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王京奎:45年守護鄉親的健康(鄉村人物)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23日 05:0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王京奎(右)在為小患者看病。

  編者按:赤腳醫生,曾是鄉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人物,走村串戶,送醫送藥,守護著村民的健康。近年來,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改變了鄉村面貌,也給鄉村醫生的生活帶來了很大變化。他們的生活現狀如何,有著怎樣的喜怒哀樂,有著怎樣的期盼?本報記者走進一位鄉村醫生的生活,為您呈現他的人生故事。

  9月23日,一個靜謐的午後。山東省高青縣常家鎮買滸村衛生室裏,鄉醫王京奎正忙著看病。

  “王大夫,這孩子咋回事?”高家村的李小梅,懷抱3歲的孩子,坐立不安。

  “別急。”王京奎一邊安慰,一邊詢問病情。他拿出手電,照了照孩子的口腔:“上焦火大,感冒發燒引起的舌炎,不打緊。”

  從診斷室到藥房拿藥,讓孩子喝下,李小梅懸著的心才放下來:“王大夫醫術高,人緣好。鄉親們有病就找他,信得過!”

  45年行醫路

  “土”、“洋”結合,利用農村豐富的藥材資源為患者治病,45年鄉醫路練就醫術“絕招”

  1966年,王京奎初中畢業,被村裏選進鄉村衛生員培訓班。9個月後,他成為一名鄉村衛生員,到公社臺李管區衛生所實習。

  “當時,衛生所只有1名西醫,4名中醫,服務管區5000多人。”王京奎説,“只要有病人或出診機會,我就跑在頭裏,看老醫生怎麼處理,詳細記錄病例。”

  記得第一次出診,王京奎跟老師董振平到七八里外的開河村。師徒倆走進門,見一名中年男子躺在床上,臉色發白。董振平號完脈,仔細察看了病人的眼皮、口唇,診斷為貧血病,開了兩支針劑和一劑補中益氣藥。此後9天時間,王京奎每天步行到患者家,為他打針、煎藥。“看到病人很快痊癒,路再遠也不覺得累。”王京奎説。

  一年過去了,王京奎邊幹邊學,終於可以獨當一面。“單獨治療的第一個病人是本村的王殿新。當時,他患重感冒,高燒40度不退,直説胡話。我開了兩服藥,病人3天就好了。”王京奎説,直到今天,他還記得當時的藥方:5分錢一支的氨基比林注射液、2毛多一支的青黴素和3服中藥,共花了1.8元。

  1979年分田到戶。王京奎承包了村衛生室,開始獨立經營。行醫中,他注意“土”、“洋”結合,利用農村豐富的藥材資源,就地取材為患者治病,花錢少,療效好。

  王京奎從16歲開始在村內行醫,大大小小的培訓參加過200余次。憑藉多年積累,他練就了兩個“絕招”。一是治小兒腹瀉,一是治急性角膜炎。用他的方子治小兒腹瀉,100%見效,90%痊癒。1981年,王京奎獲得高青縣衛生局頒發的第一批鄉村醫生證書。2001年,他被評為全縣優秀鄉村醫生。

  【背景】鄉村醫生隊伍是我國衛生技術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職責是向農村居民提供公共衛生服務及一般疾病的診治。鄉村醫生來源於農民,服務於農民,奉獻于農民。截至2009年底,全國有村衛生室63.3萬個,在村衛生室從業的鄉村醫生99.5萬人,執業(助理)醫師17.9萬人,共117.4萬人。山東制訂了鄉醫在崗培訓方案。僅在高青縣,就有662人參加了輪訓。

  4次改善醫療條件

  從把聽診器等看家寶貝放進肩上布袋裏,經歷4次搬家,自掏腰包、甚至貸款,改造衛生室達到省級標準

  剛開始行醫時,王京奎肩上搭個布袋,走村串巷,誰家有病,隨叫隨到。“那是母親用老粗布縫的袋子,裏面放著幾件看家的寶貝:聽診器、酒精棉球和針盒。”王京奎説,直到1972年,高青縣為鄉醫統一發放衛生箱,布袋才進了“家庭博物館”。

  這一年,村裏找了一間閒置房,簡單修葺後,交給王京奎作為診室。他用村裏給的16元錢進了第一批藥,把2平方米的藥架擺得滿滿噹噹。“雖然還出診,但總歸有了個‘窩’,有了診室的樣子。”王京奎説。

  1979年,王京奎賣了12畝地的糧食,加上多年積蓄,籌集600多元錢,把自家老房子整飭一番,當作衛生室。房子雖然簡陋,但衛生室已初具規模,有了聽診器、血壓計、體溫計、藥品架等基本設備。

  1993年,為改善診療條件,王京奎又一次搬家。他拿出自家1萬元,又借了2萬元,蓋起4間房,購進新病床、氧氣瓶等。2004年,山東省改造、建設標準化鄉村衛生室。王京奎花了5000元,重新裝修、粉刷診所。可是,由於診所面積不足80平方米,診斷室、治療室、輸液觀察室、藥房無法獨立設置,沒有通過驗收。

  “聽到這個消息,兒子有些泄氣,勸我別幹了。”王京奎説,可一想到鄉親們需要,又咬咬牙,把平房拆掉,貸款10萬元,建起了一棟二層小樓。按照省級標準,他將一樓160平方米全部用作衛生室,並投入4萬多元,購置了半自動生化分析儀、血球計數儀、紫外線燈、消毒鍋等設備。通過省級驗收後,高青縣獎勵衛生室價值1萬多元的醫療用品。現在,衛生室有6張病床,常備各種中、西藥,連年被評為縣“甲級衛生室”。

  【背景】我國衛生資源配置不盡合理,“重城市、輕農村”、“重醫院、輕基層”的問題普遍存在。今後要進一步加大衛生資源調整力度,將優良資源向農村、向基層傾斜。在農村地區,各地要利用鄉村一體化管理、村衛生室建設項目等政策措施,加大對村衛生室的支持力度,要努力實現每個行政村都有村衛生室的目標,2011年醫改任務提出要支持13000個以上村衛生室建設。

  3個人的衛生室

  經常為貧困鄉親墊付醫藥費,和兒子兒媳組成的3人團隊,出診之外還承擔著全村的公共醫療服務

  多年行醫,王京奎視患者如親人。一次,27歲的王洪亮肚子疼痛,連夜找到他。王京奎見患者必須馬上手術,便陪著王洪亮到縣人民醫院。當時,縣醫院血液緊張,同去的幾人只有他的血型與患者匹配。“我來!”王京奎二話沒説,捋起袖子,獻出300毫升血液。

  不少醫院“以藥養醫”,只顧賺錢,可王京奎從沒想過從鄉親們身上掙大錢。村衛生室全部使用基本藥物,由鎮衛生院供應,便宜又安全。病人到村衛生室,都是看完病再交錢,或者直接用新農合報銷。一些貧困戶拿了藥、打了針,給不了錢,王京奎就自己墊上。每年,他至少墊付醫藥費1000多元。為此家人沒少埋怨。可他説:“鄉里鄉親的,不能因為沒錢就不顧不管。”

  王京奎的心願是讓衛生室延續下去。為此,他在16年前就選定三兒子王軍武當接班人。一開始,妻子不同意,理由是鄉醫發不了財,還起早貪黑,擔驚受怕。王京奎説:“誰沒個病,沒個災?農民上不起大醫院,咱再趴在利益上,對不起大夥兒。”在他的精心培養下,兒子、兒媳加入行醫行列,也成了遠近聞名的鄉醫。

  出診之外,王京奎還承擔著全村公共醫療服務,如疾病預防、婦幼保健、健康教育、殘疾人康復等。2010年,高青縣為每名農民建立健康檔案,全村人的建檔工作全交給了衛生室。王家3人,花了3個多月入戶調查,不但為全村人建立了健康檔案,還專門設立了老年人、精神病人、高血壓病人、糖尿病人病案,定期上門診療,健康指導。“為村裏提供公共醫療服務按照每個村民4元錢給我們補助,全村351人,共補助1404元,與工作量很不相符。”王京奎説,為了鄉親們的健康,他們硬是堅持完成了任務。

  記者看到衛生室的營業執照,法人代表為村主任,王軍武只是負責人,有些疑惑。王軍武解釋:“衛生室現在仍是村集體主辦,由個人承包。一旦出現醫療糾紛,村主任也要承擔相應責任,因此,凡涉及填表加蓋村級公章,村裏都不大情願。”

  “衛生室雖然沒有出過大的醫療事故,可是,我們最大的擔心還是這個。”王軍武建議,將來可否將附近幾個村的衛生室整合在一起,由鄉鎮統一管理,一方面鄉醫的責任會減輕一些,另一方面管理體制更加順暢。

  【背景】從我國現階段的國情看,鄉村醫生隊伍將長期為農民群眾服務,農民群眾離不開他們。2011年2月,衛生部印發《醫藥衛生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2011—2020年)》,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逐步實行村衛生室由政府或集體舉辦,實行鄉村一體化管理。政府對鄉村醫生承擔的公共衛生服務等任務給予合理補助。目前,高青縣按照每人每年4塊錢標準,向王京奎的衛生室購買公共服務。

責任編輯:劉禛

熱詞:

  • 王京奎
  • 半自動生化分析儀
  • 健康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