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開平碉樓百萬元認養一座 廣東發起民間保護(圖)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01日 09:5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南方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據調查,政府出資保護的開平碉樓與村落僅佔1833座中的2%。 馬超俊 攝

  “開平碉樓與村落”是廣東第一處世界文化遺産,隨著《讓子彈飛》的熱映,開平碉樓更是一下子成為熱門的旅遊景點。在申報世界遺産的過程中,政府修復了四處核心區,對其中幾十座碉樓、居廬和村落進行維修保護,但僅在開平這個縣級市就存有1833座碉樓,而根據調查,政府出資保護的碉樓與村落僅佔這1833座中的2%。

  剩下98%的碉樓應如何得到有效的保護?日前在華僑博物館舉行的“保護碉樓與村落工作彙報展”上,一種發起自民間的保護方式——鼓勵民間人士“認養”碉樓被提了出來。南方日報記者採訪了“保護與認養碉樓與村落”模式的發起人、中國文物保護基金和開平碉樓與村落專項基金會秘書長江漢以及文物保護專家,共同探討這一模式。

  現狀

  許多碉樓屢遭小偷“光顧”

  雖然開平碉樓聲名在外,但實際走訪到鄉間,卻讓“開平碉樓與村落專項基金會”工作人員李思妹大吃一驚:“有的村落只剩幾個老人家。絕大部分的碉樓等建築由於長時間無人居住和打理,被偷竊的情況嚴重,有的碉樓被偷了四五次,就連從國外進口材料建成的窗戶、樓梯都被拆下來偷去賣。”

  李思妹告訴記者,他們所在的基金會走訪了五邑地區80%的開平碉樓,發現大部分碉樓屬於無人管理的狀態,一到夜晚,整個村落更是變成了“無人村”,只有一兩戶隱約透著燈光。外墻斑駁陸離、各式雕花掉落,鐵窗空空如也,門前屋後長滿雜草,這成為了開平碉樓的普遍狀態,“可以説滿目瘡痍,我們去考察時,上樓梯時樓梯總會發出‘吱吱’的聲音,那時我們都擔心它會不會掉下來。”

  江漢是開平碉樓的第一個“認養人”。2008年,華僑江漢和震東寄廬的業主回到赤坎鎮,看到建於1923年的震東寄廬荒涼一片時,江漢便産生了一個想法:讓業主將房子託管給自己,自己出錢維修,讓它能夠恢復當時的風采。“當時的想法很單純,只是覺得這樣一座碉樓敗落太可惜了。”於是,江漢成了這個村子的第8戶村民,而鼎盛時期,這個村子有40多戶人家。

  對於這座有著90年曆史老樓的改造,江漢首先考慮的是如何使其具備現代的基本生活功能,於是補漏、通電、通水後,江漢又開始按照這棟碉樓原本的風貌改造外觀,將原本的鐵柵欄補上,修復剝落的墻漆。2009年春節前夕,江漢入住震東寄廬,成了60年後的新住客。

  今年,震東寄廬的第四代後人關銳衡其妻衡嬸方桂美帶著女兒關麗玲,從加拿大回到開平的赤坎鎮,看到託管成功且修繕完成的嶄新卻依舊熟悉的家時,不禁動容,而僅會講幾句粵語的關麗玲一邊説著“很好、謝謝”,一邊用相機記錄著令她新奇的景色。

  困局

  “門票經濟”難成規模效應

  與單體的文物建築保護不同,開平碉樓與村落散佈各處,無法形成片區,給保護增加了難度。根據統計,從2000年開始準備申遺以來,將近12年,對於已經成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1833座碉樓,政府僅僅託管了37座,約佔總數2%,形成了自力村落、馬降龍村落、錦江裏村落、三門裏村落的四個世遺核心區,還有一個立園旅遊景區。

  申遺成功4年,對於當地政府來説,僑鄉碉樓保護已經成為一個沉重的“包袱”,當地政府表示,開平碉樓與村落保護資金缺口3年內達2.8億元,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成立了開平碉樓與村落專項基金並承擔其中的0.5億元,但仍有2.3億元缺口。而這只是計劃保護世遺核心區內的188座碉樓費用。

  五邑大學教授、開平碉樓與村落申遺首席專家張國雄博士也表示,1833座碉樓中作為重點和亟待保護的一、二級碉樓達到501座,由於資金不足,目前維修整治進展緩慢。

  有人説,開平碉樓可以像平遙古城一樣進行整體開發,但在江漢看來這並不現實。“立園作為4A級旅遊景點,門票60元人民幣一張。但是五邑地區的碉樓、村落分佈散,所以有些人説要建一個旅遊村是不可能,建成的話就是偽造了;而且華僑文化不是主流文化,文化內涵相對來説較少,有人戲説開平旅遊是‘半日遊’。”江漢説。

  “既然傳統的‘申遺’模式,靠政府撥款無法大規模複製,‘門票經濟’又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剩下的只有依靠民間的力量解決開平碉樓保護中的困局了。”江漢認為公益認養是目前比較可行的方法,“就拿震東寄廬來説,左邊是竹林、右邊是稻田,加上藍天白雲,現在在城裏哪能找到這樣的景色,而且在開平拍的電影不下100部。”

  嘗試

  民間“認養”禁作商業用途

  認養這些碉樓需要多少費用?在出爐的《關於已託管的碉樓與村落認養管理辦法(試行草案)》上,認養費用由幾十萬到幾百萬元人民幣不等。據江漢介紹,認養價格是根據建築物的面積、條件、維修費用,制定的,價格較低的有赤坎文仁堂,認養年限10—15年,費用為30萬—40萬元人民幣,在認養期間,物業費2萬元每年,而同樣處於赤坎鎮的文廬,費用就上了個臺階,25年的時限需要120萬元,單座物業費為3萬元。

  江漢説,每位認養者可獲專項基金頒發的榮譽證書,將定期在專項基金主辦的出版物上宣傳善舉。在認養碉樓門前,還可以挂上牌匾,標示認養者的名稱及時限,並且捐款的一部分可以用作稅前抵扣。

  “捐錢的2/3的收益將用於維修。”江漢説,不僅是外部維持原貌的裝修,屋內會添加業主祖先的神位、業主照片,還會增設現代化的生活設施如廁所、廚房;“1/3用於員工工資、辦公室、檢測等費用”。江漢説。

  誰來監管認養人對於碉樓的保護義務?江漢説,為此他們成立了一個管理公司,用於監管和維修,“絕對不允許做商業用途。”

  對於這個民間認養碉樓的嘗試,廣州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湯國華認為,“認養的方式是可行的,可以從試點開始,成功的話就推行開來。”他表示,在實施當中需要注意兩個問題:第一保護好碉樓,這是基礎。“保護好、使用好,長期不使用也很難保護。”第二,政府的監管要到位,可以推出相關條例。要注意是否國家保護文物,文物是不可以進行商業用途的。

熱詞:

  • 碉樓
  • 百萬元
  • 認養
  • 廣東
  • 民間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