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上海東灘“護鳥人”:給遷徙鳥兒看好家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29日 04: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金秋的陽光下,一片空曠草灘,一條木棧道蜿蜒伸向海邊。我和袁賽軍走在棧道上,周邊一個人影也沒有。

  這裡是位於我國第三大島——崇明島最東端、長江入海口的上海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袁賽軍是保護區管理處管護執法科副科長兼白港管護站站長。在他的帶領下,我走近了“護鳥人”的工作與生活。

  木棧道綿延2.3公里,從海堤伸向東海灘,這是為了方便科考人員于2009年修建的。除白港管護站能沾到棧道的光外,其他管護站人員巡查全部得直接下灘塗。

  從大堤走到泥灘,約4公里,管護人員大約走50分鐘,“你大概1個半小時都走不下來。”小袁不客氣地説。這4公里“路”全是踩出來的,要穿過茂密的蘆葦帶、踏過低矮的藨草帶、跨越深淺不一的潮溝,到達與海域相接的光泥灘,再徒步來回巡查。冬季穿著近5斤重的齊胸連身防水褲,每一腳都陷進稀軟的淤泥再拔出來,一趟巡視下來,再低的氣溫,防水褲裏都被汗浸濕了。

  除體能外,還要對地形熟悉。由於潮汐運動,灘塗裏被沖刷出一條條“小河”——潮溝,深淺、寬窄不一,還會隨潮汐發生變化。有天夜裏,小袁與同伴去執法,不慎一腳踏進潮溝,大腿頓時陷入淤泥裏。正值退潮,水位很低,但溝底淤泥十分鬆軟。小袁下意識地掙扎,結果越陷越深,才十幾秒,淤泥已到了胸口,最後是兩個夥伴把他拽出來的。“我們管護執法,至少要兩人一組,彼此有個照應。”

  保護區總面積241.55平方公里,進入保護區的陸路主要有5個道口,保護區管理處在5個道口建了5個管護站,並設置管護哨卡,將入區人員管理前移。不過,管護站的工作可是又辛苦又單調。

  白港管護站道口哨卡是一個不到1平方米的小木棚加一條橫攔的鐵鏈,值班的年輕人姓張,才二十齣頭,臉被曬得黑紅黑紅的,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大。

  走進管護站,小小的三室一廳,廳是辦公室,兩間宿舍,一間物資儲備間,非常簡單。打開當天的巡護監測日記,監測里程是“12.1公里”。每天,管護人員要徒步查看人員、船隻的活動情況,監測鳥類的數量、狀態。2008年至2010年9月底,保護區共出動巡護人員9000多人次,巡護里程達8萬多公里;累計巡護時間4萬多小時,共制止和處置各類違法、違規行為100多起。

  保護區管理處是“護鳥人”的大本營,走進小樓,迎面一幅候鳥遷徙圖,大陸板塊之間,粗壯的曲線劃出鳥類的飛行軌跡。“保護區成立於1998年11月,是東北亞鶴類、雁鴨類及東亞—澳大利亞鸻鷸類遷徙路線的重要組成部分。”管理處副主任張則樂如數家珍。據統計,每年在東灘濕地棲息或過境的候鳥超過100萬隻次。

  60%的水域,40%的潮間帶灘塗,總長43公里的岸線,隨時都得盯著,不能有一刻鬆懈。

  東灘遷徙鳥類活動最頻繁的是11月至來年4月期間,偷獵等違法行為通常也集中在這段時期。近幾年來,保護區組織了冬季“夜鷹行動”、春季“春隼行動”等專項執法,為鳥類張開了一張張安全網。

  去年9月,保護區管理處引進了現代化視頻監控系統,10個監控攝像儀分別設在管理處、管護站及鳥類集中區域,24小時遠程實時監控。今年2月,正是通過這一監控體系,保護區管理處及時發現撒毒藥偷捕現象,迅速出擊,人贓俱獲。

  保護區管理處還經常和相關部門聯合行動,清除地籠、粘網、定制網及超區域設置螃蜞落缸等,防止誤捕、誤傷鳥類。至今他們已解救鳥類32隻,包括兩隻國家二級保護鳥類。

  “在執法的同時,我們還加強宣傳力度。至今我們已連續3年未發現利用網捕偷捕鸻鷸鳥類的違法活動了,其他偷捕行為也基本得到遏制。”張則樂頗為自豪。

  “護鳥人”的艱辛付出,讓東灘遷徙鳥兒們有了棲息的天堂。

熱詞:

  • 潮溝
  • 潮間帶灘塗
  • 東灘濕地
  • 鸻鷸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