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清帝退位,南通人張謇起草了詔書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03日 04:1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揚子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張謇

退位詔書

本報記者與恭親王的合影。

特派記者:徐媛園

  1911年9月16日,北京德勝門外,全體禁衛軍正隊列整齊,接受著帝國年輕的攝政王載灃的檢閱,年幼的宣統皇帝,此時還不到六歲。在千里之外的武昌,誰都沒有想到,在幾個星期後的那一聲槍響,讓清王朝的千里長堤瞬間坍塌。      

  風雨欲來

  革命前夕“異象”謠言京城滿天飛

  直到今天,清太祖努爾哈赤十五世孫金誠先生,依舊記得老輩人流傳下來的辛亥年的“異象”。“北京西潭柘寺有一樟樹,每逢皇帝將嗣位,必先生出一枝,正枝才會枯幹,歷代皆如此。辛亥年老根旁突出一枝,與新枝不相附屬。”就是在這一年,武昌的槍聲引發了各省獨立的“蝴蝶效應”。彼時的北京城各種各樣的小道消息正彼此交織,各種來路不同、互相矛盾的政治新聞,在這座城市暢通無阻。

  “那時大家了解消息基本還是通過報紙。而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有媒體跟進報道的革命。”金誠正在編一本名為《辛亥革命與北京西城》的書。最先刻出號外的是《國風日報》,但號外的出版引來了警察的干涉。於是,《國風日報》在第二天的頭版,開了一個版的天窗,上面只印了一行字:本報得到武昌方面消息甚多,因警察干涉,一律削去,閱者恕之。

  “為什麼警察要來干涉?大家都以為肯定是革命勝利了,清政府快完了。”於是,人心更加動搖。無奈之下,警察又找上門來,讓報館“該登就登”。除了《國風日報》,全國報道武昌起義的,還有《漢口日報》、《民立報》、《申報》、《彙報》等。

  革命之爭

  一場“立憲還是共和”的南北博弈

  1911年10月14日,清廷史官在日記中説:謠言甚多。外城吳廳丞張皇失措,勒停唱戲。郵傳大臣欲停止京津火車,一時人心搖惑……

  在各種謠言面前,人們脆弱的內心瞬間瓦解。大家紛紛衝向東交民巷大清銀行擠兌,北京的金價一路飛漲。天津的租界,此時成為王公貴族們的避難地。而遠在美國康奈爾大學求學的胡適得知國內發生的時間,亦在日記中説:北京政府震駭失措。

  事實上,“武昌兵變”後,攝政王載灃立刻召開了御前會議。“自家的事,還是要自家解決。還是請午樓(蔭昌)辛苦一下吧。”內閣總理大臣奕劻的提議,立刻得到了隆裕太后的許可,因為隆裕太后希望將槍桿子握在滿族手中。於是,17日蔭昌火速趕到河南信陽坐鎮指揮,但前線軍隊均係袁世凱舊部,將士不聽命令,蔭昌束手無策,起義的烈火迅速蔓延。蔭昌的怯懦,令袁世凱的復出變得無可辯駁。“不用袁,指日可亡;如用袁,覆亡尚希稍遲,或可不亡。”奕劻和協理大臣那桐不顧載灃反對,向隆裕進言。其實此時,隆裕太后已經別無選擇,只得任命袁世凱為湖廣總督。然而,面對隆裕太后的任命,袁世凱卻以足疾未愈之由婉拒。

  直到內閣協力大臣徐世昌親自請袁出山,袁才不急不緩地開出了六項條件:明年即開國會;組織責任內閣;須委袁世凱以指揮水陸各軍關於軍隊編制的全權……絕望中的清廷只得“斷臂求生”,滿足袁世凱的全部條件。袁復出後,十日內便完成了對前線的一切部署。

  打仗就是拼錢。無論孫中山還是袁世凱,都懂得這個道理。但清廷國庫空虛,四國銀行的貸款又遲遲不到位。所以,袁世凱在攻下革命軍的灤州等陣地後,便偃旗息鼓了。袁世凱不願意幹賠本的買賣,所以,仗,是打不下去了。而在戰場上無法取得的利益,在談判桌上,同樣可以得到。

  袁世凱要“立憲”,革命黨人要共和,這場談判十分艱難。袁世凱一方面借革命黨的勢力挾持清廷,一方面又以清帝不願退位為由要挾革命黨。正當談判陷入僵局之時,12月29日,南方十七省代表在南京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將袁世凱逼入死衚同:君主立憲夢已碎,袁只能逼清帝退位。南方開出的條件是,袁世凱只要犧牲他的“君主立憲夢”,就能換回大總統的職權。

  南京

  下一站

  本報記者專訪中國最後一位恭親王

  今年88歲高齡的愛新覺羅毓嶦老先生——中國最後的恭親王,向記者回憶起“復辟派”的父親溥偉時,他坐在書房的沙發裏,環抱雙膝,沉思良久,緩緩吐出兩個字:“嚴厲”。在當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體系中,溥偉留給兒子毓嶦和留給歷史的,始終都是一個孤獨的背影。而談到溥儀,毓嶦則用了四個字:“難以親近”。

  “有我在,大清不會亡。”“臣可領兵往前線。”武昌兵變後,主張與革命軍一戰的溥偉剛剛在隆裕太后面前表過決心。但溥偉前腳離開,國務大臣趙秉鈞緊接著到來。趙秉鈞只説了一句話,就讓隆裕太后剛剛建立的抵抗之心動搖了。他説:“若再猶豫,到時候有沒有優待條件,可就説不準了。”

  “中華民國對皇室的優待費,為每年四百萬兩,改鑄新幣後,改為四百萬元,皇帝辭位後,暫居宮禁,日後移居頤和園,侍衛等人照常留用,宗廟陵寢,永遠奉祀,由中華民國酌設衛兵,妥慎保護……。”溥儀後來在回憶錄中説,接到袁世凱迫其退位的優待條件那天,袁世凱還哽咽著説:“請皇太后好好教皇上唸書,將來還有還政之日。”

  南通人張謇起草了2000年帝制的“終結詔”

  1912年2月12日,農曆臘月廿五,眾臣向隆裕太后和不諳世事的末代皇帝溥儀行禮,太后還禮、落座,一切井然有序。隆裕手中拿著預先寫好的詔書,“……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閒,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欽此。”

  由隆裕太后頒布的這道詔書結束了清朝入關以來267年的統治,也終結了秦始皇以來週而复始的王朝輪迴,以最小的代價,和平完成了政權的更迭,在中國歷史上這還是第一次。隆裕太后在歷史的轉折關頭,選擇以這樣體面的不流血的方式放棄江山權位。

  這一天,革命黨人馮自由記載:“清帝遜位諭旨之文辭即在趙(鳳昌)宅起草,乃出張季直(張謇)手筆”。張謇,江蘇海門人,這位中國近代著名的實業家,在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于南京成立後,北上加入了袁世凱陣營。不過,張謇自己並沒有在日記中記載(草擬退位詔書)這件事情。若干年後,張謇之孫、出任過南通市副市長和江蘇省副省長的張緒武,在翻看祖父日記時,卻發現對於當天的描述,只一句簡單的:“此一節大局定矣,來日正難。”

  是的,務實的張謇洞察力驚人,皇帝沒了,中國的未來,還有許多未知的難題待解。

  1925年,在原紫禁城的基礎上建立了故宮博物院。如今的人們,只要花上幾十元錢,就能去故宮溜達一圈,或者去天安門城樓上,體驗一下“皇帝的視角”。我們很難想象,正是辛亥年的最後一天,宮禁之地天安門對外開放了,當昔日的臣民踏上城樓的那一刻,是一種怎樣的心情。本報記者 徐媛園 北京報道

  ■歷史背後

  滿族民眾,也為辛亥革命拋頭顱灑熱血

  從史料上看,在清朝政治地位最高的滿族和蒙古族之中,有不少人投身辛亥革命之中。對於上層王公貴族來説,1900年曾支持義和團運動的滿族王公大臣,有的在北京城破後全家戰死或自盡,逃出北京城的,也大多被八國聯軍列入禍首名單,由慈禧太后下令殺害或流放、充軍。雖然這些王公貴族大多是出於排外或宮廷政治鬥爭而支持義和團,但慈禧太后照著洋人開出的名單一一懲處的做法,無疑極大損害了清朝統治的威信。個別被通緝的王公被民眾掩護隱居,參加了推翻清朝的運動。

  1911年,端王載漪躲在寧夏定遠營(今內蒙古阿拉善盟境內),準備聯合哥老會攻城。經歷庚子國變之後的滿族上層王公貴族,真正忠於清朝的人已經很少。對於普通滿族民眾來説,滿族聚居的東北和北京,在短短10年內遭受了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沙俄侵佔東北全境和日俄戰爭的四次浩劫,前三次清政府都以混亂的組織抵抗開始,以屈膝投降告終,甚至懲辦參加抗擊侵略的滿族官兵,最後一次連抵抗的姿態也不去做了,這讓滿族民眾思考,一個完全不能保護家鄉的政權,還有沒有存在的價值。

  清朝的滅亡,對滿族中下層民眾來説,從政治地位和經濟利益上看,並沒有什麼可失去的。在政治和法律上,清末新政已經廢除了旗人的特權。經濟上,一般旗人拿的是固定的錢糧,在發達的商品經濟社會中,生活日益窘迫。辛亥革命時東北三省的起義,儘管遠離南方革命軍事勢力的地區,但在同盟會影響下,滿漢人民也自主進行參與了反清的行動。清帝退位當天,民國政府公佈了《關於滿蒙回藏各族待遇條件》,明確了民族平等的原則。    徐媛園

責任編輯:劉禛

熱詞:

  • 袁世凱
  • 張謇
  • 清帝退位
  • 退位詔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