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我的城市我的家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16日 05:2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三江抱城,碧水粼粼。走進綿陽的大街小巷,滿眼整潔和清新。道路流暢,視頻廣告牌規範,一排排節能路燈挺立,新型公交電子多媒體視頻站牌成為百姓的“萬事通”。在公交車站排隊、禮讓是人人追求的準則,退休老人牽著小狗行走過斑馬線……

  不得不感嘆,綿陽,就是不一樣!

  “不一樣”,是因為四川綿陽十五年如一日地抓文明城市創建。

  “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群眾廣泛參與,這是我們創建文明城市的法寶。”綿陽市委書記吳靖平一語中的。

  突出為民導向,夯實文明創建的環境基礎

  創建的每一項成果都體現群眾的意願與智慧

  華燈和綠樹相映成輝,樂曲和舞蹈讓人陶醉。國慶前的一個夜晚,站在綿陽寬闊的沙河壩廣場,記者和小區群眾一樣快樂。“天天都這樣,人人都高興!”滿臉笑容的張大爺答話時眼睛還瞅著壩壩舞會。

  像沙河壩這樣的廣場,在綿陽一共有8個,佔地3000多畝,均勻地分佈在綿陽城。綿陽的老百姓十分喜愛家門口的休閒空間,他們説,那是展示文明的好場所,像個歡樂祥和的大家庭。“大家”連著千萬個“小家”,抬腳就可以到達廣場,步行最長的也不超過15分鐘。

  透過8大廣場,人們看到的是綿陽創建文明城市的主旨。15年來,綿陽市委、市政府歷屆班子以民生為導向,夯實文明創建的基礎。把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創建的出發點和終極目標,使創建過程成為順民意、惠民生的過程。群眾贊成的堅決做,群眾不滿意的“一票否決”。

  讓人動心的沙河壩廣場前身是一片河灘地,它在防洪工程建設中搖身變成一片“風水寶地”:背靠富樂山,面向涪江、安昌河、芙蓉溪3條江河匯合處的數平方公里的水面,水平如鏡,水中綠島點綴,無疑是房地産開發的“黃金口岸”。確有不少房地産開發商看得心癢,一些政府領導也覺得這裡一旦開發地産,稅收勢必翻番。不過,這裡周邊住著上千戶居民,有不少是改制後的國企職工,他們希望政府造地綠化,把這塊地變成市民休閒空間。

  綿陽的決策者決定在這裡建綠化休閒廣場。由此開篇,綿陽市一共規劃了沙河壩廣場、五一廣場、文化廣場等8大廣場。一張藍圖繪到底,一屆接著一屆幹。既讓人民滿意,又全面提升城市文明形象。

  綿陽市在文明城市創建中,大興民主之風,廣開民意渠道。通過市長熱線、媒體報道、走訪、問卷等方式,廣泛收集群眾對城市改造和建設的意見。綿陽市市長曾萬明説,綿陽文明城市創建的每一項成果都體現群眾的意願,都是群眾智慧的結晶。

  綿陽有“三江六岸”,如果打造和綠化出來,將會新增8000畝河畔地,這些地帶對綿陽人的作用和意義不言而喻。如今,這項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新修300畝綠地公園已經成為綿陽一道亮麗的風景。這一項宏偉的工程,與一位記者的報告有關——他把多年來從群眾中收集的建議和想法整理出來。他替老百姓説的話,很快變成了綿陽新一輪發展和文明創建的重要項目。

  弘揚抗震救災精神,迎來文明創建的全面昇華

  文明創建成為民生工程、精神家園的“牛鼻子”工程

  “512”汶川特大地震給綿陽帶來災難,也讓綿陽獲得文明創建的新飛躍。

  幾乎全市的老百姓都知道市委書記吳靖平有句誓言:以“壯士斷臂、刮骨療傷”的信心和勇氣,以非常之策,行非常之舉,大力推進城鄉文明創建。

  綿陽市委、市政府旗幟鮮明地提出,大力弘揚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以爭創全國文明城市為龍頭,加快重建災區精神家園,激勵引導幹部群眾堅強奮起、頑強奮戰、感恩奮進。

  在災後重建任務異常繁重的情況下,綿陽成立了市委書記、市長挂帥的組織機構,舉全市之力推進文明創建的各項工作。3年來,綿陽市委全會、常委會和市政府全體會、常務會及專題會28次專題研究部署文明創建工作。書記、市長61次對創建中的重大問題作出批示,25次帶隊現場辦公、實地督查。

  運用逆向思維,採取倒逼機制,從薄弱環節入手,每年摸排群眾反映的民生問題,列入當年的十項民生工程並實行目標管理。通過納入城鄉低保、醫療救助和五保供養等方式,31萬城鄉困難群眾實現“應保盡保”。建起覆蓋市、縣、鄉、村的惠民幫扶體系,向困難群眾發放救助和讓利資金6000萬元,幫助2萬多名困難群眾實現就業和再就業。全市災後重建民生項目投資達1308億元、佔總投資的57.7%,如今災區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堅固的是學校,最現代的是醫院,最滿意的是群眾。

  災情最重的鄉村必須去、區位最偏遠的鄉村必須去、條件最艱苦的地方必須去、問題矛盾最多的地方必須去、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必須去,綿陽各級黨委政府引導廣大幹部深入基層“接地氣”、走進群眾“結親戚”,推動聯絡群眾工作具體化、常態化、親情化。組織全市4.6萬名黨員幹部聯絡2553個村社、102個社區,聯絡群眾10.9萬戶、37.4萬人,已安排幫扶資金物資2.3億、致富項目9234個。

  全力保民安民,深入推進社會管理創新。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健全社會面動態防控網絡,社會治安滿意率達95.7%。全面推行涪城區綿州社區創建的“五零”工作法,努力實現社情民意“零盲點”、矛盾糾紛“零激化”、社區服務“零距離”、關愛幫助“零缺失”、共駐共建“零障礙”,文明社區佔社區總數的65%以上。

  近年來,綿陽全市新擴建城區道路480公里、防洪堤148公里、排水管道329公里、新增人行天橋8座,新增綠地910公頃,新設垃圾收集和處理站2.6萬個,整治了“臟亂差”,建設了“潔齊美”,改善了“吃住行”,提升了“精氣神”。

  全國人民支援,2000多億元資金的注入,綿陽從鄉村到城市,面貌煥然一新。

  從“起立”到“起跳”,從悲壯走向豪邁,災後重建,極大地點燃了綿陽老百姓對文明的新追求。

  創新活動方式,豐富文明城市創建內涵

  沒有局外人,沒有旁觀者,群眾的參與熱情和創造力得到極致發揮

  走進綿陽開元中街社區,一個由社區居民組成的老年合唱隊的歌聲催人淚下。這首歌由社區主任陳邦桂作詞,專業人士作曲,社區文明創建的內容和社區群眾的心願都在歌中得到了表達。“我們的社區歌,大家喜歡,人人會唱。”陳主任一臉的自豪。

  綿陽廣泛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大大提升了創建的參與度,深化了創建內涵。市民自豪地説,綿陽的文明城市創建,“沒有一個局外人,沒有一個旁觀者,人人參與,人人受益!”

  ——以培育利他精神為主旨,開展自願服務隊活動。綿陽成立市誌願者工作領導小組和志願者服務總隊,下設支隊、大隊、中隊和小隊,全市註冊志願者達10萬餘人。服務災後重建、關愛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保障重大活動,他們的身影活躍,作用不可取代。

  ——以弘揚民族文化為主線,開展中華經典誦讀。廣泛開展“經典誦讀進機關、進校園、進企業、進社區、進家庭”等活動。成功舉辦兩屆中華經典誦讀大賽,舉辦各類比賽1000多場次、參賽節目3萬多個、參加人次達200多萬。誦經典、凈心靈、讀好書、做好人的氣氛日益濃厚。

  ——以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為目標,推進鄉村少年宮建設。依託災後重建學校建設鄉村少年宮,組織文明單位與鄉村少年宮結對共建實現全市726所中小學少年宮全覆蓋,為做好未成年人工作開闢了新空間。

  此外,綿陽還以發動群眾參與為根本,開展文明細胞創建活動。廣泛開展科教、文衛、法律進社區,覆蓋面達80%以上。在全市23個窗口服務行業分別制定了文明行業、文明窗口創建規劃,建立行業服務規範和投訴處理機制,評比表彰了260個誠實守信示範單位,群眾文明創建的參與率達95%以上。

  “文明創建,全員參與,企業和城市一盤棋。”九州集團公司董事長張正貴説。

  “文明城市創建既改變了企業的建設環境,又改善了投資環境,長虹嘗到甜頭。”長虹集團公司董事長趙勇説。

  “創建文明城市,我們的清潔工個個都是好樣的。”綿陽市環衛處清掃一所所長史紅説。

  以“史上最牛校長葉志平”為代表的一批批思想道德模範,一批批“文明家庭”,閃耀著綿陽市民文明素養的光芒。“我的綿陽我的家”,這是綿陽人的口頭語。

責任編輯:魏錚

熱詞:

  • 留守兒童
  • 726所
  • 城市改造
  • 風水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