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六中全會前瞻:將助推文化體制改革走向歷史新階段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14日 19:4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十七屆六中全會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開,主題鎖定了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那麼十七大以來,我國在文化戰略與文化發展方面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我國文化産業取得了哪些進步,呈現出哪些亮點?還面臨哪些問題?十七屆六中全會的召開,對於中國未來的發展,特別是文化建設和文化産業的發展意味著什麼?圍繞這些話題,中國網記者日前獨家專訪了北大文化産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

  十七大以來,中國文化發展取得兩大突出成就——

  ■滿足國民基本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初步建立

  ■在文化産業方面,為文化企業上市打開了政策通道

  談到十七屆六中全會的主要議題文化體制改革,陳少峰教授表示,這些年來,中央推動文化大發展始終有一個全局的戰略展望,主要是著眼于兩個角度:從國際文化競爭力角度來説,不斷提升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從百姓的文化民生角度來説,通過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實現百姓的基本文化權益。國家對這兩方面意義的認識比較充分。

  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方面,這些年政府投入了大量資金,實施了廣播電視村村通、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家書屋、西部開發助學等一系列文化工程,初步建成了一個滿足國民基本文化需求的體系。

  在文化産業發展方面,取得的最大成就是:事業類機構陸續實施轉企改制,為文化企業上市打開了政策通道,為文化産業發展拓寬了市場空間。文化企業開始遵照市場的發展規律運營,文化産業迸發出前所未有的發展活力。我國文化産業近5年來,以年均16-20%的速度飛速發展,已經超過了國家GDP的發展水平。我國在遊戲、互聯網廣告、影視出版等領域都形成了一定的國際競爭力。

  陳少峰指出,文化産業振興規劃、金融支持文化産業振興指導意見,以及“十二五”末期文化産業要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産業等一系列政策方針的出臺,有力地促進了我國文化産業的大格局的形成,為文化産業集團的組建、中國文化産業走出去、提升國際文化競爭力提供了政策推動力。我國文化市場日益繁榮,文化産品更加豐富多彩。

  文化體制改革極大地釋放了文化生産力

  我國對內對外文化發展大格局初步形成

  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極大地釋放了文化生産力,對外不斷提升與國家經濟、政治、軍事等大國地位相符合的文化競爭力,對內不斷滿足百姓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這樣一個文化發展格局正在形成。文化體制改革全面推動了我國文化的繁榮,文化市場更加富有活力。

  陳少峰強調指出,文化體制改革是著眼于文化的總體發展,是一種發展戰略,是以轉企改制為支點,解放文化生産力,充分發揮並放大文化的推動作用,通過文化的發展,推動經濟産業結構調整升級,加速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

  如果説改革開放的第一階段是經濟發展,那麼第二個階段就是文化的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説,文化正在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涉及的領域日益廣泛,包括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國家軟實力建設、老百姓的精神需求、青少年的價值觀,因此,文化已經成為關係國家全局戰略發展的大工程。有鋻於此,加強文化建設和文化産業應當上升為“一把手”工程。

  內容建設是未來文化産業發展的頭等大事

  陳少峰把文化産業分為三大塊:內容産業;傳媒和平臺産業;延伸産品和文化製造業。其中,內容建設是未來最主要的工程。

  陳少峰認為,文化産業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缺乏內容和文化品牌。經過多年的發展,文化體制改革取得初步階段性成果:文化産品量大、內容豐富,但另一方面,精品少,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作品、文化活動不多。

  陳少峰指出,目前我國文化産業結構存在嚴重問題,據調查發現,大企業大都在做媒體和平臺産業,中小企業卻在做內容。要徹底改變這種現狀,必須在政策上、經濟上鼓勵扶持以製作內容為主的實力企業,多搞一些原創的、大製作的、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精品文化項目。

  未來文化發展要重點解決大三問題

  陳少峰強調,要加快文化大發展實現文化大繁榮,有三大問題亟待解決。

  首先,重點解決文化事業的效率問題。

  在推進國有藝術院團轉企改制的同時,要重點解決好文化事業單位的效率機制問題。現在文化事業單位沒考核,投入多少,看不出來。所以文化事業單位改革,要建立考核體系,建立問責機制。沒有考核,效率出不來,沒有問責,文化難有大發展,百姓難得實惠。

  在文化事業單位建設方面,要從以硬體為主,向軟體為主發展,要把更多的資金投到內容建設和文化活動方面,投到人才培訓方面,從粗放型建設走向細化的、豐富型的為百姓服務的文化系統工程。

  其次,在文化産業方面,一要加快企業上市步伐。特別是新聞出版類企業,要通過上市融資實現向新媒體的轉變,這是非常急迫的事情。二是政府在政策扶持方面要以內容為主,內容上要超過傳媒覆蓋。在扶持對象上,國有、民營要一視同仁,共同把文化産業內容做好,它們共同代表著國家整體的軟實力。

  再次、加強文化外交,有計劃的以政府引導、民間形式為主推動文化走出去。

  中國文化走出去,要有戰略規劃,包括項目的規劃、駐外部門的落實和資源對接等一系列方案都要清晰明確。傳播什麼內容、誰做、怎麼做、影響和反饋機制。項目不在多,在精,要舉國之力,重點打響幾個品牌,在國際上産生影響力。

  陳少峰指出,在文化走出去方面,我國正在發生兩個轉變:一是政府更加重視扶持有實力的文化企業走出去;二是政府日益重視媒體的傳播,包括樹立國家形象。這些年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不足的是依然缺乏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藝術精品。為此,陳少峰建議政府實施文化“走出去”“十個一”工程,即每年重點推一首歌、一部電影、一本暢銷書、一個舞臺劇等,通過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每年有計劃地向世界推出十部優秀的、有影響力的中國文化産品。

  青少年文化問題

  是關係國家文化安全的大事情

  陳少峰教授特別指出,青少年文化素質的培養,是關係國家文化安全的大事情。要制定相應的政策和措施,讓青少年在遊戲中玩得開心的同時,進行文化引導。

  要從學校入手,改變考試方式,把文化和教育一起抓。目前的教育工作中,整體忽視、弱化了青少年的文化教育,從如何做人、做事,到禮儀、道德等等都是欠缺的,導致青少年一走上社會,就會被國外的文化所征服。

  只有教育才能引導文化。陳少峰指出,不能單純依靠文化産品引導青少年,這樣青少年很容易被國外的文化洗腦。因此,青少年的文化引導問題,必須從教育入手,納入素質教育考試體系;要徹底改變死記硬背的應試教育方式,增加文化素質的內容,讓青少年在文化藝術的學習中學會分析、思考。

  “六中全會”將助推

  文化體制改革走向歷史新階段

  談到即將召開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陳少峰指出:這將是一次具有轉折意義、承前啟後的一次會議。

  陳少峰説,經過多年的文化體制改革,我國文化事業的大格局已經初步形成,下一步,就是要在未來一段時間裏,將文化體制改革已經進行的各項事業順利的推進完成,並取得階段性成功。這個過程中,要把其中存在的問題和矛盾基本解決完,使之進入到成功改革的一個關鍵點。六中全會就是要完成這件事的一個轉捩點。

  陳少峰預計六中全會會議後一段時間內,國家將進一步深化、細化文化體制改革,包括轉企改制、出臺一系列文化新政,確定未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發展方向等等,著力把整體文化戰略格局塑造出來,把這個核心關鍵問題解決好。

  在繼承中創新發展

  中國走上文化復興之路

  “中國文化大發展的時機正在到來,因為經濟、社會各方面都需要文化的帶動和提升。”陳少峰説,“我們做不出奢侈品,就是因為我們還不懂得奢侈品如何用文化元素來設計體現,現在的中國需要用新的文化價值觀引導文化消費,並用文化改造提升産業結構。總之,中國正在進入以文化推動發展的時代。”

  陳少峰説,這個過程可以稱為文化復興,但我建議用文化大發展。因為,在文化大發展的過程中,會有一部分傳統文化的復興,但不可能是傳統文化的全面復興。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好的價值觀,與現代社會的價值觀、現代的生活方式相融合,這應該叫做“中華文化發展式的復興”,不是傳承式的、回歸到原來的那種樣子,是創新發展,加上繼承發展,這樣的一種復興。

  陳少峰強調,未來國際的競爭,包括文化國際競爭力,都要以創新為主,發揮文化創造力,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只有用今天的文化做載體,才能兼容傳統好的文化。

  另外,中國文化要走向世界,也要以當代文化為主。陳少峰建議籌建一個中國當代文化博物館,把今天的文化成就,和未來發展的文化藍圖展示、描繪出來,激勵人們去創造。面向未來,以現在的文化為起點,把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入進來,只有這樣,中國的未來才有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