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辛亥百年:和平統一不是夢 民族復興一定來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07日 10:5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新社北京10月7日電 題:和平統一不是夢 民族復興一定來  

    “和平統一,不是夢。民族復興,一定來。”日前,在兩岸部分社團聯合在北京主辦的紀念辛亥革命100週年座談會上,老家是台南的海峽兩岸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郭俊次寥寥十余字,道出了海內外愛國人士的心聲。

  辛亥革命一百年來,中華大地發生滄桑巨變。然而,在兩岸經濟建設取得驕人成就的今天,孫中山當年提出的“復興中華,統一中國”的使命仍未完成。

  縱觀中國歷史,統一是發展的主流和大勢。孫中山説過,“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國家,這一點已牢牢印在我國的歷史意識中,正是這種意識使我們能夠作為一個國家而被保存下來。”“中華民族的優秀民族性積澱著祖國統一的強大凝聚力和向心力,國家統一則中華振興,民族和睦則祖國進步。”

  令人喟嘆的是,孫中山生前曾4次踏足或途經寶島,其時台灣尚在日本殖民統治之下。1945年,台灣光復,實現了中山先生倡導的“恢復台灣,鞏固中華”,然只有短短的4年。由於眾所週知的原因,兩岸骨肉同胞復被人為分離,形成新的“國殤”。

  1949年以來,中共高層和海內外有識之士為國家統一殫精竭慮。上世紀末,香港、澳門相繼回歸祖國。在台灣問題上,大陸方面主導、進行了一系列與時偕行的嘗試,從“解放台灣”到“一綱四目”,從“葉九條”到“鄧六條”,從“江八點”到“胡四條”,歷經幾代人的努力和風風雨雨,兩岸關係終於在2008年“撥亂反正”,進入60年來僅見的和平發展大道。和平與發展現已成為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兩岸民意主流。

  古語雲,“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孫中山也説過,“國家之本,在於人民”。對此,兩岸和平論壇召集人紀欣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電話採訪時説,“兩岸關係能否進一步和平開展,和平發展是否能邁向和平統一,關鍵在於能不能取得兩岸同胞,特別是廣大台灣民眾的支持。”

  欣慰的是,“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執政理念,已經融入大陸新時期的對臺政策。胡錦濤總書記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30週年時曾指出,“13億大陸同胞和2300萬台灣同胞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以人為本”,有利於務實把握主流民意走向,厚植兩岸同胞共同利益,為兩岸的和平發展創造更多有利條件。

  如今,余光中筆下“一灣淺淺海峽”的鄉愁已成為歷史。從1987年台灣當局允許居民來大陸探親,到2008年“大三通”的基本實現,再到2011年陸客赴臺自由行的逐步展開,兩岸擱置爭議,求同化異,在經貿、民生、文化、科技等領域展開交流合作,和平發展大潮勢不可擋。

  從1987年到2010年,以年度計,臺胞來大陸人次從不足5萬增至500多萬;大陸居民赴臺人次從不足1萬升到160多萬。交流人次驟增的背後,是兩岸人民增進了解、加深情誼、累積互信的過程。

  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6月29日簽署的ECFA,標誌著兩岸在經濟關係正常化、經濟合作制度化上邁出歷史性步伐,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在經濟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目前,兩岸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本著“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的精神,已形成“政黨主導、官民結合、多軌並進、多方位溝通”的協商合作機制。兩岸同胞共同利益日益增多的同時,民族認同感也得到加強,歷史文化認同不斷擴大和深化。

  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是兩岸人民共同的民族記憶,是聯結兩岸人民的強大精神紐帶。孫中山説過,“統一就是一統,就是要名實相副地真正統一”。兩岸經濟、文化、科技、民間等領域大交流的同時,政治互信的發展同樣令人期待。

  新中國成立62週年、辛亥革命100週年之際,孫中山的巨幅畫像豎立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前,與天安門城樓上的毛澤東畫像隔街相望。大陸緬懷革命先烈、企盼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的願望可見一斑。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辛亥百年,釋放的是兩岸化干戈為玉帛、為人民謀福祉的情懷;百年辛亥,承載著國家統一、中華民族復興的夢想。

責任編輯:南淄博

熱詞:

  • 和平統一
  • 和平發展
  • 民族認同感
  • 復興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