級由教師包班,剩下老師負責三、四、五年級,張目林也上陣負責四、五年級的數學。

  即使如此,除主課外,每個班也開有體育、音樂、美術、科學、品德與社會、信息技術。

  “學校設施有限,體育課是自由活動,音樂、美術老師們都不會,只好發了教材,讓學生自學。”張目林説,他帶領的學校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倒閉了,他比誰都難受,可有啥法,“整個學校只有66個孩子,再教下去,他們在這兒會被耽誤的,去柿園小學還能接受更好的教育。”

  他口中的柿園小學,有單杠、雙杠、籃球場地、乒乓球臺等,還被永城市評為七星級學校。

  “松園小學合併到我們小學,中心校給我們也撥了老師,重點培養一所小學的力量要比分散培養力量更能教育好孩子。”柿園小學副校長蒿廣彬説。

  空巢學校非一村獨有

  全省各地農村普遍存在

  河南商報記者了解到,2006年至今,芒山鎮的小學已從25所合併到現在的19所。

  空巢現象並非該鎮獨有。河南商報記者在長垣、洛寧、蘭考、項城等地調查發現,眾多學校已呈衰落和空巢之態。

  在新鄭市某鄉,2001年有初中2所,教師136人,在校生1978人;小學22所,教師212人,在校生4245人。到了2011年,初中教師只有110人,在校生955人;小學減為8所,教師165人,在校學生2395人。

  在偃師市大口鄉翟灣小學,長年5個年級20人左右,到2008年只剩7人,該校唯一的教師3年前退休,學校也隨之關閉。目前全村僅有的4名學生,只得到5公里外的焦村小學上學。而在鄉里規劃中,焦村小學也將被合併。

  洛寧縣城郊鄉塢東聯校校長劉小輝管理3個小學,共100多學生,“學生流失很嚴重。”

  國家統計局河南調查總隊曾派出南陽、週口兩個市級調查隊和13個縣級調查隊,對農村中小學現狀進行專題調查。調查顯示:農村公立中小學生源逐年減少,辦學規模日趨萎縮。一個年級十來名學生的現象已司空見慣,鄲城縣的3個中學目前教室利用率不足53%。淮陽縣現有農村初中生人數與應入學人數相比流出40%以上,小學生流出20%以上,2003年以來,因生源不足已有56所農村小學關門停辦。

  缺生源,缺老師,缺設施

  老師都被鍛鍊成“全能”

  生源少,設備差,老師不來,教育質量上不去,進一步造成缺生源,這是個惡性循環。

  在洛寧縣城郊鄉塢東聯校,劉小輝説,學校連打印機更換都是個問題。現有的打印機,打出的字兒黑乎乎一片,已經申請換了,一直沒回音。如今,考試的卷子只能在打印店打。

  在蘭考袁莊村,學校還是手工打鈴,教室裏是泥土地面,沒有操場,體育課就是讓孩子隨便跑著玩。

  除了設備,老師也成為緊缺資源,很多學校,老師都成了“全能”,什麼都教。

  “有的班只有五六個人,招不來老師,有些老師教一段就走了。老師少,教學強度就大,一個老師得管一個班,要教語文、英語、數學等科目。而有些先進思想進不來,教育質量就不好,又影響到生源。”劉小輝説。

  與此相反的是,城市學校以及縣城中的私立學校卻呈現膨脹之勢。公開報道顯示,鄭州每年新增教育人口1.3萬,而在金水區,非鄭州戶籍生源佔20%以上。

  永城市教育局人事科呂勇歆也稱,該市市區的學校學生人數能佔學生總數的三分之一,“農村家庭條件好的,都想把孩子送城裏。總想著村裏比不上鎮裏,鎮裏比不上市裏。”

熱詞:

  • 河南
  • 農村
  • 學校
  • 空巢
  • 生源
  • 校園
  • 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