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民間掀起空氣自測行動 倒逼國家空氣質量體系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02日 08:0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浙江在線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PM2.5指標遲遲未列入國家空氣質量體系,民間掀起了熱熱鬧鬧的自測行動,如雨後春筍,大有“倒逼”官方發聲的趨勢。

  整個十月,北京幾乎面如土色。

  北京市民王海燕有時會很絕望:“我是不是不該生孩子?”國慶之後,她特地向兒子的幼兒園告假一個月,打算趁著秋高氣爽讓孩子體驗戶外遊玩,然而如今一家人只能悶在家裏。

  一場突如其來的灰霾連綿不絕籠罩京城,沒有官方預警,也沒有事後解釋。美國大使館自測的空氣質量PM2.5指數反復跳上200大關,達到美國國家環保局認定的“非常不健康”、“危險”級別。

  儘管美國大使館小心翼翼在官網解釋:“整個城市的空氣質量是無法通過單一空氣監測站的數據得到的”,但是每個北京市民都能聞到空氣中嗆鼻的灰塵味,視野不遠處籠罩在灰霾中的高樓如同海市蜃樓。

  最近北京環保局公佈的每日空氣質量報告中,嚴重時也僅為“輕度污染”,如同“輕度追尾”令人捉摸不透。官方和民間的感受一如既往地缺乏共鳴,環保NGO和不少市民自發拿起空氣檢測儀器,走上街頭,開始自測PM2.5,通過網絡發佈民間信息。一場民間自救行動開始推而廣之,堅毅中帶點無奈。

  PM2.5(Particulate Matter 2.5)

  大氣中直徑小于或等於2.5微米的顆粒物,粒徑小,富含大量有毒、有害物質。儘管民間呼聲甚高,但中國尚未將PM2.5列入空氣質量體系,通行的仍是PM10監測。

  自己拿起檢測器

  王海燕在一家出版社工作,2011年7月,她成了環保組織達爾文自然求知社檢測中心的一名志願者。

  2011年上半年,達爾問開始招募志願者,測試室內甲醛濃度。達爾文創辦者之一馮永鋒説,既然官方數據千呼萬喚不出來,那麼民間自測PM2.5總可以的。

  2011年7月18日,王海燕帶著檢測器,上了公交車,從位於南三環的家到位於北京東三環附近的工作單位,又走進了十間辦公室。

  在辦公室,同事們很好奇,有人想借儀器回家測,有人打算買一台自用,也有人毫不在意,在抽完一支煙後,滔滔不絕説:“污染是地球發展的必由之路,你們阻擋不了。”

  她暗想,以後有一天她或許得對兒子説,孩子,戴好防毒面具再出門。

  王海燕一天自測的結果發現,上午空氣中的顆粒物普遍比下午少,有煙塵排放源的場所(如吸煙室、烤羊肉串攤)顆粒物明顯增多,而空調公交車比非空公交車乾淨,地鐵比馬路上顆粒物少點但又比空調公交多。

  她在空氣質量日記裏寫道:“以上結果看出,只有空調車內的空氣偶爾達到美國人‘優’的標準。多數時候,我們都生活在國標的健康空氣和美國的不健康空氣中。”

  在北京最灰暗的那幾天裏,LG商品企業部經理劉昌峰突然憶起兩個朋友,夫妻倆在日本大地震的三天后回國避難。不料在北京住了三個月,雙雙得了支氣管炎。久治不愈,不得已又返回核輻射威脅下的日本。

  劉昌峰也成了達爾問自測隊伍中的一員。在這次自測行動中,除了達爾問工作人員,還有十幾位普通市民。“我們的檢測結果和美國大使館公佈的差不多,”達爾問工作人員王秋霞説,“空氣污染指數遠高於官方公佈。”

  除了民間組織,商界精英和意見領袖也加入到這場自測行動中。

  2011年10月22日晚11點多,地産企業家潘石屹在微博上貼了張iPad截圖,在東三環亮馬橋附近的大使館院內,細顆粒物(PM2.5)指數為439,評級為“有毒害”。潘驚呼一聲:“媽呀!有毒害!”

  兩天內,這張截圖轉發近五千次。不少網友按圖索驥,找到了蘋果商店上一款名為“Beijing Air Quality”的軟體。其數據來源正是美國大使館。

  手機插件還不過癮,遠大集團旗下的空氣品質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彭繼説,能測試空氣質量的“遠大生命手機”有望下個月在全國上市。這種手機能監測可吸入顆粒物(PM10)和細顆粒物(PM2.5)。

  “這種手機監測空氣質量的功能還沒得到相關計量部門的認證,但不影響公眾對空氣質量的自我評價和判斷。”彭繼説。

  早在幾年前,遠大老總張躍就已開始自測所到城市的空氣質量。他常年隨身攜帶一個十斤重的小包,裏面裝著監測顆粒物、甲醛等污染物的五六種儀器,由此記錄了不少世界各地的空氣質量。能測空氣質量的手機,正是張的突發奇想。

  “好事者”眾

  國慶長假,北京媒體人梁立(化名)開車從湖北襄樊返京,一千多公里的路上,能見度不到一公里。他一路始終開著霧燈、打著雙閃,“感覺被悶在一個箱子裏,卻怎麼都走不出來”。

  在天津,市民也聞得到空氣中嗆人的味道。2011年10月21日,北京灰霾好轉,廣州又無可救藥地迎來入秋後首場灰霾。

  這場民間自測行動,不惟北京,全國不少地方的市民都在參與。

  2009年葉泉山還是中山大學本科生時,主持一個攝像頭監控天氣的小項目。他和同學發現,在8公里外的大學城遙望廣州電視塔“小蠻腰”,大概有1/3到1/2的時間看不到。一般氣象上認為,濕度90%以下,能見度10公里以下,就算是灰霾天氣。

2011年10月20日,北京,你找得到天安門嗎?

  在試驗之後,葉泉山開始關注PM2.5。

  2010年起,他依據官方公開信息,製作了一個每日自動更新的網頁,命名為:“今天我們的空氣質量真的‘優良’嗎?”

  PM10和PM2.5的關係,被葉泉山比作“大蘋果和小蘋果”。對於大多數內地城市而言,PM10在多數情況下都是主要污染物。而許多研究表明,PM10和PM2.5空氣濃度比例在0.5到0.8之間,因此只要通過空氣污染指數反推PM10的濃度,再乘以比值,就可以得出PM2.5估計值。

  葉的網站正是以此進行估算。我國現行空氣質量標準中沒有包括PM2.5,他希望通過公佈經細顆粒物改正的空氣污染指數估計,“讓大家對身邊的空氣污染程度有一個更直觀的了解”。

  上線為10月18日-25日,每日上午9點美國駐華大使館自測的pm2.5指數;下線為同期北京環保局公佈的每日空氣質量情況。由於檢測污染物種類和布點不同,兩者毫無可比較性。

熱詞:

  • 空氣質量
  • 自測
  • 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