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訪南沙鎮檳榔園村:傳統民族文化與現代化的融合

——CNTV記者民族人家行走進雲南紅河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27日 11:3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雲南河口檳榔園村

    中國網絡電視臺消息(記者陳柏屹):9月23日,記者驅車來到在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陽縣的新縣城--南沙,在這裡本是哈尼族文化發源和興盛之地,想不到卻有一處傣族村寨,這是一個被遺落在紅河哈尼文化下的傣族村落,這裡的生活受到了現代文明的衝擊,但又與現代化融合。

  在南沙鎮的主幹道上斜立著一個不起眼的牌子,上面寫著“檳榔園”三個字。這就是介紹人口中所説的傣族村落麼?從村寨的外面看,只有幾棟水泥樓房和矮的平房,完全沒有想象中的傣族村落樣貌。順著一條小巷往裏走,走過兩棟在中國小城鎮隨處可見的水泥澆灌房,記者看到一家傣式風格的土基房。此時正是午飯時間,有一位身穿便服的中年婦女正在門前洗菜。記者上前詢問,這位婦女正是這土基房的女主人,叫羅麗。她正準備在土基房裏生火做飯等丈夫回來。她丈夫叫陶福成,在縣城裏打工,兩人皆是當地傣族。夫妻倆育有一兒一女,女兒陶婷正在元陽高級中學念初二,成績頗好,夫妻倆準備一直供她念完大學。而哥哥陶星卻在初中畢業後跟隨嫁在山東的姨媽打工去了。公公婆婆已不在人世。舉目四望這個村落,記者發現像羅麗家這樣保存完好的傳統土基房已寥寥無幾,取而代之的都是現代水泥澆灌房。

  羅麗向記者介紹,傳統的傣式土基房是土木結構,屋頂只是由粘性較強的黃土和松枝或者米糠和在一起而成,所以防水性差。每到陰雨天,總能見到很多人家用臉盆接住房頂的漏水,有時候碰巧有老鼠在屋頂的土木結構上打洞安家,那麼雨水便順著洞口傾盆而下,猶如住在樹下一樣。所以當南沙撤鄉改鎮,成為元陽縣新縣城而興建新區的時候,得到政府徵地補償的傣族村民們首先就用徵地補償款蓋了新的水泥澆灌房。羅麗手指向對面的一棟新樓,説那就是她家的新房。在新房內,記者看到各種現代家電傢具一應俱全,她們也在使用太陽能取暖供水。“雖然新房很好,但傳統的傣族土基房冬暖夏涼,能耗小,而且它對於我有一種不能割捨的情節。”羅麗説到。正是因為這樣,羅麗不像村裏的很多人一樣用新房便遺棄了舊房,而是舊房用作生火做飯兼倉庫,而新房則作會客,休閒和休息用。

  當記者詢問為什麼平常不穿戴傣族服裝時,羅麗解釋説:“傳統的傣族服飾比較沉重,而且穿戴程序麻煩,這裡的天氣又常年悶熱,所以村裏除了老年人以外,年輕人基本上都改穿更休閒實用的便服了。但是每家每戶都還保留一兩套傳統的傣族服飾。尤其是傣族女子的服飾,比男子服飾要精美得多,保留得也較多。”沒過多久,羅麗的丈夫陶福成回來了。夫妻倆開始説起了傣族語。羅麗也拿出了她的傣族服裝向我們展示。原來她們全家都有自己的衣服,而且她還留有兩套。一套是比較生活化的,還有一套是更精美的,留作節日盛裝用。

  平時他們的生活已經趨向現代化,但是每逢節日慶典,他們還是會回歸傳統。除了傣族傳統的潑水節以外,在政府的鼓勵和資金支持下,三八婦女節和五四青年節都已經成為他們非常期待的節日,因為屆時他們全村老小不僅要載歌載舞,而且文化宣傳部的工作人員會來給他們錄像,製成影碟,一般還要分名次給予不同的獎勵。比起以前的“自然無意識傳承”,羅麗説他們村現在對於自己的民族文化保護意識更強烈,他們村每個男子都會來幾首傣族傳統的祝酒歌,村裏能歌善舞的傣族姑娘也很多。

  通過走訪了解,除了大面積聚居的少數民族區域以外,散落的大部分民族村落都已經走向了羅麗家庭這樣的“漸現代化”。在當下,現代文明對傳統文化的衝擊已經是不言而喻的事實。記者在一路的採訪中拍攝中發現,真正能夠保持傳統居住、服飾、語言習慣的地方已經不多了,很多地方都是像檳榔園村這樣,既保留傳統文化的部分,也開始融入現代化的生活。“衝擊”過後的關鍵是如何更好地融合傳統文化和現代化,做到人們既能享受現代生活,又能保證民族文化的傳承。很多少數民族的年輕人已經有保護傳統文化的意識,但很多時候僅僅停留在意識上,並不知道如何去做。如何做可以更好的保護傳統民族文化,這還需要我們當地政府合理的引導和大力的支持。

責任編輯:黃田園

熱詞:

  • CNTV
  • 民族人家行
  • 雲南
  • 紅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