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秀美龍江大濕地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24日 04:3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享有“大森林”、“大耕地”、“大油田”美譽的黑龍江,如今又多了一個“大濕地”的名片。

  近年來,黑龍江省委、省政府把濕地保護列入總體發展的重要部分,天然濕地面積達到556萬公頃,約佔全國濕地面積的1/7,成為名副其實的濕地大省。

  金秋時節,記者驅車3000余公里,跟隨黑龍江省濕地保護人員走進濕地,所到之處儘是肥美的水草,成群的候鳥。

  退耕還濕

  黑龍江素有“北大荒”之稱,上世紀50年代,十萬解放軍官兵脫下戎裝屯墾戍邊,立志圍墾“北大荒”;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期,百萬知識青年又加入這個行列,他們在黑土地上揮灑熱汗,對三江平原進行了大規模的開發,使“北大荒”變成了“北大倉”!但過度開荒破壞了這裡的原始生態,濕地面積縮小了一半,旱災水災頻頻發生,許多野生動物被迫遷徙,曾經肥沃的黑土地日益貧瘠。

  為恢復生態,實現可持續發展,1998年,黑龍江省委、省政府果斷決定停止開墾,並明確提出,今後發展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産,主要靠加快中低産田改造、提高防災減災能力、加大科技投入和提高集約化經營水平來實現,而不是靠開墾濕地來擴大耕地規模。

  這是黑龍江濕地保護建設的歷史性轉折,龍江大地上拉開了退耕還濕的“大幕”。

  興凱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中俄邊境松阿察河口附近,興凱湖農場將600多公頃水田棄耕還濕,將東北泡子核心區400多公頃違法開墾的耕地退耕還林或還濕;三江自然保護區將300多公頃違法開墾耕地退耕還濕;富錦市三環泡自然保護區通過修建溢流壩、截水閘等設施,抬高自然保護區水位,退耕還濕和濕地恢復面積達4100多公頃……

  目前,黑龍江省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完成退耕還濕和濕地恢復面積達到8000多公頃。黑龍江省林業廳廳長蔡炳華介紹,“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與森林、海洋並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保護濕地意義重大。經過十餘年建設,黑龍江省已建成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73處,保護區總面積417萬公頃。基本形成全省濕地自然保護區網絡,有效保護了鳥類繁殖棲息地和遷徙停歇地的安全,維護了濕地的生態功能。”

  如今,黑龍江省大濕地的保護框架已經形成,大江大河及幾個中小流域均建起了濕地自然保護區。黑龍江農墾總局局長隋鳳富説:“為保護濕地,我們全墾區退出了2萬多公頃耕地支持濕地保護,每年少收入近10億元。”

  黑龍江濕地的耕與退之間,折射了發展觀念的進步。

  生態糧食共贏

  作為擔負國家糧食增産重大任務的黑龍江,堅持“耕地增産不墾荒”的原則,實現了生態收益和經濟收益共贏。

  黑龍江省副省長呂維峰説,要徹底整治非法開墾土地問題,確保黑龍江濕地生態環境不受破壞。過去,由於人們對濕地的功能認識不足,在高産豐收的誘惑下,排幹沼澤,發展糧食生産,使濕地遭到嚴重破壞。長遠看,保護濕地的生態意義遠遠大於其經濟收益。就黑龍江而言,沒有濕地就沒有産糧的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沒有了濕地,黑龍江省生態安全就會受到威脅。

  三江、松嫩兩大平原是我國糧食主産區,作為重要生態屏障之一的濕地,對保障兩大平原的糧食穩産高産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保護區建設和濕地保護與恢復項目,保證了重要濕地周邊農作物穩産高産,尤其是三江平原建立的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網絡發揮了重要生態效益,保障了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糧食安全和區域生態安全。

  主管濕地保護工作的黑龍江省林業廳副廳長楊國亭説,糧食生産與生態環境看似矛盾,實際二者並不矛盾。我國人口多,糧食短缺,由於國家需要,黑龍江上世紀曾經開墾了大面積濕地,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提高糧食産量,保障糧食安全,不能再靠開墾濕地擴大耕地面積,不能以犧牲生態安全來發展糧食生産,發展經濟。

  如今,黑龍江濕地的生態效益越來越好,不管大氣候如何,濕地周邊的農田連年高産,而且發生旱澇災害的頻率低、程度輕。濕地保護的意識已經在人們心目中扎了根。以三江平原的富錦市為例,糧食年年豐收,正是得益於周邊大面積濕地的自動調節功能,旱可供、澇可蓄。

  立體保護

  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黑龍江省的濕地保護管理工作走在了全國的前列。

  2003年,黑龍江出臺《黑龍江省濕地保護條例》,加大對破壞濕地資源案件的查處力度,理順了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的管理體制。同時,確定全省每年劃建五六處自然保護區,使濕地面積有了恢復性增長,重要濕地生態功能得到提高,有效保護了鳥類繁殖棲息地和遷徙停歇地的安全。

  省委書記吉炳軒説:“針對濕地保護,我們提出開展流域濕地保護的理念,分別沿烏蘇裏江、嫩江、松花江、烏裕爾河、興凱湖、七星河、撓力河等重要江河源頭和沿岸濕地集中分佈區,建立自然保護區。經過十多年的建設已形成了全省濕地自然保護區網絡。”

  “十二五”期間,黑龍江省將基本建立起以濕地自然保護區、國家濕地公園、濕地保護小區三位一體、互為補充的濕地保護管理體系,不斷完善黑龍江省自然濕地保護網絡體系,使全省90%以上的天然濕地得到有效保護。

  此外,黑龍江省還將開展重要生態功能區域濕地恢復和綜合治理,主要在濕地資源較為豐富的三江平原、大興安嶺和松嫩平原地區,選擇一些典型的、生態退化嚴重的國際及國家重要濕地開展濕地綜合治理工程,實施濕地生態系統與功能恢復、關鍵物種棲息地恢復、有害生物防控等建設項目。採取生態補水、退耕還濕、植被恢復、棲息地改善、面源污染防控及污染治理等綜合措施,擴大沼澤濕地規模,逐步恢復濕地生態系統的功能。

  蔡炳華説,黑龍江省濕地大多處於國際候鳥遷徙路線上,它們的保護,不僅維護了黑龍江省濕地的生態功能,也為國際濕地保護作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