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視頻 >

[看見]長大要成人(20111016)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17日 00:0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2 48a97830499e47f3690551b4888b2f98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視頻截圖

  【演播室】:十六歲的孩子大多還在讀高二,張炘煬已經是北航的博士,從他十歲讀大學起,他就一直被叫做神童,奇跡,天才,也一直遇到很多疑問憂慮和困惑,六年前,我們曾經紀錄過這個家庭的生活,也一直在關切這個孩子的成長。

  【畫面】2006年,剛從高考考場裏出來,被人群包圍,被眾媒體包圍)

  【解説】這是2006年,年僅十歲的張炘煬參加高考。至今,他保持的“全國最小大學生”的紀錄無人打破。2008年他成為全國年齡最小的碩士生,今年9月成為全國最小的博士生。

  【畫面】字幕:博士開學第一天。

  【解説】一眼看去,張炘煬與16歲的同齡人沒什麼兩樣,身高已經1米78,他已經脫去了稚氣,在北航校園中顯得並不突兀,博士期間他選擇了“基礎數學”作為研究方向。是導師今年招的唯一的博士生,導師認為張炘煬在數學方面很有天分。

  記者:那你怎麼不像別的人那樣記筆記呢?

  張炘煬:記筆記還不如記腦記。

  記者:很多人都覺得非常多和龐雜的公式和定理,這個能放腦子能記得住嗎?

  張炘煬:當然能記得住

  記者:那為什麼大家還都在記筆記。

  張炘煬:也許是他們喜歡練字,也許是他們不喜歡動腦。

  【解説】這個言語間不掩飾驕傲的孩子,一直有特立獨行的一面,13歲那年,在數學分析的第一堂課上,老師帶領同學感受數學之美,講到著名的歐拉公式時,張炘煬發現,他之前所學的不相關的公式全都由此關聯起來,他起立鼓掌。

  張炘煬:當時就是全教室譁然,然後同學們都用一種鄙視的目光來看著我。

  記者:你是被什麼觸動了嗎?

  張炘煬:感覺就是數學之中還有許多就是我還沒有發現的規律在內。

  記者:那你當時為什麼要用鼓掌這種方式來表達?

  張炘煬:至少是真性情。

  【紀實】10歲的時候,張炘揚説自己“我最佩服的人是張炘揚,因為我覺得張炘揚比其他人都好,是世界上最優秀的”

  【解説】在很多人看來,這可能是一句有點孩子氣的話,但這種長期的自我要求,對張炘煬來説真實地滲透在生活的每個層面裏。

  【紀實】(10歲時,張炘揚剛進大學時)

  張炘煬:這宿舍比較差。

  張父:比哪個啊。

  張炘煬:我指的是這宿舍比我想象中的要差。反正我就是想必須要住在高檔的地方,否則我就不滿意。

  張父:你看這不得了,要這麼一報道學院就不要你了。你願意上哪上去就上哪上去,全國也沒人要你。

  張炘煬:沒人要就沒人要!

  字幕(6年後)

  【紀實】跟張炘揚的朋友座談 (自信,孩子氣)

  張炘煬:我就是要當王者,要不然的話,你就沒有地位可以講。

  記者:你們為什麼都笑了。

  張炘煬的朋友:因為平常的人根本就不會像他有那種所謂的王者的那種信念,但是並不是説每個人都沒有地位。

  記者:這話你能聽進去嗎?

  張炘煬和朋友同時説:這話我覺得他是在安慰自己。

  張炘煬朋友2:我知道他要説什麼。他的臺詞都被我學會了。

  張炘煬朋友1:我們平時想的都是要過的好點,他想的是過的最好。

  記者:你這個天大的夢想,假如你做不到呢?

  張炘煬:假如我做不到,那我相信就是我父親一定會非常失望。

  記者:我為什麼覺得你的這種笑當中好像有一種説好吧,那是他的事兒,

  張炘煬:你説有一定道理。

  記者:你指什麼呢?

  張炘煬:(他)首先創造出一個我不知道是不是不切實際的夢想,然後強加到我頭上。

  (紅燈籠搖下至兒時照片,疊兒時陽光下奔跑)

  【解説】從小到大,張炘揚深受父親的影響。小時候,張炘煬是一個天資聰穎的孩子。兩歲半時,就在三個月內認識了一千多個漢字。他4歲讀小學一年級,6歲升入五年級;9歲直接上高三。

  (跟女同學做功課的紀實段落)

  【解説】他的父親張會祥是遼寧盤錦市的一名公務員,他36歲才做了父親。給兒子取了“炘煬”這個火旺的名字,希望他走出自己這一代“平平淡淡”的境界。

  張會祥:我做不了大事,唯一的就只能幫幫孩子。把下一代培養好了,讓他翅膀硬一點。

  鄰居:他爸啊,我的天啊,誰也做不到。這世界上都少有。從小走到哪,他棍都寫到哪。這麼大,小不點,兩三歲就會念報紙。他爸功勞大。

  【解説】張會祥曾出過一本書,叫做《神奇的學習》,在書仲介紹自己培養張炘煬的經驗。為了孩子的學習,十幾年的時間裏,只要孩子在,夫妻倆從來沒看過電視,即使是無聲電視。也幾乎沒有在家待過客。

  記者:你們倆是為了什麼?

  張炘煬媽媽:當時就是為了孩子。那時候就想,然後也相互埋怨一些,比如説就是以孩子為中心了,咱們都失去自我了。他爸不這麼覺得,他爸覺得這是樂趣。

  【解説】在父親的決定下,張炘煬走上了頻繁跳級的讀書生活。對於兒時的張炘煬而言,張會祥是父親又是老師,他們24小時呆在一起。這種幾乎沒有同伴的封閉式兩人教育,使得張會祥不僅是孩子最親密的人,同時也是孩子發泄壓力時唯一的出口。

  【紀實】跟父親發生意見不合時,張炘煬對父親喊“閉嘴”。

  【紀實】吵架之後 “你哄哄我,我就沒事了”

  【解説】望子成龍是人之常情,張炘煬的父親出生在農村,是1978年的大學生。1990年,曾經以優異成績考上人大商學院第一屆MBA班,但因為拿不出一萬五的學費只能放棄。用他自己的話説,工作以後的經歷並不輝煌,做過企業車間副主任,街道辦事處幹部,他認為應試教育是一個現實,只能面對現實,讓孩子儘快達到成功目標。走到今天,張炘煬説他理解他爸,但他也用 “急功近利”來形容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

  記者:他有一個理論叫做先蓋樓,然後再裝修,先把進度趕超上去,然後慢慢再補。

  張炘煬:你根本就是鋼筋都沒有,你蓋什麼樓?

  記者:他説那你不都順順噹噹都讀到博士了嗎?這還不夠做一證明嗎?

  張炘煬:説實在話,那就只能祈禱就是不要有一些地質災害,不然就成樓倒到,樓脆脆了。

  記者:也就是説你覺得還是留了隱患?

  張炘煬:對,留了隱患。

  記者:擔心什麼?

  張炘煬:王思涵當初就是因為沉迷于網絡遊戲而退學的。

  【解説】:當年曾經被媒體熱炒的神童王思涵和張滿意,都在14歲左右因為天分過人而考上大學,但最終無法與環境相容、沉迷網絡、先後中止學業。

  【資料】:10歲時張炘揚和父親的對話

  張炘煬:“我不會重蹈王思涵,張滿意他們的覆轍吧。”

  張父:“不可能。你就是那樣也沒事。你小,你還可以再讀書。”

  張炘煬:“我只是,我有可能走上那條路嗎? ”

  張父:“百分之百走不上那條路,有爸爸在百分之百走不上那條路。”

  張炘煬:“如果你陪讀,我也肯定要走上他們那條路的,不管怎樣都要走。”//

  張父:“那我陪讀假如你上網,玩電腦,玩會兒我肯定就提醒你了 ”

  【解説】其實,在內心深處,張會祥比兒子更擔憂王思涵和張滿意的命運重演,他在書中寫,希望兒子專心學習,其他事物都少碰,在張炘煬小時候,有一次他發現孩子著迷看《西遊記》,就把它藏了起來。

  記者:那可能他會覺得説他就算把《西遊記》藏起來,反正也沒打你、罵人你、也沒傷害你,對不?

  張炘煬:這叫精神上的摧殘。

  記者:他説我把這個花盆裏的枝兒修一修,不必要的枝都修改掉了,你的主幹長的更好,是嗎?

  張炘煬:我覺得這樣修出來的花,它就是會在這個健康方面損失很多。越是那些歪脖的樹,可能越能經受風雨洗禮,而那些就是被人工修剪過的樹,往往就像溫室裏的花朵一樣。

  【解説】在讀碩士期間,張炘揚的父親最擔心的事發生了,十三歲的張炘煬開始沉迷電腦,父子間的矛盾由此醞釀。

  張父:你説你成天玩,玩那個電腦,你能玩出啥來吧?

  張炘揚:玩成專家。(張父聽完扭過頭去。)

  【解説】:他們之間因此出現了劇烈的衝突,父親在深夜出走。

  記者:你説的什麼話激怒他了?

  張炘煬:沒説什麼話,就是一直在那玩兒。然後那一壺開水就全報銷了。還有就是當時我身上的衣服也需要晾幾點才能穿,還好沒有燙傷。

  【解説】當晚,父親張會祥氣得從北京工業大學步行50公里回到河北廊坊的家。

  張炘煬媽媽:連一瓶水都沒有,就沿著路,走回廊坊。

  記者:走著後來幾點了?

  張炘煬媽媽:第二天早晨7點多。到家的時候他實在是不行,走不動了,到家就蹲地下了。

  張炘揚:他本來是在懲罰我,其實是在懲罰他自己。

  記者:這對他是雙重的痛苦,你知道嗎?

  張炘煬:他的培養方式就註定了這個轉型期比其他的那些就正常的孩子,來的更痛苦一些。

  記者:因為他認為一旦出現這個,你就毀了。

  張炘煬:因為就是人都要斷奶的。他想使我一輩子斷奶不了,做不到。

  記者:他認為説,他給你培養你好的出習慣之後,再松手你就沒事了。

  張炘煬:再松手的話只不過是把這個轉型期推遲了幾年,而且推遲幾年之後的後果將會更加恐怖的。會有一種反彈。

  記者:對什麼的反彈?

  張炘煬:學習壓力。

  【解説】張炘煬説,他因為長期迷戀電子産品,加上之前學習進程過快,基礎不牢,無法正常完成碩士課程,出現了挂科,最後面臨交不出論文畢不了業的後果,他甚至有過想要自殺的想法。

  張:學習的困境,然後那個家長的責罵。當時也是不想給社會增添負擔。

  記者:你這麼不能容忍自己失敗嗎?

  張炘煬:我覺得就是,當然了

  解説:因為恐懼失敗,張炘揚開始廢寢忘食地補習,嘴裏起滿了泡,體重急劇下降,最終完成了碩士論文。 但他突然提出,如果父母不給他在北京買房,他就不參加碩士論文答辯,也不考博士。在答辯的最後一天,父母為了勸哄張炘煬繼續把學業進行下去,在北京租下了一個房子,騙兒子是買的。

  記者:為什麼不能跟他説真話?

  張炘煬媽媽:那段(時間)他就逼我們,説你要不買房子,我就不讀博士。

  記者:這個觀念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是什麼支撐你這個觀念?

  張炘煬:那應該就是上了大學之後,也是有不少媒體,經濟這種世俗的喧囂,我覺得就是自己應該做一個人上人。

  【解説】害怕孩子放慢速度,父母做出了相信他們自己也不情願的妥協,但是考上博士之後,張忻煬覺得現實的壓力更大了,他的同學已經都是成人,很多都有了不少收入。張炘揚生活簡樸,只打過幾次出租車,唯一一雙有品牌的運動鞋,是二姨送給他的禮物。

  張炘煬指著衣櫥説:家徒四壁、身無長物。這是所有夏天和秋天的衣服。

  【解説】為了省錢,他熟記各個公交路線, 5毛錢去樓下接2.5升的純凈水,可以喝兩天。

  (仲秋,北京出租屋內)

  媽:我説外面超市有5升的桶,買一個,他説家裏面有幾個瓶子,先別買。

  張:不值當的。

  媽:坐公交車經常説,坐幾幾幾,花四毛錢。

  爸:他最適合當導遊,你説上哪兒,他知道怎麼倒車,坐哪路車到哪兒去。

  張:關鍵是,我連打車的錢都沒有。我再不算計算計公交路線行嗎?

  【解説】和跨越式的升學軌跡相伴的,是超速生長出的迫切感,但現實的窘迫,讓張炘煬內心陷入了超出年齡的焦慮,生活在比他大七八歲的成年人中,這個十六歲孩子已經把房子問題視為最大願望。他説在大學期間,曾經受到過同學的刺激。

  張:當時我抱怨北京的房價高,他們就説,你滾回你老家去。讀碩士的時候。

  爸:這是生氣的説法,他可能是受刺激了,你説老説這個有意思嗎?

  【解説】:對於其他未成年人來説,這些還是過早考慮的事情,但在急速的趕超中,來自身邊人的刺激幾乎全面影響了這個十六歲孩子的內心世界

  (紀實:看《非誠》)孟非出場,鼓掌。這些女嘉賓越來越嗑磣了。)

  【紀實】飯桌上

  張炘煬:這樣,我給你們看一段視頻和兩張照片,這些東西伴隨著我碩士期間很久,現在小有成就也可以公開了。//小範圍,必要地把一些塵封的檔案解密。

  【解説】:他給我們看的是他和一個女孩拼放在一起的照片,那是他的大學同學,暗戀了很多年,從沒敢表白過。碩士論文最艱難的階段,MP4里這張小小的照片就是他全部的動力。

  記者:她年齡比你大嗎?

  張炘煬:那肯定的。

  記者:大幾歲?

  張炘煬:這個數?(8歲)不過看起來年齡倒是差不多。

  記者:這個會讓你覺得難成嗎?

  張炘煬:恰恰相反,當時我就想就是光明一定會來到。

  【紀實】

  記者:她一直不知道你喜歡他是嗎?

  張炘煬: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世界。等到成就再好一些。

  記者:成就好一些是個什麼標準?

  張炘煬:北京戶口,買房,找個好工作。

  記者:難道你覺得就是説你沒有在北京有個真實的工作、戶口、房子,那就沒有權利去談愛情嗎?

  張炘煬:至少我覺得是這樣的。

  【紀實】爸:他這個偏激是啥造成的,就是來到北京天津以後,看到城市這種浮華的生活。

  爸:就一個字,向錢看。

  爸:這屬於孩子認識的錯誤,這也是社會給他造成的。要不他就擔心,連房子都買不上,我博士畢業,博士後畢業又有什麼用?

  張:我博士出來,我連住的地方都沒有。博士畢業有用嗎,博士後畢業有用嗎?

  爸:他就過早地接觸了這個東西。沒有錢生活不下去,再有學問再有本事也沒用。

  【解説】:於是,張炘揚要求父母全款在北京給他買房。

  記者:但你知道大家聽起來,覺得你用這個方式是在逼你父母。

  張炘煬:應該説是我父母在自己逼自己。他們為了他們不曾實現的一個夢想,來自己逼自己。

  記者:難道你始終認為説你這16年走過的道路只是你父母為了實現自己夢想而走呢?

  張炘煬: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強加的,反正我的夢想也基本上繼承了我父母的夢想。記者:所以你下意識當中是不是有一種感覺覺得説,我不需要為我的生活負責任,是你們要為我負責任。

  張炘煬:本來最希望我留在北京就是你們。你們應該為此努力。

  解説:畢竟只是16歲的孩子,很多張炘揚顯而易見的偏激和固執,似乎也和一直被攙扶著的成長有關,在這之下,埋著深深的無力和脆弱。

  記者:那你爸他的説法是説讓你過早的出來之後,然後你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自己摸索,接觸到城市浮華的生活。

  張炘煬:對,會迷失自己。

  記者:那你覺得你的內在比較脆弱嗎?

  張炘煬:那最大的軟肋應該就是當聽到就是家裏出現變故的時候,我就會徹底一蹶不振。

  記者:這對你來講是?

  張炘煬:對我來講的話就是沒有人再幫助我實現自己夢想了。我考慮一些功利的問題,是為了要讓我今後不用再考慮它,可以放開手腳的實現我自己的理想---做數學。

  解説:張炘揚的天分和弱點一樣明顯,他的碩士生導師曾經對他進行過勸誡。

  碩士生導師:你從前最愛説的一句話就是,我要在數學上幹出點明堂來,但你如果心志不成熟,就不可能真正成為一個牛人,在任何方面都不可能成為一個牛人。

  解説:張炘揚自己,也在與環境的互動中,慢慢意識到自己的問題。

  記者:你有一次在課堂上直接問老師,問我是不是班上最牛的。

  張炘煬:有這麼一回事兒。

  記者:你為什麼要那麼問呢?

  張炘煬:當時屬於一種志得意滿,夜郎自大。從張老師那裏看看自己真實水平是什麼樣的。

  記者:老師怎麼説?

  張炘煬:老師説,你還早著呢。

  【解説】張炘揚在十六歲時終於如父母所願讀到了博士,他的家人一直在學業上為他驕傲,但他們也意識到,也許這並不意味著全部的人生。

  【紀實】:父親:就這麼走,別看咱碩士畢業又考上博士了,我説也不見得是成功,也不見得行,一是花了多大心血這就不説,孩子也失去了不少,咱也不能説這就是最好的。

  張炘煬媽媽:跳的快他接觸的事兒他自然,他了解事兒就多,然後他就缺乏對這個事物的判斷能力。

  記者:其實我覺得包括我們內在的社會當中的人,對炘煬是非常關切跟祝福的態度,而且他還這麼年幼,但他可能只是希望説在他的知識跟智慧發展的時候,他沒有忘了愛,還有同情,還有責任感。也許知識可以從頭來讀,可是一個人身心他如果就發展到一個程度了就可能很難再退回來。

  張炘煬媽媽:對。這個倒是可能,這也是我們一直就是比較擔心的問題,就包括現在也是一樣。

  【演播室】:當火箭升空加速時,會出現超重,航天器裏的人會有嚴重的壓迫感,這是速度帶來的後果。張炘煬十六年來,以異乎尋常的速度趕超他人,這個孩子的內心也承受著必然會有的巨大壓力,他的成績,掙扎,狂妄和脆弱,都是這個壓力的後果。中國的普通父母,在自身一代的發展受限之後,很自然地渴望孩子能夠超常規地發展和成功,他們以自己的本能與期望做出選擇。也負荷著這個選擇帶來的得失與經驗。我們感謝這個家庭真實呈現這一切,給我們共同思考的機會。十六歲的張炘煬,一切都還在發展和變化當中,我們祝福他能發揮自己的天賦,也希望他能夠享受內心的穩固和安寧。

責任編輯:劉一

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