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轉業女軍人赴雲南深山扶貧 遇車禍墜入怒江身亡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17日 17:1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婦女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在雲南省的西北部,有一條奔騰在碧羅雪山與高黎貢山之間的江,因水流在谷底發出的聲音如咆哮怒吼,故稱“怒江”,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也因此江得名。如今,這條江奔騰依舊,怒吼中卻帶著哀鳴,因為被人們親切稱為“馬阿馬”(傈僳語:媽媽)的馬永俐在扶貧路途中意外墜入了江中,沒有再醒來。

  2010年事故發生時,馬永俐43歲。軍人出身的她曾在邊防部隊工作十餘年,2003年轉業後選擇自主擇業,進入太平洋證劵公司工作。享有“巾幗建功先進個人”榮譽,又任雲南省婦聯第八屆執委會委員的馬永俐始終懷著一顆赤子之心,從2007年起在怒江州堅持扶貧工作3年,給大山深處的人民帶去了大愛。

  人均年收入不到一千元的怒江州貢山縣普拉底鄉,每天埋頭勞作的人們只求得一日三餐能飽腹,看電視買書籍的文化生活只是一種奢望。第一次到普拉底鄉摸底調查時,時任公司扶貧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的馬永俐看到的是一個“家徒四壁”的鄉黨支部活動室,裏面沒有書報、沒有電視,更沒有電腦,除了幾條破舊的桌椅板凳,就是在屋外空蕩的院子裏曬太陽的村民們。這麼簡陋的條件,基層黨組織怎麼為百姓服務?百姓的文化生活又如何開展?想到這些,有著20年黨齡的馬永俐幾個晚上都睡不好覺。回到昆明後,她立即向公司彙報這一情況,並提出了專項對口幫扶的工作方案。很快,嶄新的電視機、錄音機和600余冊各類農業實用科技等書籍連同每人一套的正品軍大衣一起送到了普拉底鄉力措底村黨支部。自從這個活動室建立起來,村裏的黨員宣傳黨的政策方針有了“陣地”,為村民提供文化活動、農業技術指導也有了“米”。漸漸的,鄉黨支部活動室成了村民和黨員們都喜歡的“家”。

  2008年早春,馬永俐到貢山縣普拉底鄉臘早小學了解學校情況。看著孩子們如花一般的笑臉在初春的寒氣中凍得通紅,光著的腳丫凍得發紫,作為母親的她眼睛濕潤了。回到昆明的當天晚上,她從自己家裏整理出30多件衣服準備給孩子們禦寒用。第二天到公司後,她發出“扶貧濟困送溫暖”的倡議,短短兩天內就收到了300多件衣物和學習用具,公司也決定為學生捐贈運動服和運動鞋。細心的馬永俐記下了每一個學生的身高、體重,在昆明跑了10多家商店,為孩子量身選定衣服。一週後,收到新衣服的臘早小學的孩子們寫信告訴馬永俐,“馬阿姨,我們穿著新衣服簡直就像過年啦,謝謝您。”看著十來個孩子的合影照片,馬永俐又忍不住落淚,照片裏孩子們穿著合體的新衣服,笑得很拘謹,但他們的笑容比清晨的陽光還要燦爛。

  “儘自己的能力幫助別人是一件多麼有意義的事情啊。”從怒江回來後的馬永俐常常這樣跟人説自己堅持扶貧的目的。

  貢山縣普拉底鄉力透底村有9個自然小組,一半以上小組的村民們都居住在怒江峽谷兩岸的山坡和平臺上,來往道路大多是人畜共用驛路,很多地方在近70度的陡坡上蜿蜒,特別是從力透底小組到附近的培朵小組的山路有10公里,需要從山腳一直走到山頂,由於山高坡陡,雨天人行走弄得一身泥,晴天便是一層灰,還經常發生人畜墜崖的事。修條水泥路成了村裏49戶129個村民日盼夜盼的“好事”。

  馬永俐把她實地調查和收集的數據、方案彙報給了公司,以當時培朵村民小組人口總數計算,人均修路78米。有人産生疑問,“修建這條路究竟有多大的經濟價值?”馬永俐堅決地説:“當地的經濟發展迫切需要這條路。路要是不通,幫助他們脫貧致富就成了一句空話。”最後公司捐資20萬元,經過兩個多月的施工,從山腳到山頂修了一條寬1.2米、長10公里的水泥硬道。竣工那天,培朵小組家家戶戶的村民,身著盛裝,敲著铓鑼,從散居的各處沿著新路步行到公司新農村指導員駐紮的力透底村,用傈僳族傳統的節日禮儀慶祝。

  洶湧奔騰的怒江水,險象環生的盤山路,讓不少人對怒江州望而卻步,馬永俐卻在3年內8次出入貢山。冬天冷了,她記得給老人們送棉衣棉被;聽説當地發生泥石流災害,正在休假的她第一時間帶著捐款去援助受災的群眾;細心的她發現江水涼孩子們常年不能洗澡,就籌資建了兩個太陽能洗澡間……

  2010年12月9日一早,馬永俐帶著新年祝福去看望臘早中心學校的16名孤兒。在學校走廊,孩子們拿著新玩具、新衣物,個個都愛不釋手。他們的“馬阿馬”笑著預祝大家新年快樂,還叮囑:“你們要好好學習,努力成才,將來做一個優秀的貢山建設者。”

  這竟成了馬永俐留給孩子們的遺言。當天,從普拉底返回昆明的途中下著大雨,平時讓人生畏的山路變得更加泥濘難行,突然馬永俐的車在一個轉彎處打滑,車子撞擊山路內側的石壁後,又彈向了山路外側陡峭斜坡下驚濤駭浪的怒江裏。

  臘早中心學校的劉校長連夜驅車200公里趕到出事地點。看著滾滾而逝的怒江水,這個傈僳族的漢子泣不成聲,他按照傈僳族最高禮儀,在怒江邊上舉行了祭奠儀式。當地村民褚四華父子和鄉親們每天沿著江邊尋找,終於在152天后找到了遺體。

  “馬阿馬,我們愛你,你給了我們母愛的溫暖。”受助孤兒褚玉蘭在代表村裏的孩子們寫給馬永俐的信中説。

  孩子們相信,“馬阿馬”聽得到。

  心懷大愛的馬永俐永遠留在了大山深處和怒江的咆哮聲中,那是離她熱愛的鄉親和孩子們最近的地方。(實習生 宋紅霞 本報記者 梁蘋)

責任編輯:朱心蕊

熱詞:

  • 馬永俐
  • 扶貧工作
  • 女軍人
  • 怒江峽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