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做有根的中國人——江蘇常州新農村文化遺産傳承見聞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01日 09:3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國網絡電視臺消息(記者 王華 烏日娜 史潔瑞 蘇諾爾報道):坐落在長江之濱的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春江鎮于200310月由原來的魏村、安家、孝都、百丈和圩塘等五個鄉鎮合併而成,許多原本生活在田間地頭的村民住進了新蓋的樓房裏。這座擁有將近16萬人口的鎮子和其它經歷過拆農舍、蓋高樓、建超市的新農村一樣,都面臨著文化遺産是生存還是消亡的抉擇。

 

為了弘揚當地優秀民間傳統文化,傳承祖祖輩輩創造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春江鎮于201010月在春江中心小學建成了江蘇省唯一的鄉鎮非遺館。與春江小學一街之隔的鎮文體活動中心,同樣也是深受當地農民喜愛的文化樂園。

春江中心小學校門口

 

傳承文化遺産 從孩子抓起

 

建在學校綜合樓二樓的春江鎮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館共300多平方米,分為“人文春江”、“兒時玩趣”、“春江人家”、“人生禮俗”、“傳統藝術”、“春江農耕”、“長江風情”以及“春江故事”等八個展廳。在館內不僅可以看到織布用的紡車、做豆腐的石磨、農家的灶臺,還能找到對當地傳統文化的圖文介紹,比如常州唱春和流行于江南地區的打蓮湘。漫步其中,學生們對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産有了直觀的認識和感受。

春江中心小學的學生在打蓮湘。

 

與此同時,春江中心小學還將傳統文化編成了一套供一至六年級學生學習的“植根教育”課本,並在學生中開展了金壇刻紙、常州吟誦、巨村舞龍等教學活動,豐富學生的文化生活。孩子們從中學到了知識和技藝,獲得了快樂,也傳承了非物質文化遺産。

 

六年級二班的張辰彬在五年級下半學期加入學校的舞龍隊,雖然負責舞龍頭的他每次訓練和表演後雙臂脹酸,但他説自己仍然喜歡這項活動。正因為得到學生們的喜歡和參與,傳統文化才會得到有效傳承。

 

春江中心小學的徐燕娟校長告訴記者:“讓傳統文化進入課堂不僅讓學生掌握了一門藝術,更讓他們感受到中華魂的精神。”

春江中心小學的舞龍隊

CNTV記者王華採訪刻紙班上的學生。

 

普及文化活動 從基層做起

 

“做有根的中國人”,于2009年成立的春江中心小學以此為校訓,通過其獨具特色的教學活動向學生普及傳統文化;而與這所小學相對的春江鎮文體活動中心更是將傳統文化活動和現代文化活動相結合,成為當地居民的精神家園。除了搭設舞臺給當地的傳統戲劇愛好者們提供展示自己的舞臺,該活動中心還通過開設免費的拉丁舞課、電腦基本操作技能培訓、攝影課等培訓,把閒暇時的居民們聚攏在一起,為大家提供公共場所進行學習和交流。57歲的沙亞琴告訴記者,她從2009年開始就在春江鎮文體中心進行太極拳、腰鼓和拉丁舞等各種培訓和表演活動,生活和城裏人一樣精彩,日子過得很開心。

春江鎮文體活動中心的舞蹈教室正在進行拉丁舞培訓。

 

常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版權)局趙唯強局長認為,農村文化站的建設需要考慮到普及性、綜合性和特殊性,不僅需要整合農村的文化資源,兼顧農民對文化生活的需求,還需要考慮當地的鄉土文化和民俗文化,這樣才能展開有效的活動,保證文化站的活力。

 

春江鎮獨具特色的文化活動的開展,不僅僅實現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和資源的綜合運用,更是在以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的過程中邁出了紮實的步伐,這是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有益探索和嘗試。

熱詞:

  • 做有根的中國人——江蘇常州新農村文化遺産傳承見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