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他不是陳光標,他只是鄭書明(圖)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27日 10:0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武陵都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他不是陳光標,他只是鄭書明

  ◇龔節佑

  第一次見鄭書明的記者,不禁暗呼:“和陳光標好像!”細看,確有幾分相似。

  但他只是鄭書明。獨一無二。他不一定知道慈善這個詞,卻踐行著。

  採訪鄭書明的過程是一個求解的過程——他不富裕,可以説本來貧窮,他為什麼,毫不吝嗇地把20年的血汗和心力傾注給那些素昧平生的人。

  是一次偶然的慈善結緣還是必然的因果通達,仿佛都不是——最終無解。

  或許是本性良善,善到凡人常識之不能及。

  20年,他竭盡全力,卻默默無聞,低調如塵埃。

  我覺得“堅持”一詞都是對他的貶損。20年來,他做這些善事已是一種習慣,融入生命的一呼一吸之中,不自知。

  以至於受其幫助的,那些尚幼的少年有一種理所當然,坦然地接受並享受。直到成年之後,經人提醒,方才知,是為大愛,當叩謝。

  好在還有不少受恩者謂其“師傅”。沒有傳道授業之形式,並不見得不能為師為傅。那一頓頓飯菜,一筆筆學費,可曾讓那求學的時光少一些窘迫,多一些安逸?那絲絲的愛可曾撫平過心裏的憂慮,驅逐因貧困而滋生的小小的惡的種子?那些用有形的金錢和無形的愛完成的行動,是否讓向善的細胞逐漸孕育?

  採訪結束後,攝影記者的相機記憶卡出了故障,關鍵照片全毀了,徵求鄭師傅的意見説可否補拍一次,他説不用,“他們都忙,回來一次要耽擱一天時間,你們將就用。”

  真想適當矯情和誇張一句:人不如,佛性也!

  但另一個細節同時強調,這是真正的人。

  ——鄭書明一直不願談自己的家人,特別是離異的妻子和孩子。他説這麼多年沒有盡到責任,愧對妻兒。這是他的傷,他的痛。

  受資助學生檔案

  周富勇,五里鄉海洋村人,到麻田壩上學要走兩個多小時,家庭困難,1992年起在鄭書明家吃住兩年多,至初中畢業。現在從事水電安裝工作。

  張朝炳出生剛一個月,父親就不幸去世。1992年,張朝炳到鄭書明處居住,1994年,張朝炳從蓬東鄉中心小學校畢業後考上官渡中學,姐姐也考取了黔江師範學校,因家境貧寒,繳不起200多元學費想棄學。在鄭書明的幫助下,最終,張朝炳順利入學。現在部隊退伍。

  李莫彩、李莫書是一對親兄弟,鄰鄂鎮松林村人,上學要走三四個小時的山路。因為人多地少,解決溫飽是他們一家最大的難題。鄭書明知道他們家情況後,相繼資助兄弟倆完成了學業。兩人先後於1997年和2003年分別吃住在鄭書明家兩年和一年。李莫彩現自買貨車跑運輸;李莫書在工地從事施工管理工作。

  李石全,鄰鄂鎮高坪村人,為了生計,李時全父母均外出打工,但工資微薄。李石全初中三年吃住在鄭書明家。初中畢業後,考上了重慶的一所中專,鄭師傅又幫忙籌集好學費,送他到學校,中間還去看過兩次,給他送臘肉、土雞蛋。畢業了,又托在黔江當過知青的熟人幫忙介紹工作。現在黔江自營賓館。

  劉育紅,蓬東鄉尖山村人。上學要走三四個小時,家裏非常貧困,1992年起在鄭書明家吃住近兩年。現自營貨車跑長途運輸。

  崔勤,鄰鄂鎮高坪村人,1998年起在鄭書明家吃住3年,中考前有點厭學情緒,鄭書明得知後反復教育,崔勤終於考上高中,並跨進了大學的校門……

熱詞:

  • 鄭書明
  • 陳光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