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捏緊五指攥成拳 福建産業、港口、城市“三群”建設紀事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17日 04: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跨越發展”、“更高起點”,福建省“十二五”規劃中的兩個關鍵詞,分別在時間與空間的坐標點上,標注了福建發展路徑。

  衝開山門、轉身向海。在這樣一個廣闊發展縱深中,作為一個後發而上的省份,福建卻又面臨著環境、資源、人才的種種約束;在這樣的一個發展不能滯後、民生必須兼顧的大坐標係下,如何選擇一個戰略突破口?如何構建一個統籌著力點?

  “突出重點,集中力量,瞄準全局性、戰略性、關鍵性問題。”福建省委書記孫春蘭説,以發展産業群、城市群和港口群為突破口,全面加快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三點成一線,五指攥成拳。福建由此拉開了一幅“三群”聯動的圖景。

  像榕樹生長一樣培育産業群

  日前在廈門舉辦的第十五屆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上,由埃克森美孚、中國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沙特阿美海外公司和福建煉化公司共同在福建泉港石化城投資8.54億美元的石化項目,正式簽訂。福建向年3000萬噸煉油生産能力目標又邁進了一步。

  福建不産一滴石油,但自2009年11月11日,我國首個正式投産的集煉油、化工和成品油營銷一體化的合資項目——福建煉油乙烯一體化項目正式投入商業運行後,湄洲灣畔的泉港石化城,開始發揮其千億投資規模、千億産值規模集聚效應:

  有繼續主業拓展的——中石化、中化國內兩大石油巨頭步步為營、擴大産能。總投資287億元的中化1200萬噸/年煉化項目(包括1200萬噸/年煉油和500萬噸/年重油深加工項目),去年底落戶泉州,開工建設;

  還有加入基礎設施配套的——今年元旦,中交集團會同其他地方國企組成國企投資“聯隊”,攜帶總投資212億元,進軍泉港石化、循環經濟、公共設施建設等領域的基礎設施項目開發;

  更有瞄準下游發展的——民營企業泰山石化集團總投資40億元,包攬了9個從3000噸級至10萬噸級碼頭泊位以及配套的200萬立方米化工油品罐區項目和福建地區首個期貨交割庫;

  如此大項目當然也少不了台灣同行參與——台灣石化同業公會董事長周新懷率旗下18家會員企業,也在此落子佈局“台灣石化專區”100萬噸/年輕油裂解項目。

  截至今年上半年,20平方公里的泉港石化城,已有超過60家石化企業,完成總投資近900億元。

  截至2010年底,全省規模以上石油和化工企業達1026家,全年總産值1646.5億元。

  榕樹,福建省樹。主根扎入地,氣根生萬千。冠蓋能成傘,獨木亦成林。由産品而産業,産品即主根,産業一片林。這恰是福建打造産業集群的“秘訣”。知此一“訣”,解彼一“惑”——發展産業群,福建不能再走靠吃資源、遍地開花的老路,也沒本錢走。但營銷是強項、市場是優勢,所以琵琶得反著彈、甘蔗要倒著吃。

  先把能量集中在一個點,由産品而品牌、由品牌而項目。於是,不産一兩棉,服裝、鞋帽卻佔國內市場一半以上;不産一斤鐵礦石,寶鋼、首鋼等業內巨頭卻紛紛在閩創立國內最大不銹鋼和高端板材生産基地……

  由市場而産品,由産品而産業,産業結構調整也因此獲得了內生動力。

  創新品、建産業、調結構,像榕樹生長一樣,福建各類産業從産品這條“主根”起步,緊緊圍繞市場,上下兩端延伸。在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下,産業興、結構優、後勁足。

  再把優勢聚集在一個平臺,由項目而産業、由産業而基地。去年8月,福建省把環三都澳、閩江口等10大新增長區域發展列為産業聚集的“主戰場”,優化資源要素配置、完善功能劃分,讓出手的每一拳,都虎虎生風。

  據統計,截至2010年底,全省形成60多個産業集群,其中省級重點産業集群38個、集群企業8514家,實現工業總産值10256億元,佔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的47%;完成工業增加值超50億元的産業集群有21個,産業集群對全省工業增長貢獻率為63.5%,對地區生産總值增長貢獻率為34.0%。其中,沿海的福廈光電、泉港石化、泉州紡織服裝、長樂紡織、泉州鞋業、廈漳農産品加工、泉州機械裝備等産業集群産值超500億元。

  像壯士斷腕一樣整合港口群

  沒能源、少資源,福建很“窮”。但福建也很“富”,有漫長的海岸線、豐富的港口資源。可惜的是,會從“無”變“有”的福建,卻偏偏一直沒唱好從“有”變“優”的戲。

  自古港口便一直被稱為福建的“一大資源、一大優勢、一大潛力”,全省擁有海岸線3752公里,目前全省沿海共有125個港灣、7個港口、27個港區和71個作業區。其中福建深水岸線多達246.3公里,湄洲灣、廈門灣等7處深水港灣都可建設10萬噸級以上的泊位,可建設20萬—50萬噸級的超大型深水碼頭岸線47公里,為全國之最。

  但頗為尷尬的是,福建沿海6市,一市一港或一市多港。海上貨運無界線,港口發展建設卻要以行政區劃為限。於是你也建、我也建;你也以港興市、我也以港強市,最終在內部競爭中,你也吃不飽、我也餓得慌。直至2008年,全省尚無一個億噸大港。

  都要發展,就可能都不發展;都説是優勢,就誰也沒有優勢。

  2009年,福建省委、省政府以壯士斷腕之決心,力排眾議,在全國第一個實施省內跨行政區域港口整合:沿海6市眾多港口分別整合為福州、廈門、湄洲灣三大港口群,分以集裝箱、散貨、對臺貨運為各自主題,實施“六統一”,實施有序開發。

  率先進行整合的廈門、漳州兩市,從此共享廈門灣,共用一塊牌。南岸原漳州的3個港區不僅也使用上了“廈門港”品牌,而且廈門市政府對港口的有關優惠政策由此延伸至南岸港區。比如招銀港區進出港船舶也同樣實行了24小時引航,縮短了船舶待港時間,大大提高了港口生産效率;新開通了2條外貿和11條內貿集裝箱航線,集裝箱航線覆蓋到全國各大港口及港、澳、臺等國家和地區。漳州招銀港務局負責人介紹,當年港區便吸引來美、意、荷、日及港、臺等國家和地區的近300家中外企業投資物流、金融、電子信息、加工製造等行業,總投資達18億美元,年産值逾200億元;而2009年廈門港由此成為全省第一個億噸港。

  2010年,福建省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完成3.26億噸,其中集裝箱吞吐量完成868萬標箱,同比增長21.3%。2011年1月至7月,福建省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完成2.1億噸,比2010年提前1個月突破2億噸。

  港口數量減少了,貨運量卻增加了。減法之中見效益,斷腕之後獲新生。

  港口整合的同時,福建還全力加快與周邊省份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的通道建設。目前,全省已完成和正修建的高速公路進出口通道達17條、鐵路通道12條;福州、廈門也由此從原來的全國鐵路版圖中的“末梢”,轉身分別變成為鐵道部規劃的全國十大區域客運中心和18個鐵路集裝箱中心站之一。

  整合帶來的不僅僅是內部效率、效益大幅提高,更為福建在海西經濟區的平臺上加注了新的服務、促進中西部發展的能力。2010年以來,福建省內港口企業憑藉分工後的各自優勢,在省外建設陸地港,目前已在江西的南昌、贛州、新餘、鷹潭等地佈局建設陸地港。2010年通過海鐵聯運,從廈門港進出江西等外省的集裝箱達2.15萬標箱,同比增長五成。

  山門洞開,腹地向海。據福建省交通部門統計,2007年江西等周邊省份從福建港口進出的貨物量為218萬噸,到2010年為826萬噸,3年間增長2倍多,年均增長54.9%。同時福建港口還與57個國家、地區的140多個港口建立了貿易合作夥伴關係,到2010年底,全省港口共開闢外貿航線151條,全球海上主要航線佈局基本形成。

  閩海從此入贛江,江海合潮向東流。為何?福建省社科院副院長李鴻階一語破題:“石化、鐵礦石等原料及産品,都是大進大出的産業。福建港口一活,帶動的贛、湘、鄂等省從海西平臺上對外貿易,僅運費就可減少一半以上。”

  像建造家一樣建設城市群

  2011年8月,福建省政府正式批准《加快推進廈漳泉大都市區同城化工作方案》,一個全新的廈漳泉大都市區城市聯盟,正逐漸浮出水面。

  福建經濟欠發達,沿海山區發展不平衡,城鎮化水平只有57%。究其原因,城市輻射帶動功能不足。目前全省城市常住人口在200萬人以上的僅有福州、廈門兩市,而縣城人口普遍低於15萬人。

  八山一水一分田,土地又是福建最金貴的資源。城鎮化怎麼“化”?城市群又怎麼“群”?

  兩條路:現有城市不搞攤大餅,用深化改革方式加強服務功能,發展城市聯盟,用均等化的公共服務將割裂的城市融合為一體;山區農村則以建設功能完善的小城鎮為突破口,將生産、生活、人口、物流從星羅棋佈的分散集中于一片。

  一卡互乘城際輕軌、一號同享三地通信,的士可三城同跑,教育資源能三市共享共扶……儘管同城化方案才公佈短短兩個多月,三市之間已召開多次聯席會議,初步確定了首批18項同城化項目,落實工作已經全面啟動。而三市民間關於同城化的熱議,還正如火如荼。

  根據福建省委、省政府方案中設定的“時間表”,此次將在認真廣泛吸取社會各界意見建議後,2012年廈漳泉同城化將邁出實質性步伐。儘管同城的內容還將等待最終確定,但確定的5個核心目標將以群眾受惠、發展受益為根本,交通通訊基礎設施同城化聯網;公共服務信息平臺同城共用;資源要素市場體系一體化形成,基本實現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的高效配置及生態環境資源的協同保護和合理利用;發展質量優於全省平均水平。

  “群”的同時,“化”也在加速。從2010年起,福建先後推出兩批共42個鄉鎮作為省級小城鎮建設試點。相比那邊不斷強化完善公共服務的“化”,這邊的“群”則為了集約用好每寸土地,絞盡了腦汁。

  我國集體林權改革誕生地、閩中山區永安市人均耕地面積雖高於全省,卻也只有全國人均水平的一半。小城鎮建設伊始,名列42家之一的小陶鎮,卻是先從“拆”開始:拆掉佔用耕地、又有污染的企業,騰出地;拆掉佔滿青山綠水的荒墳,平出地;拆掉水電不通、雜蓋亂建的舊居,整出地。結果不僅沒多佔一分舊耕地,還將原有地面積利用率提高了70%,最後還新增了60畝耕地。

  剛剛過去的國慶節,小陶鎮五一村甲頭安置點喜氣洋洋,村民劉惟庚的兒子回家辦結婚喜酒。在外地工作的這對新人最滿意的是,一層還有車庫,“將來我們一定要開車回家探親。”

  在安置點,10多棟兩戶並聯的三層半新房已基本建成,不少村民正在裝修。“我們家是村裏的樣板房,外墻是政府貼錢統一裝修的,不久,全村都將住上這樣的新房啦。”劉惟庚説,“能這麼快遷入新家,有3個‘沒想到’:沒想到門前兩座祖墳山會變成宅基地,沒想到十幾個兄弟叔侄同一天建新房,沒想到老百姓建房政府來操心。”

  據統計,自去年以來,永安市小陶鎮在推進小城鎮建設中先後完成了涉及500余戶、1900多名群眾的徵地拆遷工作,其間無一農戶因拆遷問題上訪。

  捏緊五指攥成拳。捏緊的是資源,攥出的是發展。

責任編輯:南淄博

熱詞:

  • 福建泉港
  • 海鐵聯運
  • 集裝箱航線
  • 鐵路集裝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