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中央將對文化領域發展和改革作出綱領性部署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02日 13: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瞭望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央從戰略高度深刻認識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將對文化領域的發展和改革作出綱領性部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局面正在逐步形成

  9月2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將在10月15日至18日在京舉行。此次會議將討論審議有關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文件。

  中央政治局已經聽取了《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稿在黨內外一定範圍徵求意見的情況報告,決定根據這次會議討論的意見進行修改後將文件稿提請十七屆六中全會審議。

  中央黨校教授葉篤初接受《瞭望》新聞週刊採訪時説,9月26日政治局會議的決定,再次説明了中央對文化建設的高度重視和關注,這也意味著,高層在文化理論創新與實踐方面,正逐漸走向成熟,相關的能力建設正在穩步提升。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認為,在吸收各方意見之後,十七屆六中全會的《決定》將會成為新形勢下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的指導性文件。“隨著中央出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文件,文化領域的改革有望進一步加快,文化産業有望獲得更多的發展空間。”

  文化理論不斷創新

  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為切入點,實現進一步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這是黨的十七大所鄭重提出的政治任務。

  葉篤初分析,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整體佈局來看,其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乃至生態建設等多個層面,而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正是直關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徐清泉梳理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央對文化的發展和領導的脈絡。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多次在不同場合強調“兩手都要硬”和“兩個文明一起抓”的重要性,從十二大到十四大的歷次黨代會召開的十五年間,中央反復重申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和重要內容,將文化建設視作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來抓。十四屆六中全會提出,要積極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積極培育和完善文化市場,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增強文化事業的活力。在這一時期,文化發展建設逐步回歸到順應自身規律的主體本位。

  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文化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其主要內容來説,同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一貫倡導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一致的。在這一時期,中央已對文化與綜合國力的關係、文化與政治、經濟的相對獨立關係,有了較為清醒的認識。正因如此,第三代領導集體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十五”計劃中又首次提出了“文化産業”,要求“完善文化産業政策,加強文化市場建設和管理,推動有關文化産業發展”。

  黨的十六大確立了小康社會的文化發展目標。十六大報告闡明了“文化建設和文化體制改革”的具體任務,強調必須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理念和原則正式確定。

  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中央從戰略高度深刻認識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黨的十七大、“十二五”規劃中都以專門章節對文化領域的發展和改革作出重大決策和全面部署,不斷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促進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産業快速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局面正在逐步形成。

  文化部有關領導認為,十六大以來文化領域創新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理論創新是認識到了文化的雙重屬性,即文化既有精神屬性也有商品屬性,從而將文化區分為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並提出了兩者統籌發展、協調發展的思路,這從根本上促進了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局面。

  汪玉凱分析,已歷8年的文化體制改革雖然已取得顯著成效,文化發展建設開創了新局面,但是,由於文化體制改革的特殊性和複雜性,尚有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待解,這一場影響整個文化領域的改革已經到了關鍵階段。以文化發展為主題召開中央全會將為下一步的改革進一步明確和清晰目標,指明方向。

  文化發展已到窗口期

  徐清泉認為,近10年間,國與國之間的不同文化競爭和綜合國力競爭已日趨白熱化。當今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

  綜合多位受訪專家的分析,當前我國的文化發展已到重要關口。其一,由於我國人均GDP已逾4000美元,生産力的發展、綜合國力的提升,客觀上對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既提出了要求,也創造了條件,奠定了更為紮實的社會基礎。當前正處於文化體制改革的窗口期,應進一步深化改革,激活文化創新,為文化發展注入活力。這也是對人民群眾期待的最好回應。

  其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這條道路的選擇,要求我們在推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時,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形成一整套相互銜接、相互聯絡的制度體系。改革開放30年儘管文化發展成效顯著,但是文化發展與政治、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不協調、不匹配,文化在區域之間、城鄉之間顯現出的發展不均衡、不協調仍然存在,文化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有機聯絡尚待加強,而文化領域的改革也必然將與其他領域的改革同步推進,這對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出了要求。

  其三,隨著物質文明的提升和發展,對國人的精神文明、精神家園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促動文化與經濟的整合互動、和諧發展,如何高度重視和發揮精神文化的能動作用,都已成為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此外,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和知識經濟的來臨,文化産業在一國經濟與社會發展中日趨重要。當前,世界諸多國家都把文化産業的發展放在提高國家競爭力的戰略高度,努力提高本國文化産業的國際競爭力,在一些發達國家,文化産業已經成為其國民經濟的支柱産業,如何在以發達國家為主導的全球性規則面前,堅守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以豐厚的歷史感和鮮明的文化底蘊展示中國無可替代的文化魅力,努力爭取文化交流的話語權,用我們自己的文化産品贏得世界的尊重和認可,已成為了我國面臨的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的組成部分之一。

  正因如此,此次政治局會議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新目標。在多位受訪專家看來,“文化強國”不單指文化産業,還包括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核心價值體系、全民族的文化文明素質、文化軟實力等,是一個綜合的文化建設體系。

  孕育文化強國

  縱觀改革開放30多年來,特別是近年來,我國文化生産力得到空前解放,文化建設取得顯著成就,文化産品出現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在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中,增強了全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提高了中華文化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

  採訪中,多位文藝工作者、文化領域專家以及行業主管部門負責人,高度評價我國文化産品發展現狀,認為我國文藝創作出現繁榮發展態勢,産品極大豐富,品質得到提升,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徵,滿足了人民群眾多樣性文化需求,並且在國際傳播交流中,擴大了中華文化影響力。

  在文學作品方面,僅從長篇小説來看,已從過去的一年幾百倍增加到現在的約2000部。在影視劇方面,電影票房增速連續6年保持30%以上,2000年以來,電視劇以每年1000集的速度遞增,動漫作品7年增長上百倍。2010年生産電影作品500多部,電視劇1.4萬集,動漫作品22萬分鐘。清華大學影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鴻認為,在電影方面,我國已是世界第三大電影生産國,正在向第二大國邁進,電視劇和動漫年産量已是世界第一。

  在舞臺藝術方面,每年新創作並首演的劇目達上千種。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曲潤海認為,從産量上説,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其中戲劇現代劇創作是改革開放以來成就最大的時期。

  在評價當前我國文藝創作、文化生活的繁榮景況時,著名作家王蒙、馮驥才、陳忠實等認為,無論從文藝作品的數量、門類、規模,還是群眾文化生活的參與程度上,以往歷史時期都難以與之相比。

  文化産品的極大繁榮也提升和擴大了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據文化部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已同世界上160多個國家和地區保持著良好文化交流關係,與145個國家簽訂政府間文化合作協定和年度文化交流執行計劃。一批具有民族特色、自主知識産權的知名文化品牌引起世界關注,一批有實力的文化企業走向世界,開拓國際市場,在弘揚中華文化的同時,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受訪文藝工作者、文化領域專家認為,當前文藝大發展、大繁榮,精品力作不斷,得益於黨的文藝方針的正確引導、文化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各級政府對文藝發展的持續重視和不斷投入,這些都為我國文藝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保障。

  一方面,在黨的文藝“雙百”方針和“二為”方向指引下,我國文化生産力得到空前解放,文藝創作環境更加寬鬆和自由,不同的問題可以充分討論,不同的觀點可以相互並存,不同的風格和流派可以自由發展。有文藝評論家認為,小説《廢都》在消失十多年後又重新出版,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允許有爭議的作品繼續出版,表明了主管部門越來越按照文藝規律辦事。

  另一方面,文化體制改革為文藝創作注入了活力和動力。目前,全國有584家國有文藝院團已經完成或正在轉企改制,一批民營院團在改革過程中獲得了較快發展。尹鴻認為,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深入,國有文化院團的體制機制更加靈活,在開放的行業準入政策環境下,大量社會資本和人力資源涌入文化産業領域,一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産業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在電影生産領域,改革帶來的活力就非常明顯。國家廣電總局電視劇管理司司長李京盛介紹,目前我國電視劇制播分離已經徹底完成,每年拍攝的上萬集電視劇中,90%的投入是社會資金。

  同時,各級黨和政府對文藝創作的持續重視和不斷投入,提供了政策和資金保證,有力促進了文藝精品創作。

  汪玉凱認為,近年來文化領域的改革力度很大。下一步,將繼續加快文化産業的改革力度,並需在根本上提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資源配置均等化水平,完善公共文化體系建設。

  葉篤初分析,要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既要激活文化的創造力,不斷豐富社會文化生活,更需充分保障文化權益。

  徐清泉建議,要對文化理論創新實踐建立必要的試錯糾錯機制,允許和鼓勵改革先行試點示範地區開展積極主動的大膽創新嘗試,在政策、資金、人才、資源等多方面給予配套支持,使其真正走出一條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道路。

  “中央強調文化發展的三個面向,即‘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強調‘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這就要求文化領域的發展要堅定精神旗幟和方向,既要防盲目,又要防悲觀。”葉篤初最後説。(文/《瞭望》新聞週刊記者袁元)

責任編輯:郭思宇

熱詞:

  • 文化産業
  • 文化體制改革
  • 文化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