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山西一個貧困村現狀調查:純種地人只佔總數15%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28日 05:5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山西晉城市陵川縣西河底鎮偏橋底村距晉城市區約40分鐘車程,在全縣屬中等貧困村。全村215戶,775口人,耕地1606畝,2010年人均純收入3200元。兩天半時間,我調查了8個家庭,向幹部群眾了解了村裏的基本情況,一起商量如何發展生産、增收致富,更加深了我對“三農”問題的思考和認識。

  純種地的人只佔15%

  我讓村會計劉明亮查了偏橋底村的戶籍人口:1980年755人,2010年775人,30年只增長2.65%。比照全國30年凈增人口數和增長率,偏橋底村現在的戶籍人口至少應該在1024人以上。説明這30年,村裏至少有二三百人轉移出去了。據統計,村裏常年在外打工的還有116戶,真正純種地的只有33戶,佔15%。

  隨著勞動力轉移和人口外遷,農戶之間開始土地流轉,留在村裏的戶均能有10畝左右的地,同時機械化水平提高。

  從我了解的情況看,要提高勞動生産率、提高單純種地的人的收入,一戶種到30畝—40畝地是一個適當的水平,這意味著還需要有大量的勞動力轉移出去。

  純種地戶增收難

  偏橋底村農民收入大體有這樣三種情況:

  純種地的33戶,其中7戶為單身漢,18戶為與子女分開過的老兩口。這些家庭的年收入一般都在1萬元左右,是村裏的貧困群體。

  種地加打工的有170戶,佔了大多數。偏橋底村外出打工的分三部分:一部分在煤礦上班,有62人,一般月工資在4000元左右。一部分在其他企業上班,有69人,月工資在1500至2500元之間。還有一部分為季節性打工,計有48人,工資一般以天計算,大工130元,小工70元,一年打臨工的時間5到7個月。

  搞規模養殖的12戶,也屬於少數。這幾年農産品價格好,養豬、養羊、養雞效益都不錯。村民常愛民的養豬場,今年至少可出欄100頭,他説只要後半年的價格不大跌,純收入至少10萬元。

  村支書兼主任常永忠説,現在一戶人家即使有房了,也還要供孩子上學、娶媳婦、置辦傢具,一戶的年收入只有到3萬元以上,人均1萬元,才會感到真正的寬裕。

  我想這個目標對這樣的貧困村來説並不是不可企及。215戶農民,需要大力幫扶純種地的農戶和季節性出去打臨工的農戶,加起來不到80戶,這是偏橋底村實現“農民收入翻番目標”的難點,也是工作的重點。

  最盼三件事

  我原來一直以為煤炭價格高了以後,農民用不起煤,是不是要拿起斧頭上山砍柴?到偏橋底村看了後,情況還不是這樣。

  偏橋底村民做飯現在主要以用電磁爐為主,費用比用煤球還要省。我住的房東常雪榮家平時就他和老伴兩口人,電視、照明、電磁爐,一個月的電費60元。問題大的是,冬季取暖還沒有找到一個好辦法。常雪榮説,現在冬季取暖必須得用煤球,每天省一點也得六七塊錢。陵川海拔高、氣候冷,煤球爐子得用4個月,費用需五六百元。我的房東家裏還裝有太陽能熱水器,那天晚上我用了一下,水很燙。由此我想到一個問題,能不能造一种太陽能散熱器,來解決農村的冬季取暖?

  下水道是農村改廁的基本條件。這幾年農村開始發展“農家樂”,一定得有個沖水式廁所,這也是農村生活現代化的標誌之一。

  垃圾圍村的現象也很嚴重。常永忠説,村裏建了三個垃圾池,一個月清一次,是往村外的一條溝裏倒的。從村裏的主要街道看,還算乾淨。但我到郭國富的養羊場時,路過一個池塘,周圍全是垃圾袋,也有煤球垃圾,垃圾問題應該提上議事日程了。

  讓農民更有保障

  至去年底,偏橋底村新農合參合率達到87.5%。據鎮合作醫療中心統計,去年全村有26人住醫院,報銷醫藥費42584元。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對農村慢性重症病人如何建立一套基本醫療保障制度。

  偏橋底村共有3戶慢性重症病人家庭,兩戶有尿毒症病人,一戶有再生障礙性貧血病人。

  村民張地發,55歲,家裏三口人,屬典型的因病返貧。兒子現年31歲,23歲時發現腎功能衰竭,24歲開始血液透析,每月透析費4000多元。2010年治病花了5萬多元,新農合再加上低保共報銷2.23萬元,個人支付27700多元。現在家裏還欠親戚朋友6萬元,今年最少還得花6萬多元。

  另一戶叫常三昌,他的兒子今年春節後被診斷為再生障礙性貧血,半年時間已花了25萬元,剛從太原住院回來,目前病情還不穩定。據老常講,一年藥費至少要15萬元,而且用的藥大多不在報銷範圍。

  看了這兩戶家庭,我有個感覺,一個農村家庭最難以承受的是像這樣的重症慢性疾病。如何建立完善一個保障制度,是迫在眉睫的事。

  按照省裏新的“五個全覆蓋”的要求,偏橋底村已開始實行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全村參加養老保險的共201人,但有500多人沒交養老保險。

  我了解後發現,之所以有這麼多人沒交養老保險,一方面是這項政策剛實行,一些人在觀望,另一方面也與政策在設計有關,比如現在沒參加養老保險的村民,到60歲時可補交,一些人現在不急於參加。

  這次住村調查,感到問題最嚴重的是農民的基礎教育水平低,農村孩子唸書的時間短。更為嚴重的是,現在多數的孩子初中畢業就不再唸書了,這是最讓人憂慮的一件事。

  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於堅持不懈地、大規模地搞農民就業培訓,提高農民的就業能力。同時要有更多的財政投入,保障農村學齡青年受到良好的基礎教育。

  貧困村的集體支出和債務

  這麼多年來,國家、各級各部門為農村辦了許多實事好事,隨著經濟發展、國家財力增長,還應特別關注一下貧困村的集體支出和債務。

  偏橋底村集體27畝機動地,每年收租賃費2700元外,再沒有其他收入。

  集體沒收入,這麼多年村裏實際上做了不少事情。從2004年起,修油路、通自來水、修學校、浦南河橋等共花費104.28萬元,主要靠上級支持。但村集體因修路所欠債務18萬元,如何消化,應該考慮解決辦法。類似偏橋底村這樣的資源貧乏、家底薄的村,可通過逐步增加財政轉移支付來解決發展問題。

  偏橋底村荒山只有86畝,人均耕地2畝。要增收,除了繼續鼓勵村民外出打工經商外,我們研究了一個思路:長抓林(地梗核桃林)、短抓菜(大棚菜、大田菜),不遠不近抓畜牧。現在鎮裏的幹部與村幹部一起調查摸底,做發展規劃,重點扶持80戶收入較低家庭發展地梗核桃林、大棚蔬菜和大田菜,規模養殖,經過幾年發展,全村人均收入達到1萬元大有希望。這是偏橋底村幹部的想法,也是村民們的期盼。

  (作者為山西省晉城市委副書記)

責任編輯:邢斯馨

熱詞:

  • 地戶
  • 純種
  • 橋底村
  • 貧困村
  • 19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