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走進基層看民生 深入民心寫民意

——CNTV記者走基層心得體會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17日 09:3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作為CNTV的一名記者,我於今年8月開始有幸參與了中國網絡電視臺為“走基層、改文風、轉作風”工作而專題策劃的區域發展行、基層民生行、民族人家行三大主線報道活動。隨著工作的相繼開展,各項報道的進一步深入,為期兩個多月的實踐,讓我在基層體驗的過程中逐步懂得如何把“走基層、改文風、轉作風”的核心精神運用到宣傳、採訪、報道等項工作中,我深切感受了新聞工作者走基層的意義所在:深入基層接地氣,不但鍛鍊了我們吃苦耐勞的精神,更讓我們及時把握基層的思想脈搏,通過第一手的材料,準確定位採訪著力點,尋找報道典型,筆頭轉向群眾,轉變作風,改變文風,體味民生,深入民心表達民意。

  (一)“接地氣”採訪才能獲得第一手資料

  今年7月底8月初,我參加了由中央統戰部組織的“網絡媒體行畢節行”活動,對國家重點扶貧試驗區貴州畢節進行了為期五天的採訪報道。作為網絡媒體記者,在以往的專題採訪報道中,我們大多采用的“粘貼+複製”的生産方式,通過整理綜合網絡新聞素材以及歸納各報道點提供的材料來形成專題報道。然而在畢節媒體行實地採訪蹲點鄉下的五天時間裏,深處偏遠貧困山區,我們親眼目睹為了維持生計,50多歲的老農必須常年攀爬數十公里的崎嶇山路做苦力背磚掙錢;村子裏的小學生每天得5點起床走20多裏山路翻山越嶺上學等等。五天的實地調研採訪,讓我深切感受到了貧困地區群眾改變命運的渴望,也正因為有了這五天的採訪,所到之處,都能讓我記錄和整理下大量鮮活的第一手材料,也讓我在採訪結束時,不僅在所有參會媒體中第一個作出了專題報道,還根據資料整理出一份詳細的報告,就當地扶貧工作的現狀向組織此次媒體行活動的中央統戰部提出了幾點畢節試驗區扶貧幫困工作實施意見。

  這次採訪,也讓我在以後的採訪報道中,更著眼于獲得第一手的資料。明白只有深入基層,與採訪面對面,心與心的交流,改變傳統的工作作風,才能深切體會採訪的真正職責所在,設身處地從老百姓的角度寫報道,提意見,表達民意。

  (二)“接地氣”新聞才能找到創作著力點

  2011年8月底,一場打工子弟學校關閉潮席捲北京,打工子弟的命運也牽動著眾多網民的心。教師節前夕,眾多網友自發組織前往北京郊區的打工子學校看望打工子弟,獻愛心。我是同行報道此次活動的媒體記者之一。親臨現場,我才真切感受到了這群孩子的特殊,他們,都是外地來北京種地菜農的孩子,為了不做留守兒童,這些孩子常年跟父母一起住在菜地的窩棚裏,生活環境極其惡劣。而最令我感到震驚的,並不是生活的艱辛,而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這些外來務工家長對孩子受教育的重視。原本是為捐助而來作採訪的我,立刻改變了自己的思路,道別了前來捐助的愛心網友之後,獨自留了下來,跟蹤採訪,用鏡頭紀錄下了外來務工人員及子女一天的生活。用圖片新聞講述了這個特殊群體的心路歷程。而也因為我的這篇報道,打工子弟的境況得到了更多人的關注,很多因為家境貧困無法上學的孩子得到了捐款,一家企業也承諾為學校一次性捐助數十台電腦。

  就是走入基層,才讓我頓悟了創作的著力點:有價值的新聞,並非需要 “大作”,一名記者能否寫出力透紙背的好作品,絕不是取決於記者的“妙筆生花”,而是取決於記者是否真正心繫群眾。只要貼近群眾,體察民生,哪怕只是簡單的圖片,真實的記錄,報道也會有“人氣”。

  (三)“接地氣”報道才能抓住重大典型

  9月21日,中國網絡電視臺派出10路15位記者分別前往蒙、藏、哈、維、朝五個少數民族地區,在四川甘孜、內蒙呼倫貝爾盟、新疆吐魯番、雲南紅河、湖北恩施土家族等十個地方進行體驗式採訪報道。我作為這15位記者中的一員,負責前往湖北恩施土家族進行報道。

  應該説,前幾次的基層採訪報道,讓我從採訪形式和報道思路上都有了全面的改變。這一次,我沒有像以往那樣,從網上蒐集資料,沒有尋求當地政府的幫助,而是到達當地之後,直接深入當地少數民族山寨,去尋找既能展現少數民族風貌,又能展現少數民族家庭生活變遷的典型家庭。村民聽説我的來意後,紛紛奔走相告,撐船渡河幫我找到了本次報道的採訪對象——四世同堂的土家族山民歌家族。家族的長老,是一位80多歲高齡的山民歌傳人,為了將民族傳統文化得意傳承,老人督促祖孫三代學唱山歌,雖然隨著當地旅遊的發展,山民歌改變了整個家庭的生活現狀,但是因為家族斷代,民歌的傳承,卻成為了80多歲來人最大的擔憂。

  採訪結束後,我根據這個少數民族家庭的現狀從民族文化傳承的角度寫了報道,這篇報道也引起了當地民族宗教委員會的重視,迅速將此作為了當地民族文化研究的一項重點,這項即將失傳的民歌文化也有可能得以保存和傳承。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兩個多月的基層體驗,受益匪淺,一個記者,只有真正紮根基層,才能獲得成長的不竭動力。對於我們來説,真正的“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工作,其實才剛剛開始。相信“走轉改”也將成為嶄新的起點,激勵著我們帶著思想上的巨大收穫,業務技能上的全新改變,肩負新聞記者身份賦予我們的神聖使命再次出發。(中國網絡電視臺記者 祝娟)

責任編輯:張洋

熱詞:

  • 走進基層
  • 看民生
  • 深入民心
  • 寫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