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充分認識新形勢下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的重大意義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31日 05:1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全面總結我國文化改革發展的豐富實踐和寶貴經驗,科學分析文化建設的新形勢新要求,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重大戰略部署。黨的中央全會專題研究和部署文化建設問題,體現了黨中央對當今時代發展趨勢和文化建設承載歷史使命的科學把握,反映了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覺。《決定》強調指出,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願望;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關係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關係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關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決定》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闡述了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的歷史宣言和行動綱領。我們要深刻領會推進文化改革發展重大而深遠的意義,認真貫徹落實《決定》精神,奮力開創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局面,為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貢獻。

  一、加快推進文化改革發展是永葆黨的先進性、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的戰略舉措

  一個政黨的先進性首先表現在思想理論上的先進性,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思想精神上的旗幟。作為一個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産黨只有代表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才能在世界形勢深刻變化的歷史進程中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在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和考驗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全國人民的主心骨,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堅強的領導核心。

  今年是中國共産黨成立90週年。從成立之日起,我們黨就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又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倡導者和發展者,歷來高度重視運用文化引領前進方向、凝聚奮鬥力量。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我們黨都結合時代條件,圍繞黨的宗旨和中心任務,提出自己的文化綱領、文化目標、文化政策,發揮文化工作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以思想文化新覺醒、理論創造新成果、文化建設新成就推動黨和人民事業向前發展。黨的事業無論處於艱難探索階段還是蓬勃發展時期,對文化建設的重視都堅定不移、從未動搖。

  在上世紀40年代中國抗戰最困難的時期,毛澤東同志發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至今仍閃爍著時代光芒。他在一開篇就鮮明指出,要“求得革命文藝對其他革命工作的更好的協助,藉以打倒我們民族的敵人,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務”,深刻揭示了文化建設對於我們黨實現自身宗旨、完成歷史使命的重要意義。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黨始終把文化建設放在黨和國家全局工作重要戰略地位,對文化重要性的認識和文化發展規律性的把握不斷深化、日益自覺,推動文化建設取得輝煌成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注入強大動力。鄧小平同志強調:“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江澤民同志把“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上升到我們黨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的高度,強調指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不僅表現在經濟政治方面,表現在能夠創造出高度的物質文明上,而且表現在思想文化方面,表現在能夠創造出高度的精神文明上。”胡錦濤同志深刻指出:“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應有之義,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思想精神上的旗幟,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顯著標誌。”進入21世紀,黨的十七大號召全黨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提出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戰略任務,對推進文化改革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實踐證明,我們黨之所以能夠領導革命、建設、改革事業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在風雲變幻中立於不敗之地,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重視和發揮文化建設在堅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提高黨的執政能力中的基礎性作用。

  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學技術進步日新月異。我們黨面臨許多前所未有的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是長期的、複雜的、嚴峻的。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對夯實黨的執政基礎、提高黨的執政能力至關重要。正如《決定》所強調的,必須自覺把文化繁榮發展作為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第一要務的重要內容,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個基本要求。我們要加快推進文化改革發展,建設反映時代進步要求和人民群眾期待的先進文化,進一步保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先進性。只有這樣,我們黨才能始終發揮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作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二、加快推進文化改革發展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內在要求

  新中國成立6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從生産力到生産關係、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都發生了重大而深刻的變化,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大幅度增強,一個生機盎然的社會主義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成功探索得到了全國人民的衷心擁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成就得到了全世界的廣泛讚譽。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如何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就是要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産關係與生産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相協調。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目標,我們必須同步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在富強、民主、文明、和諧4個方面達到相互協調的更高境界。

  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又滲透在各個領域,與其他建設相輔相成、相互支撐、互為條件。文化建設不僅對經濟增長的直接貢獻越來越大,而且對提升經濟發展質量的作用日益突出。在經濟發展為文化發展創造物質條件的同時,文化建設也為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形成經濟的文化含量不斷提高、文化的經濟功能逐步增強的良性互動局面。文化建設是推進政治建設、發揮政治制度優勢的深厚土壤。文化具有意識形態屬性,文化建設與政治建設息息相關。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需要在全社會樹立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理念,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營造有利於政治建設的文化氛圍。文化建設既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目標。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權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質和精神追求的國家,必須持之以恒地發揮文化在振奮民族精神、引導教育人民、紓解社會情緒、營造穩定和諧局面中的獨特作用。可以説,當今時代,文化與經濟、政治、社會相互交融程度正在不斷加深。文化自覺的程度、文化建設的水平,深刻影響著其他建設的內涵和進程。我們必須加快推進文化改革發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造,為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動力、有力輿論支持、良好文化條件。

  正如《決定》所明確指出的,“物質貧乏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這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文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關係所作的精闢論述,體現了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必將推動我國文化改革發展迎來一個新的高潮。

  三、加快推進文化改革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

  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仍然是社會主要矛盾。黨的十七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要求。《決定》進一步指出,“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既要讓人民過上殷實富足的物質生活,又要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文化生活。”這充分表明了文化建設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的特殊重要性和現實緊迫性,是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深度拓展。

  文化改革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任務。人民越富足,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就越高;國家越富強,對國民精神境界提升的要求就越高。回顧世紀之交,當我國城鄉居民生活從溫飽步入總體小康,社會的精神文化需求明顯增加。總結國際經驗,當一個國家人均國內生産總值達到或超過3000美元,國民的文化消費需求將呈現快速增長甚至是井噴的態勢。當前,隨著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和物質生活水平提升,我國進入消費結構提升、文化消費活躍的階段,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前所未有地強烈,呈現出高品質、多樣化、個性化的特點,求知求樂求美的願望日益迫切,而我們提供的文化産品和服務還遠遠不能滿足城鄉居民需要,既有總量嚴重不足的短缺,也存在供需之間的結構性缺口。展望未來10年,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實現之日,十幾億中國人對實現自身文化權益的要求、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必然更高、更加多樣化,而文化繁榮發展作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標誌之一,也將成為衡量民生改善程度及社會幸福指數的重要指標。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還必然要求全面提升國民文明素質。這是黨和國家事業代代相傳、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根本保證。當前我國公民的科學素質、人文素養與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全面進步的進程還不相適應,公平與正義意識、權利與義務意識、民主與法治意識等仍有待提高,一些領域道德失范、誠信缺失,一些社會成員人生觀、價值觀扭曲。公民的文明素質已成為制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短板,迫切要求加快推進文化改革發展,進一步發揮文化建設在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中的作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弘揚社會正氣、培育文明風尚,塑造崇高人格和民族精神品格,培育和諧的人際關係,在全黨全社會凝聚起團結奮鬥的共同意志。只有這樣,我們全面建成的小康社會才是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同步提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共同增長的小康社會。

  四、加快推進文化改革發展是推動科學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課題

  加快文化改革發展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動科學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應有之義。我國經濟連續30多年保持了近10%的高速增長,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跡。但同時,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傳統發展方式越來越難以為繼。進入“十二五”時期,中央明確提出,要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走上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軌道。這就要求我們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主攻方向,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提高産業的科技含量和産品的附加值,注重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要求我們堅持以人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提升文化産業的比重是我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産業升級的一個重要選擇方向。文化産業以創意為源頭,是一種科技含量高、資源能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知識密集的綠色産業,在增加就業、擴大消費、拉動內需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對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國際金融危機期間,文化産業逆勢上揚,2010年文化産業增加值突破1萬億元。電影産業出現井噴式增長,2010年票房過百億元,連續6年增幅超過30%,進入全球電影市場前十名,扭轉了國內電影票房前五名都是進口大片的局面。出版行業整合資源、改革體制,組建了若干個跨地區跨行業、資産和産值雙雙過百億的大型企業集團,整個行業年産值突破1萬億元。網絡遊戲産業的規模達349億元,動漫遊戲、數字音樂、數字電影、網絡視頻、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公共視聽載體、數字出版、網絡出版、手機出版等新興文化産業和創意産業迅速崛起。文化産業日益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支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文化與經濟、文化與科技結合所産生的創新創造優勢正在展現出強大的競爭力。可以預見,未來現代信息技術更加廣泛的應用,不僅將深刻改變社會生産方式和人們生活方式,而且將極大改變産業業態和文化産品生産、傳播與消費方式。能否抓住機遇、乘勢而上,推動文化産業跨越式發展,使之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産業,關係到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完善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實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落實以人為本理念的重要任務。近年來,我們堅持統籌城鄉、區域文化發展,推動文化惠民工程等重大文化建設項目重心下移,公共文化資源向農村和中西部傾斜,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向城鄉基層延伸,受到了群眾的熱烈歡迎,豐富了貧困地區、邊遠山區和農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沒有根本解決,城鄉、區域文化建設差距大、發展不平衡,農村、中西部地區文化建設相對滯後,公共文化産品供給不足,農民及城鎮低收入居民、農民工等群體文化生活還很匱乏。必須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這是一項艱巨而緊迫的任務,把這項任務完成好,才能真正實現文化發展為了人民、文化發展依靠人民、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總之,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直接關係我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決定》強調必須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自覺把文化繁榮發展作為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第一要務的重要內容,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個基本要求,充分體現了中央通過文化改革發展促進實現主題主線的戰略思路,這是極富遠見卓識的重大舉措。

  五、加快推進文化改革發展是解決當前文化領域突出問題、實現文化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由之路

  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伴隨著國家各項事業的發展,我國文化建設空前發展和繁榮,取得了輝煌成就,呈現出活力迸發、碩果纍纍、英才輩出的嶄新面貌,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我國文化發展進入了歷史上最好時期。

  同時,我們也要清醒看到,伴隨著世情、國情、黨情的發展變化,我國文化領域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既具備許多有利條件,也面臨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我國文化發展整體水平還不高,與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與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要求相比,與急劇變化的國際形勢提出的要求相比,還不完全適應。《決定》深入分析了文化改革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從8個方面指出了當前文化領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主要是:一些地方和單位對文化建設重要性、必要性、緊迫性認識不夠,文化在推動全民族文明素質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強;一些領域道德失范、誠信缺失,一些社會成員人生觀、價值觀扭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更為緊迫,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任務繁重;輿論引導能力需要提高,網絡建設和管理亟待加強和改進;有影響的精品力作還不夠多,文化産品創作生産引導力度需要加大;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健全,城鄉、區域文化發展不平衡;文化産業規模不大、結構不合理,束縛文化生産力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尚未根本解決;文化走出去較為薄弱,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需要進一步增強;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急需加強。

  文化領域這些突出矛盾和問題對我們提出了嚴峻而緊迫的現實課題,如果這些問題不解決,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戰略部署就難以落到實處。因此,我們必須樹立憂患意識,切實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對我國文化建設的歷史和現狀進行冷靜審視,進一步提高對新的形勢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重大意義的認識,抓住機遇,積極謀劃,在改革創新中破解難題,在科學發展中提升水平,努力開創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局面。

  六、加快推進文化改革發展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在綜合國力競爭中贏得主動的重要保證

  當今世界,文化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誰佔據了文化發展的制高點,誰就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權。正如《決定》所指出的,沒有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發揮,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離開了文化支撐,即使有繁榮的經濟,強國地位也難以確立,更不易鞏固。綜觀全球,許多發達國家均擁有特色鮮明的民族文化和強大的文化軟實力,越來越多的國家把加快文化發展、增強文化軟實力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成為提高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戰略選擇。經濟硬實力與文化軟實力日益呈現出相互依託、相互支撐的態勢。

  當前,我國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中,中國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的優勢充分顯現,得到許多國家的關注和認同。與此同時,我們積極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形成多層次、寬領域對外文化交流格局,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向世界展示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嶄新形象和我國人民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特別是近年來,我們在加強中外人文交流、提升我國文化影響力和感召力方面作了一些新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我國同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組織建立了多種形式的文化交流機制,與145個國家簽訂政府間文化合作協定,簽署了近800個年度文化交流執行計劃,與近千個國際文化組織和機構開展文化交往。構建了中美、中俄兩大人文交流合作機制並提升到戰略層面,與歐盟、東盟、非盟、阿拉伯聯盟、上海合作組織和東北亞加強了人文交流合作。人文交流對增進國際理解和政治互信、促進文化相互借鑒、維護文化多樣性發揮了積極作用,為樹立我國負責任大國形象、提升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作出了重要貢獻。

  同時也要看到,我國是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的文化大國,但豐富的文化資源還沒有轉化為較強的文化軟實力。我國文化國際影響力與經濟國際影響力很不相稱,文化産品輸入國角色與物質産品輸出國地位很不匹配,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任務更加艱巨。特別是我國國力的顯著上升,引起了一些國家的疑慮和不適應,如何增加國際社會對我國和平發展、和諧世界理念的理解和認同,使我國在政治上更有影響力、經濟上更有競爭力、形象上更有親和力、道義上更有感召力,是我國軟實力建設面臨的新課題。

  胡錦濤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90週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要著眼于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形成與我國國際地位相對稱的文化軟實力,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決定》指出,當今世界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任務更加艱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要求更加緊迫,再次強調要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弘揚中華文化,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對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提出了明確要求。我們必須加快推進文化改革發展,廣泛開展人文交流,堅持政府與民間並舉、文化交流與文化貿易並重,推動優秀文化産品走向世界、造福人類,增強我國國際話語權,讓各國人民全面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民族情感和發展進程,深切感受中國開放包容的博大胸懷和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真誠願望,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營造良好外部環境,為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作出新貢獻。

  七、加快推進文化改革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寄託著近代以來無數仁人志士的夢想和追求。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歷史和時代賦予我們黨的莊嚴使命。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凝聚著中華民族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歷史認知和現實感受,是實現民族復興的動力源泉和精神支撐。沒有文化強國就沒有現代化強國。正如《決定》所強調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伴隨著中華文化繁榮興盛。”

  在世界文明史中,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延綿至今而生生不息,為中華民族發展壯大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古代中國曾有領跑世界數百年的經濟盛世,更創造出熠熠生輝的燦爛文明,即使近代中國內憂外患、積貧積弱,優秀傳統文化飽受風雨磨難,卻依然凝聚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中華文化經過改革開放偉大時代的鍛造更加成熟,在與其他民族優秀文化相互交流中更加充實,呈現出與時俱進、開放包容的恢弘氣度,彰顯出自由平等、公平正義、民主法治的時代追求,展現出民族的魅力、時代的光芒、國際的視野,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今天,我們這個底蘊深厚的文明古國已經煥然一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展現出光明前景。在這樣一個歷史時刻,《決定》第一次把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為奮鬥目標,作出重要戰略部署,系統闡釋了基本內涵和整體要求,發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動員令。這就要求我們加快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破除障礙,吐故納新,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奮力開拓創新,創造出文化的新輝煌,永葆中華文化的生機與活力。

  展望未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輝煌前景堅信不移,對中華文化繁榮興盛的光明未來矢志不渝。社會主義中國必將躋身世界經濟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和創新型國家行列,也一定能夠成為對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的文化強國。

  偉大的時代呼喚著繁榮的文化,我們肩負著前所未有的歷史重任。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積極進取,開拓創新,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鬥!

熱詞:

  • 改革發展
  • 發展馬克思主義
  • 科學發展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