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天宮一號將與神八神九和神十對接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27日 09:0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9月20日,甘肅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執行任務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和“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組合體整裝待發,準備轉運出垂直總裝測試廠房。

  9月,“天宮一號”發射在即,如一切順利,中國載人航天事業將出現又一座里程碑。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天宮”承載著中國人長久以來對太空的遐想。“天宮一號”究竟是什麼?它與“神八”、“神九”、“神十”什麼關係?

  “天宮一號”是一個小型的空間實驗室,其最重要的功能是完成與“神八”、“神九”、“神十”飛船進行交會對接的試驗,如果試驗成功,中國人將掌握載人航天空間站的基本技術。

  “天宮一號”模型在2009年央視春晚第一次公開亮相後,曾多次在大型科技展覽上與公眾見面,其外形類似短粗的圓柱體,直徑比神舟飛船更大,前後各有一個對接口,就像一扇圓形的門。屆時,航天員將通過這扇門從飛船進入“天宮一號”。

  “天宮一號”與真正的空間站還有一定距離,可以説是一個雛形。可以把“天宮一號”比作一個小房子,長約9米,最大直徑3.35米,重量約8.5噸。有“兩室”或者叫“一室一廳”,學名為“實驗艙”和“資源艙”。

  實驗艙本體分為三段,分別為前錐段、圓柱段和後錐段。前面兩段可以容納3名航天員生活,最後的後錐段則安裝著一些設備。資源艙則包括發動機和電源裝置等。

  在新能源的使用上,“天宮一號”也很時尚,它安裝了5片機翼,即5片太陽能電池板。這號稱是中國中低軌道航天器最複雜的太陽翼設計。

  9月底“天宮一號”發射後,預計要等兩個月,“神八”才會升空與其對接。有知情人士透露,“天宮一號”將與“神八”、“神九”、“神十”對接。而“天宮一號”壽命只有兩年,那麼,“神十”是否會在2013年前發射升空?另外,有消息透露,2015年前,我國將再陸續發射“天宮二號”、“天宮三號”兩個空間實驗室。屆時,這兩個“天宮”將共同組成中國的空間站嗎?

  這些答案都有待揭曉。

  火箭,火箭

  “天宮一號”原定8月30日的發射再次推遲。

  8月18日“實踐十一號04星”(下稱“04星”)發射失利。因為“長征二號丙火箭”出了故障,這是長征系列火箭31年來首次失利。而運送“天宮一號”的火箭屬於同一系列,為“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

  新中國的航天史其實始於火箭研製。在接受《中國經濟週刊》獨家專訪時,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元勳、200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孫家棟院士回憶了這樣一段往事。

  1957年10月,蘇聯發射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1958年,中科院提出要放重型衛星,向國慶10週年獻禮。但1959年1月,因國家經濟困難,衛星研製工作暫停,集中力量先研製探空火箭,由錢學森負責。“當時,我們對此還不是很理解,但今天看來,就覺得這個決策無比英明。因為火箭是衛星的基礎,火箭技術不過關,導彈、衛星根本就無法上天。”1964年6月,中國自行設計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發射成功。

  1970年4月20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升空。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重量83.6公斤;美國衛星重8.2公斤;法國衛星重42公斤;日本衛星重11公斤。而“東方紅一號”重達173公斤,超過前四顆衛星重量之和。“中國衛星的重量讓國外震驚,因為這恰恰説明我們的火箭威力大,能把那麼重的大傢伙送上太空。”孫家棟告訴《中國經濟週刊》。

  火箭技術是基礎。曾經擔任過“長征三號”、“長征二號丙”火箭的總指揮,也是從“神舟一號”至“神舟五號”發射的火箭總指揮的黃春平向媒體透露,“中國航天和世界先進國家航天的差距,就是火箭發動機的推力不夠。國際上的先進水平,可以把25噸至50噸的重量送入太空,而我們最多才能做到9噸。”

  據記者了解,科學家們對“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做了170多項改進,其中有5項新技術是首次使用。目前,中國正在研製用於發射空間站的新一代大型運載火箭“長征五號”,運載能力將從9噸提高到25噸,這將是技術上的一次巨大進步。

  直到“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的故障查清,“天宮一號”的發射才正式進入倒計時。

為何要建空間站?

  美國《航空週刊》官方網站2009年10月16日曾刊載題為“中國開始登月研究”的文章。文章提到,有中國航天專家在10月15日召開的國際宇航大會上表示,2020年中國將打造重達60噸的空間站,該空間站可載3名宇航員,將由3個太空艙組成。

  如果上述消息屬實,2020年將成為一個重要的太空節點,因為屆時,目前人類建造的唯一在軌空間站“國際空間站”將退役,中國的空間站將成為人類唯一的在軌空間站。

  不過,美國40多年前就實現了載人登月,中國現在僅僅實現了繞月飛行;國際空間站早在1993年就完成了設計並進入實施階段,但中國的“天宮一號”才剛要出發;國際空間站重達400多噸,而2020年的“中國站”才只有60噸。

  但無論如何,中國似乎是個後起之秀。

  美國海軍戰爭學院中國太空計劃問題專家約翰遜弗裏斯對中國的“天宮”空間交會對接試驗評論道:“有些人將這比作我們美國的‘雙子星座計劃’(美國于1961年—1966年實施的系列載人空間試驗,其中軌道會合和對接試驗是重要組成部分)中所採用的技術,但我們是通過人來完成的,而中國如果能通過機器人來完成,這將是一大技術進步。”

  世界上第一個多艙長久性太空站是由原蘇聯上世紀80年代建設的“和平號”空間站,但由於繼承者俄羅斯財政難以維持其運行開銷,在軌工作12年後,在2001年自行銷毀。國際空間站的設想是1983年由美國總統裏根率先提出,是人類有史以來建造的最大、最複雜的航天器,它由美國、俄羅斯、日本、加拿大、巴西和歐洲航天局11個成員共16個國家聯手籌建,是世界航天史上第一次由多國合作建造的最大的空間工程。

  16國研究設計10年,直到1993年才完工。最早計劃于2004年建成,後來多次更改計劃,致使完成時間一再後移。建設經費也在原定830億美元的基礎上不斷追加,最終確定為1140億美元。

  有人質疑,空間站是個太燒錢的行當。在俄羅斯已經放棄“和平號”,美國縮減太空計劃規模,國際空間站的前途也變得撲朔迷離之際,中國為什麼要揮師挺進?

  有美國專家稱,中國“要將自己放在太空飛行國家中的最高層”;有學者認為,這只是中國推進國家綜合實力的舉措;有學者認為,空間站建立能極大助推中國經濟發展,在太空育種方面,可以培育很多新品種蔬菜;在工業方面,可以製造在地球上無法製造的材料;可以用來進行科學實驗、太空觀測等。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履謙表示,“空間站是人類航天事業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它代表了一個國家的航天國力。如果我們現在不去掌握這項技術,等到需要使用空間站時再來建造,就會落後了。”

責任編輯:祝新宇

熱詞:

  • 天宮
  • 天宮一號
  • 空間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