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毓秀翠亨 偉人足跡(紀念辛亥革命100週年尋訪)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02日 02: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京珠高速南行,嶺南山水向著大海舒展開來,中山市南朗鎮翠亨村,靠山面海,靜謐安詳。

  1866年,翠亨村一戶佃農家中,孫中山出生了。這位推動中國前進的偉大人物,在這裡留下了成長的足跡。

  嶺南村中,理想萌芽

  翠亨之於孫中山,是根源。生長于這片鄉土,萌生革命理想;結盟于志同道合,掀起革命浪潮。從這裡出發,孫中山和他的戰友們,為實現民主共和的理想,掀起了一浪接一浪的革命風暴,最終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

  很多年後,有人問孫中山的革命思想源於何處,他回答説:“我革命思想之成為體系乃是以後的事,不過給我這種念頭的,卻是幼時鄉間宿老的談話。”

  村裏老人説,故居門前的一棵大榕樹,是“孫中山聽故事舊址”。1960年,大榕樹被颱風刮倒,為紀念此地,故居紀念館在大榕樹原址種植了一棵榕樹。後來又豎起一組銅像,取名為《根》,展現孫中山和其他小夥伴圍在馮觀爽老人身邊聽故事的情景。

  孫中山的二叔母程氏,愛把洋人姦淫擄掠和清朝官兵見危不救的故事講給他聽。孫中山心情久久不能平靜,追問:“為什麼老番(洋人)如此欺負我們?為什麼這些官員不對付他們呢?”

  變革社會的願望,如一粒朦朧的種子,在少年孫中山心中生長。

  中華大地,民主革命

  迎著“天下為公”的遒勁大字,順著綠意葳蕤的小徑,赭紅的老墻,回廊環繞的一棟中西合璧的小樓,就是孫中山先生故居。

  12歲赴檀香山,17歲歸鄉,在檀香山求學接觸了西方現代文明的孫中山 “改良中國”的願望越來越強烈。針對當時翠亨村的舊習,他提出並推動了系列改革。如今在翠亨村中依然可以看到,當年的更樓高聳于眾多民居之上,保留的一盞百年街燈依舊點亮黑夜。當時孫中山一回國就建議村裏倣照西方在街上設置街燈和更樓,設立壯丁夜警團、修改村道、清潔街道,防火防盜保潔。

  回鄉以後,抱著“以醫亦救人之術也”,孫中山開始學醫。先後在澳門、廣州、石岐行醫,廣交朋友,探索救國之路。他在思考:“人病了可以醫治,但國家病了應該怎麼醫治呢?”

  這期間,他不時回到故居小住。如今故居二樓南邊的書房,擺放著孫中山使用過的書桌、臺椅、鐵床,墻上是孫中山17歲時的照片。在翠亨居住的時間,孫中山在此研讀古今典籍,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

  也是在這間書房,孫中山挑燈伏案十幾天,完成了他早期改良主義色彩的代表作《上李鴻章書》。

  1893年的冬天,年輕火熱的心在激蕩,他提出“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的社會改良主張。

  然則當時內憂外患,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對一個普通醫者的上書根本無暇顧及。之後孫中山又被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重創心靈。他完全丟棄了改良主義的溫情幻想,決然開拓民主革命道路,用革命手段來推翻清廷的腐敗統治。

  由此,開啟了孫中山一系列的革命行動。這棟中山先生親自建造的故居,他居住的時間加起來不過3年多,但此段時期是他從“醫人”到“醫國”心路轉變的重要階段,這裡的每一物,都記載了孫中山當年的生活細節,還原出一個真實飽滿的偉人形象。

  1948年,宋慶齡經澳門返翠亨終於回到中山先生的故居,感慨萬千,説“今日終於了卻我的心願了”。

  環視故居,歷史的光影交錯於此,偉人氣息猶存。

責任編輯:劉禛

熱詞:

  • 孫中山
  • 偉人形象
  • 故居
  • 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