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淶源四日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23日 05:0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日前,國家行政學院組織39名來自全國各地的青年幹部學員,走進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河北淶源縣4個鄉鎮、7個村的20戶農民家中,“同吃、同住、同勞動”,感受農民的喜與憂。來自重慶的學員陳敏記錄下了其中的所見所感。

  ——編者

  “國家只給不取,農民的日子好過多了”

  10月14日,陰間或小雨

  清晨,我們懷著無比期盼的心情,登上了下鄉的汽車。經過近6小時的顛簸,抵達了我和劉宇峰同學的“新”家:淶源縣上莊鄉西泉頭村畢志理家中。跟沿途看到的大多數農舍一樣,老畢家坐北朝南一字擺開,殘缺的院墻一角,整齊地碼著黃燦燦的玉米棒子,一層一層又一層。院墻的另一角,兩個柵欄裏面,幾十隻肥碩的土雞正咯咯咯地覓食。

  “這幾年國家對農民只給不取,我們日子好過多了。”50歲的老畢已扳著指頭一樁樁介紹起來,種莊稼免交農業稅、還有種糧直補,孫子上學免繳學費等。“我們村享受的特殊政策還不少呢!”老畢説:2005年,國家投資19萬元硬化了我們的村道,現在公路通到了每家每戶;2006年,用國家給的錢我們修建了新的村小學;2007年後,國家投入60萬元,讓我們每家每戶都吃上了乾淨的自來水,徹底結束了延續幾十年去2公里外挑水的歷史;國家給錢修建了村醫療診所,配備了村醫,修建了村活動室;還投入50多萬元扶貧資金,免費給我們發放雞苗、蘋果樹苗等……

  扳完了10個指頭,老畢説:“村裏近幾年的變化超過了過去30年!”

  “按市場需求調結構”

  10月15日,晴

  今天要集中下地幹活——去幫5社高換德家修剪杏扁枝條。我們同住在西泉頭村的五位學員一大早就集結起來。

  果園在半山腰,樹均2米高,橫豎成排,像儀仗隊。54歲的高換德1998年承包了20畝荒山,先開墾種糧食,後借退耕還林機遇種植了杏扁,今年又在林下養殖了800多只雞。“雖然杏扁直接收入還不多,但加上退耕還林補助和賣雞的收益,遠遠超過種玉米等傳統農業項目”。高換德説,今年賣了200多只雞收入1萬多元。高換德認為,根據市場需求調整産業結構是解決難題的根本途徑。

  上莊鄉鄉長張香艷告訴我們,他們積極引導種養殖業結構調整,在獅子峪、中莊等5個村大力推廣杏扁産業,已種植5500畝、55萬株;在西泉頭村建成150畝蘋果樹種植基地;在橫山嶺、畢家莊等開發改良1500畝榛林示範基地;養殖業逐步實現規模化。“這些基地都按市場規律辦事,先與外地簽定了産銷協議。”

  淶源縣縣委書記趙志棟介紹,在調整農村産業結構中,他們不搞行政命令、不搞成片開發等形象工程,依靠市場發展起來的致富典型去引導農民。“只有這樣,才能避免社會矛盾積累。”從這句話裏,我們找到了上莊鄉“零上訪”的秘密。

  “農村文化事業待發展”

  10月16日,晴

  淶源是片英雄的土地,抗日戰爭中擊斃阿部規秀的黃土嶺戰役發生在這裡,國際友人白求恩也是在這裡的孫家莊小廟裏為八路軍傷員做手術時負傷。抗日英雄王二小的出生地就在我們所住的上莊鄉。今天,我們約定幹完農活後一起去王二小故居瞻仰革命先烈。

  汽車在上莊鄉街道背後一個冷清的土坎下停住。一個破爛不堪的房舍映入眼簾,院墻殘斷。院裏一塊石碑前,擺放著幾朵鮮花,上面“王二小故居”五個大字熠熠生輝,旁邊兩棵大樹剛勁挺拔。

  一邊回憶先烈的英雄事跡,一邊參觀先烈殘破的故居,我們感到一絲悲壯和蒼涼。“我們正在籌集資金,加強對王二小故居的保護!”鄉長張香艷的話讓人心頭涌起一陣暖意。

  我們相信,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王二小精神,一定能得到進一步傳承和發揚,農村文化一定能得到快速發展。村民文化生活就是“過年扭扭大秧歌、敲敲大鼓”的狀況一定能得到改善!

  “農村教育再向前”

  10月17日,晴

  今天是我們在西泉頭村的最後一天。我們五位學員早就商定,一定趁孩子們上課的時候,到村裏的學校去看看。

  學校在村北頭。嶄新的校舍、寬敞的操場、整齊的桌椅、正在專心教學的老師,讓我們深切感受到淶源縣對教育的重視。他們在全國最早免除中小學生的教輔資料和作業本費用,最早為所有農村寄宿學生發放生活補貼,最早推出十二年制義務教育,免除高中生學費。

  從教35年的王斌老師告訴我,村小共4名老師、60多名學生,分為四個班次:學前小班、大班和小學一、二年級,孩子上三年級時,都要轉到2公里外的中心小學去。“孩子太小,上學走得太遠。”與畢志理的擔心一樣,王老師也覺得小孩太遠難以照顧。他們建議小學可以嘗試請生活老師,專門照顧孩子的生活。

  據了解,這個問題在全國普遍存在。許多地方,孩子上幼兒園都要走幾公里甚至更遠的路。淶源這種分級分校的做法已算邁出了一大步。

責任編輯:劉禛

熱詞:

  • 王二小
  • 莊鄉
  • 老畢
  • 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