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張希賢:改革開放新30年需要文化新覺醒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14日 15: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編者按:今年10月,我們黨將召開十七屆六中全會,對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作出全面部署,對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提出新任務新要求。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雲山先後發表了《為了誰 依靠誰 我是誰》、《紮實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辯證全面地看 科學求實地辦》、《創發展新局面、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在推進理論大眾化中增進共識凝聚力量》等系列文章,在全國黨員幹部中引起了熱烈反響。對劉雲山同志的系列講話,應該如何系統而準確地把握其核心精神?就此,人民網記者專訪了中共中央黨校黨建部教授、博士生導師張希賢。

  張希賢認為,劉雲山同志這四篇文章集中地反映了三個主題:第一個主題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歷史使命。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是當代社會主義文化的歷史使命。第二個主題是要建設與我們國家綜合國力相對稱的文化軟實力。這是在現實國情基礎上完成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歷史使命的必然要求。第三個主題是怎樣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張希賢指出,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我們今天遇到了以下四個方面的現實問題:

  一是怎樣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劉雲山講話著重講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大眾化的問題。當前,馬克思主義理論大眾化的問題就是怎樣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的問題,這是一個理論教育、理論引導、理論武裝的問題,是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前提。

  二是如何在實踐中創造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大眾化這個前提後,就是我們的人民怎麼去應用理論,在實踐中創造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問題了。當前,我們文化發展相對落後的一個地方就在於沒有反映出成功實踐的先進文化。我們文化發展的實踐很好,但是文化建設沒有跟上,沒有生動地、創造性地反映全國人民在現代化建設中氣勢恢弘、波瀾壯闊而且極其複雜的社會實踐。

  三是文化建設"為了誰"、"依靠誰"?我們的文化建設要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推動文化建設的著力點,就在於深入基層、深入實踐、深入群眾,把人民群眾的偉大創造、偉大實踐經驗給予提煉、結晶、昇華,創造出無愧於這個時代的偉大的文化作品。

  四是如何鼓勵人民群眾的文化創造力?我們除了要有一個專業的文化創作隊伍,還要鼓勵老百姓自己去發展文化生産力,讓老百姓創造出自己的偉大文化作品。要從老百姓最關鍵、最需要的地方入手,有效激發人民群眾的文化創造活力。

  圍繞劉雲山系列講話的三個主題和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四大問題,張希賢對改革開放新的30年的新歷史使命進行了詳盡論述。

  改革開放新30年需要文化新覺醒

  ——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新歷史使命

  張希賢説,縱觀世界文化歷史潮流,在18、19世紀,世界的文化潮流起源於西歐,以英法德為代表,而到20世紀,世界文化潮流的重心轉向了美國,以美國為中心,以日本和英法德做基本支撐點,對全世界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當年我們學習西方,就源於改革開放初期,我們中國的經濟相對於美國底子太薄,美國的經濟總量是我們的數十倍,這才引發了中國人民奮起學習西方,中國知識分子全面接受西方模式的熱潮。所以説,文化發展取決於經濟發展的腳步,誰是世界經濟前三名,世界文化就跟著誰走,世界各國的文化就跟誰學。當年,我們是世界經濟第39位,所以,我們就向當時的美國、日本、德國學習。30年後,我們國家的經濟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二位,全世界都開始調頭向中國學習,而這個時候我們自己卻還在學習西方,沒有調過頭來。這是由於我們的文化發展模式還停留在過去的30年,沒有發生新的文化覺醒,我們的不少知識分子仍然沉湎在學習西方的狀態之中。

  中國向西方學習,學什麼?張希賢表示,學習問題歸根結底就是學習文化的問題。今天我們學習的那些經典的物理、化學、音樂、美術,也是學習18、19世紀英法德的東西,包括經典音樂、經典文學作品。20世紀我們學美國,主要也是學的美國文化。因為經濟本身是火車頭,是沒法學的,必須通過文化來引導,經濟模式本身是一种經濟文化問題。如果文化跟不上,那是暴發戶,是沒有文化的發展。中國現在的經濟實力剛達到世界第二位,這台機器剛開動起來,剛走過粗放型發展,正從粗放型發展向科學發展轉變。在我們的綜合實力進一步提升的時候,就遇到一個文化如何提升的問題。我們的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任務相當繁重。

  "改革開放新的30年,需進一步實現文化自覺、文化新覺醒,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張希賢説。

  在17-19世紀,世界文化中心在歐洲,20世紀在美洲,21世紀要轉向亞洲。這個世界文化中心,中國是主力,但不是全部,還包括日本、韓國和印度,組成了一個大的文化板塊。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不可能有永遠挺立在世界發展潮頭的國家,一個國家引領世界發展的潮流基本上也就是五六十年的週期。中國若要抓住這次世界發展的大機遇,就需有文化發展的新覺醒。所以,劉雲山同志的講話,實際上反映了我們這個時代的共産黨人的一種覺悟,就是怎樣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創造出無愧於時代和世界發展潮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張希賢表示,在改革開放新的30年,中央提出文化自覺,這裡其實涉及中國共産黨人的文化自覺與文化新覺醒問題,告訴我們要改變改革開放過去30年裏中國知識分子對文化發展基本模式的認識,要改變我們黨的領導層對中國文化發展的思路。改革開放過去30年的基本模式和思路,是基於對西方的政治、經濟、藝術等各方面全面學習和模倣的結果。正是因為這樣一種模式,我們整個國家的知識分子團隊,從大學乃至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界,言必西方模式,學必西方道路,而對我們身邊老百姓的創造有些忽略。

  在改革開放新的30年開始之際,過去的文化發展模式與現在新的改革開放實踐發生了矛盾衝突。這種矛盾衝突就在於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文化模式已經走向了衰落,而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的文化新模式正在崛起。對於13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的新的文化創造和文化價值,我們的知識分子恰恰還沒有創造出文化作品來。這正是我們今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當中的一個基本的歷史使命。

責任編輯:祝新宇

熱詞:

  • 張希賢
  • 塞納河橋
  • 文化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