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國內污泥處理市場亂象叢生 專家稱造假盛行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11日 03:0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經濟參考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近日,有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官員稱,“十二五”期間,我國在污泥處理處置上潛力巨大,投資有望達到600億元。這對於近年來方興未艾的國內污泥處理處置市場無疑是極大的利好,但據記者了解,目前整個行業的發展卻並不樂觀。多位行業人士及專家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我國污泥處理處置的政策法規體系尚處於起步階段,標準缺失,産業發展在缺乏引導性規範的情況下又缺乏市場監管,污泥處理行業亂象叢生。尤其是在污泥處理處置技術市場,更存在造假、不實宣傳和不正當競爭及成本過高等現象。

  污泥處理處置市場混亂

  “如今國內污泥處理市場很混亂,我在調研時感到很困惑。”近日,一位業內人士對《經濟參考報》記者透露説。

  事實上,名為“泥客莊主”的業內人士在其博客中也多次強調這個問題。通過分析一系列國內污泥處理處置的典型事例和技術,他表示,如今國內污泥處理處置技術市場存在造假、誇大宣傳和不正當競爭及成本過高等現象。

  “目前污泥處理處置技術市場可以説是五花八門。”中投顧問環保行業研究員盤雨宏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稱,由於各地的經濟情況、處理效率等多種因素的差異化,致使污泥處理技術的造假存在很大的生存空間。中國光大國際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胡延國也曾直言,“國內污泥處理亂象確實存在。”

  據悉,目前國內污泥處理利用的技術包括污泥的堆肥化處理技術、污泥的建材化技術、污泥的厭氧消化(制沼氣)技術等多種。有業內人士舉例稱,就以污泥碳化這項在國外尚處於研發試用階段的技術來説,現在國內號稱擁有“自有技術”的廠商就有8個之多,但到中試水平的只有一兩個。而對於一些大行其道的所謂新技術如厭氧技術、熱幹化等等,目前實施這些技術的項目運行順利的寥寥無幾。有中科院專家對《經濟參考報》記者透露説,如今國內共有50多個採用厭氧消化技術的污泥處理處置工程,但是有90 %都沒有正常運行。

  對於如今國內污泥處理處置行業的現狀,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中國環境學會固廢專業委員會委員王偉用了四個字來概括—“ 亂象叢生”。“商業包裝可以理解,但造假是萬萬不能容忍的。”王偉説道。

  有專家告訴記者,截至目前,國內並無專門針對污泥處理處置方面的相關資質認定,這導致行業進入門檻過低。“很多之前做餅乾的、做藥片的企業也都來做污泥幹化了。”一位專家透露説。

  行業發展面臨諸多障礙

  行業人士分析認為,多種原因造成污泥處理處置市場的混亂局面。

  首先是歷史問題及相關政策問題。盤雨宏對《經濟參考報》分析稱,一方面,長期的歷史遺留問題造成當前市場發展的缺陷,由於我國城市污水處理廠重水輕泥的現象非常嚴重,污泥處置的發展相當滯後,基礎十分薄弱。另一方面,我國未建立起污泥處理處置的政策體系,且缺少污泥的基礎研究以及技術路線的科學分析,這導致行業的發展出現了無規劃、無統籌的現狀。

  以環保部最近出臺的《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處置技術指南》為例,有專家稱:“説是技術指南,但是把市場上現有的所有技術不論好壞都羅列出來,誰都不得罪,這能叫指南嗎?”

  其次是國內在污泥處理處置領域標準規範的缺失“目前污泥的處理技術多種多樣,誰都説自己的好,這些技術的處理效果是否屬實?而業內也沒有令人信服的專家能將各種處置工藝的真實成本反映出來,沒有建立技術指導標準,更沒有指導價格標準。”一位名為“水碩鼠”的網友如是説。

  這種觀點得到了多數專家的認同。與國外經濟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污水污泥處理處置的標準規範方面的發展較為滯後:標準制定缺乏階段性,尤其是缺乏過渡期的標準。儘管近年來制定了系列污泥泥質標準,但仍難以指導設計工作的開展和污泥最終處置的實踐。“目前,最大問題是標準不健全並且實施不到位。”中科院某專家表示。

  最後是信息不公開。多數行業人士均表示,國內已經上馬的污泥項目基本上都是“保密”的,操作界面不會讓你看,數據不會讓你抄,照相都不行“即使讓你去看也是走走過場。”

  “泥客莊主”稱“檢驗一個環保技術的好壞非常簡單。只要有每年的實際處理量和噸處理費這兩個指標即可。這兩個數據既非國家機密,也非個人隱私,在業界居然是頂級商業機密,不但公眾無從知曉,就是從業者本身,也未必了解。這裡面是否有貓膩?”

  另外,污泥處理技術也不成熟。專家表示,目前國內污泥處理處置處於一個早期的階段,工藝技術並未能像污水處理那樣規範,目前只有少部分技術是成熟的,絕大部分技術不成熟。並且在技術運用上,還存在脫離國情、對於國外技術盲目跟風的狀況。

  建立良好機制是關鍵

  據悉,目前我國污泥處理處置的形勢也相當可謂嚴峻。“到現在為止,我國絕大多數的污泥還沒有得到安全處置。”泥客莊主表示。

  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副院長張韻在其論文中提到,“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完成新增污水集中處理能力1500萬立方米/年,以新增污水處理量運行負荷率為75%以及污泥(含水率80%)佔污水質量比例為0.6‰計算,“十二五”期間污泥産量將以246萬立方米/年的速度遞增。但總體而言,我國目前污泥處理處置的資源化利用率較低。數據顯示,以含水率80%計,全國年污泥總産水量已經臨近3000萬噸,但到目前為止,國內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處 置 達 到 安 全 化 的 比 例 不 超 過20%。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了整個污水處理産業的發展效率。

  針對“十二五”期間巨大的污泥處理市場,專家們普遍表示,當務之急要加強政府的高效監管,建立相關的行業監督度和信息公開制度,完善相應的標準體系等,促其健康有序的發展。

  盤雨宏指出,要解決污泥處理處置中的系列問題,政府的高效監管是關鍵。政府應加強污泥處理處置的管理、監控與社會宣傳,在標準上應該注重體系的建立,同時應公開相應信息。另外,任何産業發展初期,獎懲手段的利用都較為高效,應嘗試在污泥處理處置市場的運用這一舉措。

  “泥客莊主”也認為,建立相關的行業監督制度和信息公開是解決之道。

  他表示,解決我們環保業的問題要靠政策,是對人心的法律約束。一方面是要行政透明,在廢棄物處理方面,建立類似的行政透明機制。另一方面則是要建立社會監督、行業監督和責任追究機制。“環保門檻必須提高,而提高門檻的最簡單做法就是讓已建成環保項目的運行受到監督。”最後,是要實現污泥處理處置項目的信息公開,包括項目的處理量、處置量、處理費用以及污泥處置後的去向,讓公眾有充分的知情權。

  他説,制度的建立需要時日,但從業者以治理污染為名、行擴大污染之實的偽環保必須停止。

  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環境修復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生態學會污染生態專業委員會主任陳同斌表示,信息公開可以避免很多問題。但如何保證公開數據的真實性,這需要相關部門下工夫。

  陳同斌強調,還要完善相應的標準體系。如今國內標準不健全且實施不到位,包括運行監管、工程設計等方面標準缺失。同時要加強監管,提高行業門檻,必須有些硬性指標,要有相應的資質評定,並建立合理的獎懲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在技術和工程上要把好關。包括技術的選擇、施工要求和運營上的監管,國家還需要有好的示範工程。

  陳同斌説:“污泥處理處置行業的良好發展取決於政府的決心和機制的設置,機制做得好,兩三年時間行業就能得到健康發展,機制不好的話,再過十幾年還是不行。”

責任編輯:郭思宇

熱詞:

  • 污泥處理處置
  • 亂象
  • 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