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各地頻繁舉行賽會遭質疑 鋪張浪費現象突出(圖)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28日 07:0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隨著本年度國內最後一項綜合性運動會第七屆全國城運會的落幕,繁忙的中國體壇終於迎來一個難得的喘息之機。不過,這個休整期僅僅是短暫的兩個月。明年1月,第十二屆全國冬季運動會的聖火又將在吉林長春點燃。

  2012年雖是奧運會年,但國內體壇依然不會沉寂,除了年初的全國冬運會,第九屆全國大學生運動會、第七屆全國農民運動會將分別於9月、10月在天津和河南南陽舉行。

  賽事密集摩肩接踵

  某種程度上,中國正在世界體壇扮演一個拯救者的角色

  2011年,在國內舉行的綜合性運動會可謂摩肩接踵,先後進行的包頭全國中學生運動會、深圳世界大學生運動會、貴州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杭州全國殘疾人運動會、南昌全國城市運動會等國際、國內大型賽會,將下半年的日曆填得滿滿噹噹,少則“一月一會”、多則“一月兩會”(殘運會與城運會就重疊舉行),賽事的密集程度令人目不暇接。

  如此眾多的運動會“扎堆兒”,的確有辦賽節奏上的巧合。目前國內按期召開的綜合性運動會已超過10個,基本上4年一個週期,因此至少會有兩三個運動會將在同一年進行,再加上近年來一大批國際性運動會的進入,使得中國“會”多的事實更為凸顯。放眼全球,亞洲是擁有最多綜合性運動會的地區,若論國家,則以中國為最。

  自2008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後,一股巨大的辦賽熱潮席捲全國,大有一浪高過一浪之勢。各地爭做東道主,國際綜合性運動會當是首選,廣州和深圳已分別舉辦了2010年亞運會和2011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天津和南京則正在積極籌備2013年東亞運動會和2014年青奧會。

  越來越多的國際賽會“落戶”中國,一方面是因為大型運動會的綜合價值與規模效應大大激發了各地的辦賽熱情,另一方面綜合國力的提升也令更多城市具備了辦賽條件。當然,還應看到,國人的好客與俠義也在為辦賽潮推波助瀾。如果説,當初北京申辦奧運會是希望世界給中國一個機會,那麼眼下中國樂於承辦各種賽會,似乎是在給世界體育更多的機會。一些並無特別吸引力或市場開發價值的賽會如果沒有中國伸出援手,很可能會面臨難以為繼的窘迫。某種程度上,中國正在世界體壇扮演一個拯救者的角色。

  即便是國內的綜合性賽會,也受到前所未有的熱捧。規模已堪比奧運會的全運會,其申辦競爭之激烈,超乎常人想象。就連關注度不是很高的所謂“小眾”運動會也不愁無人問津。以往,只有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具備承辦大賽的資格與實力。近年來,除了傳統運動會,一些主題更集中、特色更鮮明的運動會,如全國紅色運動會、全國智力運動會、全國水上運動會等勃然興起,也讓諸多二、三線以及西部城市加入到東道主的行列。

  那麼,作為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稠密、民族眾多的大國,究竟需要多少運動會較為適宜?這個問題恐怕見仁見智。

  以全運會領銜的國內綜合性運動會早已形成一個龐大複雜的競賽體系,十幾個大型賽會分別歸屬於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農業部、中國殘聯、國家民委等不同部門,具有不同的目標和任務。在新中國6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這些賽會的誕生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和意義,並在一段時期發揮了重要的價值和作用。然而,當時代走到今天,當一些賽會的功能已逐漸缺失或被其他形式所取代,其存在的歷史必然性與現實合理性將如何對接?現有的競賽體系是繼續沿用,還是需要調整乃至打破重構?這需要科學嚴謹的論證,而且也不是體育部門能夠獨立解答,這將是一個重大的社會課題。

  或許,眼下,比爭論賽會數量多寡更實際的話題是,如何提升賽會的質量和效益。

  亂象叢生觸目驚心

  各類賽會攤子越鋪越大,耗資越來越多

  先看一則近日媒體熱議的新聞,10月20日,廣東省第二屆農民運動會在江門市開幕,深圳市沒有組隊參賽,只派出一些代表以觀摩形式出席。深圳方面解釋,因為本市已沒有農民,為了不搞形式主義,所以不參加本次運動會。暫不論深圳到底還有沒有農民,至少深圳對一次行政運動會的公開拒絕,不禁令人思索,是否一些賽會的適應性與吸引力正在衰減。

  毋庸置疑,各類綜合性運動會的定期舉辦,對推動我國體育事業乃至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不能忽視的是,近年來賽會上的浮誇之風以及辦賽過程中的一些非理性現象也日益突出,引發了人們的質疑和不滿。歸納起來,目前各類賽會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規模膨脹,辦賽成本驚人。在奧運會等重大賽事努力謀求“瘦身”的時代背景下,國內的綜合性運動會卻逆流而行,各類賽會規模越來越大,耗時越來越長。為數不少的東道主好大喜功、求全責備,以承辦一屆“歷史之最”的賽會為榮。從全國主要賽會規模統計表中可以看出,各類運動會今日的設項、參賽人數已膨脹到最初的數倍,其中不排除事業發展的需要,但也有相當多的水分。“注水運動會”大大增加了辦賽成本,給交通、接待、環保、安保等各項籌備工作帶來極大壓力,辦一次賽會幾十億、上百億元的驚人投入早已司空見慣。毫不誇張地説,中國是全世界最慷慨的東道主,為逞一時風光,不惜一切代價。

  鋪張浪費,資源無法利用。大體量的運動會勢必需要大批量的場館設施,而在硬體建設上競相攀比、追求奢華之風也在各地愈演愈烈。被冠以“奧林匹克中心”響亮名頭、動輒數萬人坐席、耗資不菲的大型體育場館在全國遍地開花,説是賽後可以服務於全民健身,但基本無法兌現。説到底,為賽會而生的場館與全民健身需要的設施,具有天然不同的屬性。群眾健身需要的是就近便利、小型多樣、質優價廉的場館設施,而大型場館往往建於人們難以到達的偏遠郊區,且運營維護費用極高,越開放越賠錢。因此,大賽落幕後,很多場館都關門閒置,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並衍生出一種極為怪誕的現象,一方面是我們擁有的超豪華、高檔次的場館數量堪稱世界之最,一方面卻是群眾健身依然缺乏最基本的場地設施保障。

  弄虛作假,賽風難以扭轉。將目光投向賽場,同樣令人觸目驚心。各類運動會雖然歸屬不同部門,面對不同群體,但均與地方政績、選手獎金挂鉤,因此賽風賽紀問題始終難以根本扭轉。同一名選手,換上不同的“馬甲”便能在各個運動會間成功穿越,時而學生、時而農民、時而工人,分身有術、造型百變。除了身份造假外,假年齡、假比賽、興奮劑、黑裁判等事件同樣屢見不鮮、屢禁不止。還有一些東道主,為爭坐金牌榜頭把交椅,不顧形象、不擇手段。

  千會一面,觀眾審美疲勞。如今,很多賽會給人似曾相識之感,辦賽思路趨同、辦賽模式單一,缺少獨特的風格和魅力,缺少自己的文化內涵。無論何種賽會,一定要有隆重盛大的開幕式,開幕式上一定要有大型文體表演,文體表演中一定要將東道主的歷史從古至今、從文到武全方位演繹,而且一定要有大牌歌星傾情演唱從歌詞到旋律其實都極為雷同的賽會主題歌。也難怪,如此的千篇一律,皆因這些創意大都出自相似的創作團隊,他們是遊走在各地的辦賽專業戶,他們富有經驗,但缺乏創新和突破。如出一轍的開幕式、水平不高的競技場,必然造成觀眾的審美疲勞,削弱了賽會的傳播力與影響力。

  已無需羅列更多的賽會亂象,只想闡明,大型運動會以及中國體育到了需要謀求變革的時刻。

  我們有沒有必要辦這麼多運動會?如何真正實現節儉辦賽、讓賽會回歸體育本源?如何讓賽會更有效地服務於中國體育事業以及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探索的課題還有太多太多。

熱詞:

  • 競賽體系
  • 賽風賽紀
  • 東道主
  • 小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