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天宮一號今晚奔太空 將與神八進行交會對接(圖)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29日 03: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晨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指揮控制站技術人員正在維護光測設備。 新華社發

  晨報訊(記者 韓娜)今天21 時16分至21 時31分,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將擇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開啟我國空間實驗室的“處女航”。中國人朝實現全面載人航天飛行能力邁出意義非凡的一步。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的設計在軌壽命是2年,在分別與神舟八號、神舟九號和神舟十號飛船進行交會對接後,最終將主動離軌,隕落南太平洋。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武平在昨天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首次空間交會對接將在神舟八號飛船發射入軌後2天內進行。發射天宮一號的長征二號F T1火箭已于昨天下午開始注入推進劑。目前,執行天宮一號飛行任務的航天員系統、空間應用系統、運載火箭系統、發射場系統、測控通信系統和空間實驗室系統已完成綜合演練。發射前的各項準備已基本就緒。

  此次任務目標有三個,一是研製發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與神舟飛船共同完成航天器空間交會對接飛行試驗。二是運行短期有人照料的載人空間試驗平臺,進行航天員空間駐留試驗,以及載人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三是進行對地遙感、空間環境和空間物理探測、空間科學實驗、航天醫學實驗及空間技術試驗。根據規劃,2012年將分別發射神舟九號和神舟十號飛船,進行無人或載人交會對接試驗。

  根據方案,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發射後,經兩次變軌,然後進入高度約350公里的近圓軌道,並完成飛行器平臺在軌測試。在神舟八號飛船發射前,目標飛行器開始降軌調相,進入高度約343公里的對接軌道,等待與飛船交會對接。

  天宮一號在軌飛行期間,將分別與神舟八號、神舟九號和神舟十號飛船進行交會對接,形成剛性連接的組合體。組合體飛行任務結束後,天宮一號與飛船分離。待飛船返回後,天宮一號升軌到高度約370公里的近圓軌道,轉入長期在軌運行管理模式,開展空間科學與技術實驗,並等待下次交會對接。

  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壽命末期將主動離軌,隕落南太平洋。

  發射看點

  此次任務面臨四大難點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武平表示,與載人航天工程前期任務相比,首次交會對接任務有四個難點:

  ●技術要求高

  ●新技術採用多

  ●驗證難度大

  ●組織實施更為複雜

  “儘管我們做了大量地面倣真和驗證試驗,但由於受地面環境和試驗條件限制,部分新研發的設備在空間環境下的功能、性能指標無法得到全面真實的驗證,尚需通過飛行試驗考核”。

  武平介紹説,航天發射是一項高風險科技活動。據統計,1990年以來,世界航天發射1600多次的成功率約為93.7%,其中,中國航天近130次發射成功率約為94.4%。近期,國際上的航天發射活動相繼出現了一些挫折。

  她説,空間飛行器交會對接是航天領域公認的技術難關,在已經進行的交會對接任務中,包括近期國際空間站的一些對接任務,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我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試驗同樣面臨著高風險的挑戰。為此,針對天宮一號和神舟八號分別制訂了200多種故障預案,並加強了故障處置演練。

  特別是實踐十一號04星發射失利後,由於發射天宮一號的長征二號F火箭與發射失利的長征二號丙火箭為同一系列,出於安全考慮,對天宮一號的發射計劃進行了調整,針對失利火箭的故障原因對長征二號F火箭進行了改進,並在工程全系統開展了全面的質量復查。

  天宮一號能否順利升空,讓我們今天21時16分坐在電視機前一起見證歷史時刻。

  資料

  天宮一號

  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為全新研製,採用實驗艙和資源艙兩艙構型,全長10.4米,艙體最大直徑3.35米,起飛質量8506千克,設計在軌壽命2年。實驗艙由密封艙和非密封後錐段組成,密封艙有效活動空間約15立方米,可滿足3名航天員在艙內工作和生活需要;非密封後錐段安裝遙感試驗設備。實驗艙前端安裝被動對接機構及交會對接測量合作目標,與飛船對接後,可形成直徑0.8米的轉移通道。資源艙為柱狀非密封艙,配置推進系統、太陽電池翼等,為空間飛行提供動力和能源。

  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由改進型長征二號FT1火箭發射。該型號火箭在原長征二號F火箭的基礎上,研製了新型整流罩,並對助推器、控制系統和故障檢測系統等進行了改進,提高了運載能力和入軌精度。火箭全長52米,起飛質量493000千克,運載能力8600千克。

  測控通信系統由兩顆天鏈一號中繼衛星、16個國內外陸基測控站、3艘測量船,以及北京飛控中心和西安測控中心組成。

  晨報記者 韓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