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國文化體制改革成就綜述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12日 20:2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黨的十六大以來,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和要求,各地各部門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紮實工作,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和豐碩成果,進一步解放和發展了文化生産力,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空前繁榮,探索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新路,開創了文化建設新局面。

  隨著改革的深入推進,文化建設各個層面和各個環節都發生了深刻變化: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明顯變化,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新的文化發展理念逐步確立;制約文化科學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逐步破解,有利於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體制機制初步建立;文化發展的思路日益清晰,文化事業與文化産業發展的政策逐步完善,“兩手抓、兩加強”的文化發展格局逐步形成……

  把推動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製作為中心環節 著力培育新型文化市場主體

  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製作為文化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是衡量改革是否取得實質性進展的重要標誌。在改革實踐中,按照“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壯大實力”的要求,積極推進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國有文化單位市場主體缺失的狀況得到明顯改善。

  ——明確轉企改制範圍,把文化單位分成公益性和經營性兩大類,出版、發行、影視、演藝、廣電網絡、新聞網站、非時政類報刊等經營性文化單位,逐步轉制為企業。

  ——完善改革的配套政策,對轉企職工社保銜接實行“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中人過渡法”,對轉制單位原有財政投入一定時間內保持不變,並減免所得稅等。特別是針對國有藝術表演團體大多歷史包袱重、適應市場條件差的實際,在改革中出臺了許多特殊政策措施,“扶上馬、送一程”。

  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國共登出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4千多家,核銷事業編制18萬個以上。出版發行、影視製作等領域改革任務基本完成,應轉制的419家地方出版單位已完成402家,應轉制的2412家發行單位全面完成改革任務;29家電影製片廠已完成27家,地方362家電影公司已完成327家,460家電影院已完成411家,廣電系統內需轉制的57家電視劇製作機構已完成52家,38家省級黨報黨刊發行機構已完成32家。此外,國有文藝院團、非時政類報刊社改革取得積極進展,2118家國有文藝院團中已有590家完成轉制,地方3000多家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已有595家完成轉制。

  國有文藝院團改革:不是“甩包袱”而是“創新路”

  2010年,北京市全市82家營業性演出場所共演出近2萬場,實現演出收入10.9億元;北京兒藝、北京歌舞劇院、中國木偶劇團、中國雜技團等四家轉制院團演出場次比轉制前翻了一番多,營業收入比轉制前增加了兩倍多……

  這是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胡振民在不久前的“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參觀考察活動中了解到的。對考察中的所見所聞,他感觸很深:“北京市的文化改革發展,不僅經濟效益喜人,而且出人才、出精品,社會效益也十分顯著,改革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難能可貴。”

  北京市這幾家院團的新面貌可謂全國文藝院團體制改革成果的縮影。江蘇、安徽、陜西、河北四省已基本完成國有文藝院團改革任務。山西、遼寧有60%的國有文藝院團完成轉企改制,寧夏完成省級國有文藝院團轉企改制任務。

  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國有文藝院團增強了內部活力和發展動力,實現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河北大廠評劇歌舞團整體轉制為國有獨資有限責任公司,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促進了藝術生産力新的解放,固定資産達到1000萬元;遼寧省營口市藝術劇院有限責任公司掛牌後,4個月的演出收入比改革前全年總收入還多110%;江蘇昆劇院轉企轉制後,新版昆劇《1699桃花扇》一炮打響,在全國巡迴演出,備受年輕人的追捧,一場戲將崑曲變成了一座“流動的博物館”。

  一些地區將轉企改制與資源重組結合起來,紛紛組建演藝集團公司,積極打造區域性龍頭演藝企業。截至目前,全國已組建50多家演藝集團公司,演藝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實力不斷增強、産業鏈不斷延伸、市場開拓能力不斷提升。這不僅擴大了國有文藝院團的市場佔有率,而且為演藝産業健康有序的發展起到了引領和示範作用。

  為切實推動國有文藝院團改革,一些地方加大了對轉制院團的財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北京、河北、山西、遼寧、四川、江蘇、安徽、重慶、陜西、雲南等省市分別出臺扶持院團改革發展的保障政策。江蘇省級財政每年安排1000萬元專項資金,用於解決省直院團轉制後的退休人員事企待遇差問題。河北省級財政每年撥款1000萬元用作藝術精品生産專項基金,通過演出補貼、政府採購等形式扶持院團走向市場。

  一大批民營院團,緊緊抓住文化體制改革機遇,不斷發展壯大,煥發出蓬勃生機。天津市劉榮升京劇團挖掘整理優秀傳統劇目,堅持在中小劇場低票價演出,在服務基層、服務群眾中迸發新的生機;山西清徐嫦娥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堅持面向農村、服務農民,年演出1500余場,年收入近千萬元;河南小皇后豫劇團成立18年來,演出近萬場,觀眾達數千萬人次。

  改革不是“甩包袱”,而是“創新路”,文藝院團以改革實踐向社會傳遞出這樣一個啟示:轉企改制不是政府不管了,而是要堅持面向群眾、面向基層、面向農村、面向市場,遵循藝術規律與市場規律,改革管理體制和運營機制,切實把演藝業發展的主體培育好、結構調整好、環境營造好,激發文藝院團內在發展活力,不斷提高創作、生産、演出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