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王振義:為科學服務 為人民服務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31日 06:0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圖為王振義院士正在探視病人。

  王振義:1924年11月出生於上海。1948年畢業于震旦大學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現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終身教授、上海血液學研究所名譽所長。2011年1月14日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他開創了白血病和腫瘤的誘導分化療法,首創用國産全反式維甲酸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使急性白血病緩解率達到95%,5年生存率上升至目前的92%。1994年,他獲得國際腫瘤學界的最高獎——凱特林獎。

  此外,他還獲得瑞士布魯巴赫腫瘤研究獎、法國臺爾杜加世界獎、美國血液學會“海姆瓦塞曼”獎、求是傑出科學家獎、首屆“何梁何利科技獎”等。

  王振義院士很準時。約好9點開始採訪,8點55分,87歲的他已經出現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科教樓的會議室裏。

  “我每天上午都在這裡,每週四查房時由學生對我提問,下午帶著‘作業’回去‘做功課’,晚飯過後再出來散步半小時。基本上我都是這麼過的。”精神矍鑠的王振義,對於平淡的退休生活樂在其中:“我常常對別人講,要每天看看自己的腳,也就是要‘知足’。”

  13元一盒的藥物,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

  “前幾天剛剛獲得‘感動上海年度十大人物’稱號,我覺得和其他獲獎人比起來,我沒有什麼可讓人感動的。他們都是冒著生命危險去救人,而我,只是很幸運地找到了治病方法,做了一些我應該做的、小小的成績。”

  王振義所説的“小小的成績”,就是他在國際上首創的,用全反式維甲酸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25年來,這種13元一盒、連續服用6盒就可緩解病情的藥物,已經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

  喜歡刨根問底又不服輸的天性,促使王振義在醫學道路上不斷探索。他常説,科學研究最忌諱的就是浮躁,清貧與寂寞常常是科學家最好的朋友。

  1986年,王振義遇到一位5歲女孩小靜,她得了晚期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出血嚴重,家人已經絕望。相比其他類型的白血病,這種白血病發病急,惡化速度極快,很多病人從診斷到死亡不過一週。根據以往經驗,白血病治療基本採用化療,在把白血病細胞殺死的同時,正常的細胞也會受到損害,且損傷了人體的免疫系統,病很難根治。

  當時,王振義正在進行全新的嘗試。“何不用一種新思路治療癌症?癌細胞侵害人體,能不能讓它‘改邪歸正’,將它誘導成正常細胞呢?”王振義用中西醫結合的思路開始了全新研究。1985年,他開創的全反式維甲酸誘導分化療法在體外實驗中獲得成功。顯微鏡下,白血病癌細胞一個個“改邪歸正”。

  王振義説,小靜是臨床試驗第一人。對於這個獨創的全新概念,王振義受到極大的壓力。“我有勇氣,我尊重科學。”事實證明,他創造了奇跡:7天后,小靜症狀明顯好轉,一個月後,病情完全緩解。20年過去了,小靜健康活潑,過著正常人一般的生活。從此,這種療法開始在臨床上全面使用,首批治療的24例病人中,完全緩解率超過了90%。

  實踐表明,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應用全反式維甲酸治療的病例早期完全緩解率高達85%—90%,這種方法副反應少、不抑製造血、不引起出血、只要口服、價格低廉。目前聯合應用全反式維甲酸、砷劑及化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患者的5年存活率已高達95%,成為第一種可以治愈的急性白血病。

  “雖然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問題基本解決了,但白血病有20余種之多,幾十年來,研究進展緩慢。我們還有更多的工作要做,更多的病人在等我們。”在王振義看來,判斷一位科學家成功與否,不能只看在雜誌上發表了多少論文,不能只靠論文的影響因子,科學家要注重成果的原創性,更要注重在群眾中的地位,用自己的醫德為人民服務。

  學習是延遲大腦退化、不得老年癡呆症的最好辦法

  “一個人的一生要過不同的關,我畢業後留校任教,當學科主任,然後又當過校長,做過科研。人生每個階段都有自己的作用,我退下來後也在思考,我還能做些什麼?在管理上,我不能再插一手,這樣不利於年輕人的成長和發展。於是,我敦促自己多看些書,多增長知識。”王振義説。

  對於保持年輕的秘訣,王振義笑著透露:“為了過好‘老年關’,我60歲時學英語,70歲時學電腦……學習,是我延遲大腦退化、不得老年癡呆症的最好辦法。”

  王振義能為許多重危病人救治帶來生機和希望,源於他善於思考,善於提出創新的治療思路。

  “我們需要創新,但首先要有足夠的知識。我記得小時候也亂想過,但那是沒有科學依據的。有些醫學上的創新就是在人家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再多問一個為什麼,沒準就能發現新的理論。”王振義經常和學生們探討學術問題,對學生的教導從來不是居高臨下。“我在查房的時候,實習生喜歡聽我的評論。很多疑難病症,你怎樣來解決?有哪些思路?從哪幾方面去考慮?比如我們都知道,有一種腫瘤幹細胞,它可以生出腫瘤。如果你把這個幹細胞搞清楚,把變為腫瘤的幹細胞殺死,腫瘤也就治好了,這不就是一個方向嗎?這也是一個想象。”

  每週四,病房裏都會有一場“開卷考試”,由臨床醫生們提出問題,王振義帶著問題回去查資料。兩三天后再拿著做好的幻燈片來解答,和學生們一起討論多種解決方案。

  “我跟他們説,在學習、生活當中會碰到很多事情,更會碰到不少困難。只有不斷學習,不斷充實自己,才能解決困難。”這是王振義對學生們的要求,更是他對自己的要求。

  在學生們的眼中,王振義是一位謙遜、豁達的長者,是一位嚴謹求實的學者。多媒體製作中顏色是否協調、英文論文中哪個單詞用的不確切、英語口語中的語音糾正,都是王振義所關心的。還有分子生物學的結構、顯微鏡下觀察細胞、X片顯影結果,即便是再小的環節,王振義總會要求學生們再做一次。

  退休後的王振義,依然熱心於為同行和學生授業解惑。“國外學校請我去做報告,但我不能只彙報過去,更要重視現在,所以把我們所裏的最新情況介紹給大家;學生們則讓我講人生、講我的過去、講我的做法;為醫生開講座,我告訴他們科研人員應該有高尚的品德。”王振義説。

  “這些講座也是一場實現了醫、教、研三結合的考試,”對於“考試成績”,王振義給自己打60分。

  淡泊名利,醫生更應該追求為人類健康作貢獻

  今年1月,王振義獲得2010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並得到500萬元獎金。這500萬中的450萬元,王振義已經捐給血液所,另外50萬元則分給研究團隊中的年輕人。

  “人人都喜歡地位、金錢,但當你離開這個世界時,別人不會計算你有多少名、多少利,而是計算你為這個世界做了多少貢獻。”王振義説,醫生追求的是崇高的境界,為人類健康作出貢獻,不計較名利。要做醫生,就一定要有這樣的境界。

  “有人喜歡賺錢和得獎,我並不反對,但對獎要有正確的認識。我得了很多獎,但我更希望把這些獎給年輕人,鼓勵一下年輕人。如果我追求名利,反而得不到人家對我客觀的評價。”

  與學生一起撰寫論文,王振義總是堅持把自己的名字排在最後。“很多人問我為什麼總是把自己的名字放在論文作者的最後一位,甚至不署名,我覺得很多論文是大家共同研究的結果,應該讓更多人享受研究成果”。

  重視年輕人的培養,一直是王振義所堅持的。他曾先後擔任過內科學基礎、普通內科學、血液學、病理生理學等領域的教學工作,共培養了博士21人,碩士34人。在他的學生中,有陳竺、陳賽娟這對著名的“院士夫妻”、“973”最年輕的首席科學家陳國強等。

  為了獎勵在基礎研究、臨床研究人員,特別是刻苦鑽研的年輕人,王振義在獲得凱特林癌症研究大獎後,特地拿出部分獎金在國內設立“白血病誘導分化療法基金”,鼓勵年輕人在這一領域多做研究,多做貢獻。

熱詞:

  • 王振義
  • 全反式維甲酸
  • 1986年
  • 治療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