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海洋銀行”南日島(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萬里海疆行)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02日 08:5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南日島碼頭,漁民駕船出海,不遠處的白房子就是他們的“海洋銀行”鮑魚排。

  本報記者 朱 磊攝

  一個51平方公里的島群,竟然能夠創造出10多億元的産值、農民年人均純收入高居福建省前列!

  這樣的奇跡,就來自福建省莆田市南日島。而造就這一奇跡的,是當地的兩大特色經濟:“吃海”、“喝風”。

  “起床臉發愁,吃水貴如油;喝粥底見天,地瓜加麥糊”,一首民謠,道出了南日百姓曾經的苦。近日,踏上南日島,輕撫的海風帶來陣陣海鮮味,小車滿地跑,漁民們自建的兩三層小樓遍佈。

  “北有獐子島,南有南日島,依靠鮑魚養殖,南日島人真的富了!”南日鎮科技副鎮長林志強介紹,全島年鮑魚養殖産量超過3億粒,年創産值10多億元,産量佔全國的1/3以上。

  坐著小漁船出南日島東岱碼頭,船行不到10分鐘,掌船的楊金鑾指著不遠處的一圈白色的小房子告訴我們:“這就是漁民們養殖鮑魚的魚排。”56歲的楊金鑾是南日鎮沙陽村人,6年前兄弟三人共同投資,開發了一畝地的鮑魚排,每年收入能夠達到200多萬元。

  這段時間,楊金鑾忙得昏天黑地,除了吃飯睡覺,每天的時間都要花在鮑魚身上,一大早便要將網箱拉起來,用清水沖洗,投餌料,清理鮑魚背上的附著物。每年的9月份到次年的4月份,都是漁農最忙碌的季節,楊金鑾坦言:“每天要幹十幾個小時,但累歸累,日子有盼頭。”今年,楊金鑾還準備將舊房子推倒,再蓋一棟三層小樓。

  在島上,認識到鮑魚的價值,可是最近十餘年的事。1997年南日島引進鮑魚養殖。浮葉村村民楊建忠成為南日鎮最早“吃螃蟹”的人。鮑魚一直被譽為海洋“軟黃金”,但養起來可沒那麼簡單。由於水溫差異,南方海域的鮑魚品種個頭小,養不大,價值一般。好的品種在北方。頭幾年摸爬滾打了一番,賠了幾十萬,楊健忠終於弄明白了這個問題。

  明白了,就從頭來。同師傅一商量,楊健忠來了個“優勢組合”——引進日本與大連兩種最優品種,雜交繁殖。再根據水溫要求“差異組合”——夏天北養、冬天南養。雜交出來的第一代品種,就是今天的“南日鮑”。道理鬧明白了,南日人“吃定”鮑魚的招,就一發不可收拾——“海筏式吊挂養殖”;吃料改吃新鮮海帶、紫菜、龍須菜;只選第一代雜交出來的品種……

  南日島的鮑魚成活率高、養殖週期短、個頭大、品質好、無污染……2007年,“南日鮑”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産品保護;2009年南日鮑魚經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核準註冊成功,成為福建省第一件水産類證明商標。當年的楊健忠也變身為南日鮑育苗老闆,響噹噹的“育苗大王”:年出産7000萬粒,擁有當地最大的育苗場。林志強告訴我們,如今的南日鎮6萬多人口,有3萬多漁業人口。在大企業的帶動下,但凡養殖鮑魚的漁民,年收入最少都能達到20萬元左右。

  “鮑魚産業能夠發展,還要感謝我們南日島的另一寶。”南日島後山仔海灘養殖戶楊青山指著遠處讓我們看,白色的“大風車”鱗次櫛比,高高聳立在山坡上,呼呼地轉個不停。“鮑魚養殖尤其是育苗,需要控制水溫。過去時常停電,對鮑魚養殖很不利,現在不怕啦。”2005、2007、2010年,南日島一、二、三期風電工程相繼完成。南日鎮人大主席吳國珍告訴我們,剛剛投産的三期風機,帶給南日居民的不僅是每年6萬多千瓦時的發電量,而且每年還可節約標準煤6.7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近9.4萬噸。

  隨著南日島成為福建省第一風電大島,整個莆田市的能源結構也正發生著根本變化。到去年,莆田煤電的比例已從80%降低到了43%,而風電等新型能源所佔的比例則上升到57%。除了陸上風電外,南日島還正在準備由國電公司投資建設海上風電。原來的窮海島如今正在變成“海上銀行”!

熱詞:

  • 南日島
  • 鮑魚
  • 地理標誌産品
  • 海疆
  • 文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