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蒙古族牧民為建中國航天基地數度搬遷家園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30日 11:0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在“天宮一號”進入太空的這個秋天,78歲的蒙古族婦女查幹仍然常常夢見發射基地那片土地曾經是自己綠草茵茵的兒時家園。

  “半個多世紀前,我們拆開蒙古包,收拾細軟,抱起孩子,趕上牛羊,離開了自己的故鄉。”查幹奶奶用蒙古語説道。

  1958年,中國政府為衛星發射基地選址內蒙古西部阿拉善盟額濟納旗的巴彥寶格德山一帶,300多戶1400多名牧民為“支援國家建設”而搬遷,開始了長達八年、三易其居的生活。

  後來建成的這個基地,就是著名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也叫東風航天城。這裡書寫了中國的多個“第一”:第一枚地地導彈,第一次導彈核武器試驗,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第一枚遠程運載火箭,第一艘載人飛船……

  搬遷

  查幹説,那時她住的寶日烏拉附近,就有200多戶人家,7萬多只羊,4萬平方公里牧場,“那條離鄉之路因為人們相繼撤離,而變得很長很長。”

  “基地建設人員派汽車為我們拉走了行李、體弱的老人和孩子,剩下的人就趕著羊群和駱駝上路。”那時查幹只有25歲。她還記得一路上戈壁漫漫,水源稀少。

  “我的家鄉,原本是沙漠深處水草最豐美的地方。”69歲的南斯勒瑪説,她16歲那年離開時,用泥土做了好幾隻牛羊和駱駝,放在紅柳林裏。

  “它們代替我留在了家鄉。”南斯勒瑪説。次年她回去,看到泥塑的牛羊駱駝還在那裏,她用泥土為它們補上破損的腿和角。“十幾年後再去,紅柳林沒了,泥塑的牛羊駱駝也沒了……”她説。

  這些搬遷的居民大都是土爾扈特蒙古族人。他們是在兩百多年前,從伏爾加河流域,長途跋涉東歸回到祖國的。

  “搬遷時,老人們拿出最乾淨的毛氈,跪在地上,向著巴彥寶格德山方向叩拜。那是我們家鄉的方向。”南斯勒瑪説。巴彥寶格德在蒙古語裏意為幸福神聖。蒙古族英雄成吉思汗西征時曾四次在這裡祭拜。

  “大家跪在地上,口中唸唸有詞,久久不起來……可是,我們離家鄉越來越遠了。”她説。

  連同人和牲畜一起搬遷的,還有蒙古族信仰的藏傳佛教。

  當地最大的寺廟江其布那木德令寺也劃在航天城建設區域內,當年22歲的喇嘛貢嘎還記得搬遷的情景。

  “寺廟裏的物品,有能坐100多人唸經的毯子,能容納100多人的蒙古包,比人還高的銅佛像,長號、海螺……”他説,基地建設人員用卡車幫助喇嘛把這些物品搬到百公里外的另一座寺廟。一些喇嘛繼續佛事活動,直到1966年。

  喇嘛們隨後也回到各自家裏幫助搬遷。憶起那段艱苦的搬遷之路,貢嘎卻記得有一家人在路上生下三胞胎。“兩男一女,他們現在都生活得很好。”

  到了140公里外的新居住地古日乃,牧民們用沙漠植物紅柳搭羊圈,挖地坑躲避沙塵和寒冷。

  “那年冬天很冷,很多羊凍死了。”查幹説,“那個地方不適合放牧。”

  “不僅僅是羊,一些人也死了。”南斯勒瑪説。

  採訪中,老人的目光時時越過記者,透過窗戶,望向遠方。她説,牧民無法適應新家園的生活,牲畜膘情不好,許多人生病。四年後,大家不得不再次出發,尋找適合的家園,向五六百公里外的馬鬃山出發。

  這條搬遷之路,被諾木汗走了好幾遍。他那時是公社幹部,為了探路,他帶上幾人先行進入荒漠,又來來回回護送上路的牧民。

  “兩三人組成一個群,最多趕三百多只羊,也有一二百隻的,還有駱駝和毛驢。幾個群互相照應,不離太遠,輪流往前走。”他説。

  憶起遷徙之旅,諾木汗説,“簡直不敢想象”。“大的牲畜還好些,羊就不行,羊蹄在戈壁上磨得不行。遇到有水草的地方,就趕緊停下休整。”

  “在馬鬃山,天太冷,一部分馬和駱駝被凍死了。有的被狼咬死了,駱駝、羊、馬,狼都吃,我們拿著手電筒在後面追,狼在前面跑,一不小心,羊就被狼叼跑了。”諾木汗説。

  又是四年過去,1966年,牧民們再度搬到賽漢陶來。

  八年的搬遷中,有117人離開人世。有的是在路上病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