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我爸是市長",到底誰説的(民生觀)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26日 06: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蔡華偉繪

  不失語、不失真、不失衡,避免造成社會認知的空白、錯誤、偏差,才能在推動社會進步的過程中,正確發揮媒體的作用

  繼"我爸是李剛"之後,最近又冒出個"我爸是市長"。所不同的是,這回失實的,不是語境、語氣,而是基本內容。

  近日,溫州高三學生馬某,因停車與路邊小賣部店主發生糾紛。在爭執中,他打傷了店主2歲的女兒;開車逃跑時,又撞傷一名上前阻攔的熱心市民。據媒體報道,馬某事發時曾大喊"我爸是市長"。

  隨即,此事在網絡上引發了陣陣叫罵。可當事人説,並沒喊過這句話。目擊者也表示,現場沒有聽到這句話。後來警方證實,馬某父親是一名商人,並非市長。

  打了人,撞了人,馬某應該受罰,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我爸是市長"是如何産生、並不斷擴大,最終成為這起説不上複雜的治安事件中最引人關注的要素?

  這其中,一些媒體對於現場情況未經充分求證就進行發佈,恐怕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我爸是市長"的流行。

  這提醒我們,媒體作為大眾認知社會的窗口,在挖掘、還原事實本來面目時,應繃緊"準確"這根弦兒。簡單地貼上標簽以博眼球的做法,會加深社會對立情緒,可謂後患無窮。

  再深入一層想:為什麼"貼標簽"的報道往往能一時風行呢?

  社會轉型時期,矛盾複雜多發,而要徹底根除,又非一日之功。比如貧富差距、城鄉差距、官員腐敗、社會不公等等,人們對其深惡痛絕。這就是"貼標簽"風行的心理基礎——一件事,如果跟腐敗、特權聯絡上,那就會得到放大,就能撥動大眾情緒,造成人人喊打的局面。

  可是,這種似是而非的聯絡,卻會背離真相,無助於問題的解決。並且,也會拼湊出一張時時冒煙、處處著火的社會圖景,誇大問題的嚴重程度,增加社會階層間的裂痕,動搖人們的信心。當大眾發現自己被愚弄了之後,還會造成"狼來了"效應,真正的特權行為、衙內做派便會溜出人們的視野。

  在各類消息紛繁複雜迷亂人眼的信息時代,媒體更應該承擔起自己的責任。不失語、不失真、不失衡,避免造成社會認知的空白、錯誤、偏差,才能在推動社會進步的過程中,正確發揮自己的作用。

責任編輯:魏錚

熱詞:

  • 我爸是市長
  • 民生觀
  • 衙內
  • 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