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紀念辛亥革命100週年:“首義之城”的變與不變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07日 10:5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光明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百年前的武漢,列強盤踞,民不聊生。

  百年後的武漢,已發展成為中國中部的中心城市,成為國家重要工業基地、科教大市和交通樞紐之一。

  辛亥革命後的百年中,武漢發生了哪些變化?又有哪些精神積澱下來融入到城市的血脈中?

  滄桑巨變

  “在京漢鐵路線,于長江邊第一轉彎處,應穿一隧道過江底,以聯絡兩岸。更于漢水口以橋或隧道,聯絡武昌、漢口、漢陽三城為一市。至將來此市擴大,則更有數點可以建橋,或穿隧道。”

  這是辛亥革命後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提出的規劃。關於未來中國的發展,孫中山提出了自己的“浪漫”構想,卻被當時國內外不少人斥之為“空想”。而孫先生的“隧道過江”設想,也曾被一些外國記者譏為不合時宜的空談。

  孫中山去世後,“過江夢想”卻一直縈繞在武漢的上空從未散去。

  新中國成立後,周恩來總理親自批准成立鐵道部武漢大橋工程局,並責成國家八部委調集全國力量,為長江大橋建設服務。1957年10月15日,被稱為“萬里長江第一橋”的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通車。天塹變通途。

  改革開放後,武漢經濟與社會得到長足發展,偉人的“隧道過江”設想最終成為現實。2008年12月28日,“萬里長江第一隧”成功貫通,武漢步入“江上通橋、江中行船、江底穿隧”的“三維”時代。

  從“隧道過江”夢想規劃到長江大橋通車,再到長江隧道的貫通,偉人的百年設想在武漢一步步實現。

  如果説橋梁隧道建設是武漢城市發展的一個見證,那麼類似的滄桑巨變的歷史見證在江城隨處可見。經過新中國成立6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昔日首義之區的武漢,現在已成為中國中部的中心城市,共和國的工業脊梁、科教大市、交通樞紐之一,在黨中央“中部崛起”發展戰略中發揮戰略支點作用。

  辛亥革命百年後的今日武漢,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環境優美,是國家級的歷史文化名城、山水園林城和優秀旅遊城市。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為武漢精心設計的現代化建設,這些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無法著手的宏偉藍圖,在中國共産黨的社會主義新中國已經成為現實。

  精神堅守

  2011年10月1日,首義之城雨後初霽。

  被秋雨洗刷後的武漢辛亥革命博物館格外鮮紅。這個俗稱“紅樓”的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已經成為不少人來漢遊覽參觀時的必選景點之一。在很多人眼裏,來武漢總是繞不過“辛亥首義”的,而紅樓也早已經成為了解武漢的活教材之一。

  和“紅樓”一樣,打響首義第一槍的工程營營址紀念碑,起義勝利開端的起義門和楚望臺,民主革命領袖孫中山銅像,起義軍戰時總司令黃興的銅像等首義文化遺存,都歷經百年風雨,現今都顯著地矗立在這座城市的核心地帶。

  “‘首義’是首次舉義成功的意思。”歷史學家、武漢大學教授馮天瑜説,孫中山1912年1月1日發佈的《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言書》中明確稱:“武漢首義,十數行省先後獨立。”武漢遂被稱為“首義之城”。

  “武昌首義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歷史遺産,一是為創建新的社會制度而敢為天下先的革命精神,二是建設新社會的建設精神。”馮天瑜教授指出。而首義精神所蘊涵的團結進步、振邦興鄉的愛國精神,敢打敢拼、不畏犧牲的鐵血精神,不拘教條、敢為人先的開拓創新精神,勇擔大任的歷史主動精神,艱苦奮鬥的求真務實精神,善抓機遇的機智果敢精神,已經成為武漢精神的重要內容。

  作為武漢城市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首義精神是激勵武漢人民愛國愛鄉、爭取民主、自由、幸福的不竭動力。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的新時代,武漢人民充分發揚敢為天下先的首義精神,創造出多個全國第一:在全國率先進行商品銷售體系的改革,漢正街由此成為“天下第一街”;以開放的觀念,率先引進西方先進的管理經驗,武漢成為全國第一個任用“洋廠長”的地方,等等。

  如今,漫步在武漢街頭,你會看到首義路、首義園、首義小區、首義中學、首義廣場等諸多以首義命名的街道、學校、社區、廣場等等,“首義”兩字已深深嵌入到這座城市的每一個角落,成為這座城市最耀眼的文化符號。回首武漢邁向現代化的歷史征程,不難發現首義精神總會不時回蕩在三鎮之間,與這座城市相伴而行。作為一種特有的文化基因,首義精神已融入到武漢這座城市的文化血脈之中。

  復興期待

  “大江大湖大武漢!”向別人介紹家鄉時,武漢人喜歡這樣來概括。

  在中國城市發展史上,能和“大”字連在一起的,除“大上海”、“大武漢”外,為數並不多。“大武漢”的説法,除卻對武漢城市之大的概括和感嘆外,更多的是對往昔的一種追憶:

  在新民主革命時期,武漢是重要的革命中心,也是重要的工業城市,還曾獲得“東方芝加哥”的美譽;新中國建立之初的産業佈局,武漢獨攬了國家重點投資項目的四分之一,一躍成為新中國的工業重鎮;在改革開放初期,武漢敢為天下先,也曾創造很多全國著名的先進發展經驗。

  然而,隨著東部地區的飛速發展,“大武漢”往昔的光環也黯淡了下來。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到本世紀初,武漢的GDP在副省級城市中排名總是徘徊在第10位左右。近年來,武漢發展步伐明顯加快,2010年全市GDP躍居副省級城市第五位,但是,與自己歷史上輝煌時期相比還有差距,面臨的競爭壓力仍然很大,爭先進位的挑戰擺在武漢人面前。

  歷史學家、華中師範大學教授章開沅認為,首義精神是武漢的“魂”。武漢要騰飛,中部要崛起,需繼續弘揚武昌首義精神,不僅要“敢為天下先”,還要“善為天下先”。近年來,中部崛起、“兩型社會”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等系列國家戰略,讓武漢再次面臨勇擔大任的歷史機遇,這正是武漢弘揚首義精神,抓住機遇發展的時期。

  辛亥革命百年之際,武漢市也明確地指出了自己的發展“棋路”:進一步弘揚“敢為天下先”和勇於擔當歷史重任的武昌首義精神,搶抓國家大力促進中部崛起等系列國家戰略在武漢實施的重大機遇,努力把武漢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我們學習研究辛亥革命歷史,緬懷革命先烈,就是要弘揚辛亥革命首義精神,促進武漢科學發展、跨越發展。”武漢市委書記阮成發在一系列的辛亥革命紀念活動中多次介紹,當前武漢發展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胡錦濤總書記視察湖北、武漢時,再次明確提出“努力把湖北打造成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對武漢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創新“兩型社會”建設體制機制、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殷切期望。湖北省委、省政府也要求武漢在全省跨越式發展中&&,成為“龍頭武漢”、“支點武漢”和“跨越式發展的武漢”。

  傳承著百年首義精神的武漢,正再次走向崛起。

  (本報記者 張春雷 夏 靜 本報武漢10月6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