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拉斯克獎首次頒予中國科學家 被看作諾獎風向標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25日 03:5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2 9f98488bad5f4dd89a7d1fae3fa0a397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屠呦呦展示獎盃和證書。新華社發

  救眾生數百萬 屠呦呦領大獎

  拉斯克獎設立65年來首次頒予中國科學家 獎勵發現高效抗瘧藥青蒿素

  中國網絡電視臺消息:據北京晨報消息,北京時間24日淩晨,紐約,81歲的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屠呦呦因發現青蒿素而登上了拉斯克獎的領獎臺。這是拉斯克獎設立65年來首次頒予中國科學家,這一獎項不但是美國最具影響力的醫學大獎,更堪稱諾貝爾獎的"風向標"。屠呦呦在發表獲獎感言時表示,青蒿素的發現是中國傳統醫學給人類的一份禮物。據了解,拉斯克獎的每個獎項設25萬美元獎金。

  挽救數百萬生命

  "在人類的藥物史上,我們如此慶祝一項能緩解數億人疼痛和壓力、並挽救上百個國家數百萬人生命的發現的機會並不常有。"斯坦福大學教授、拉斯克獎評審委員會成員露西夏皮羅在講述青蒿素發現的意義時説。夏皮羅表示,青蒿素這一高效抗瘧藥的發現很大程度上歸因于屠呦呦及其團隊的"洞察力、視野和頑強信念",屠教授的工作為世界提供了過去半個世紀裏最重要的藥物干預方案。

  世界數億人受益

  拉斯克基金會網站詳細介紹了屠呦呦發現青蒿素及其應用於瘧疾治療的工作。文章指出,幾千年來,瘧疾肆虐人類、蹂躪文明,2000多年前中國醫書《五十二病方》首次記載了青蒿的藥物功能,公元340年間葛洪《肘後備急方》記載了青蒿用於抗瘧治療。在中國政府于1967年5月23日啟動的"523項目"中,屠呦呦先鋒性地發現了青蒿素,開創了瘧疾治療新方法,世界數億人因此受益,未來還會有更多的人們將受益。"屠呦呦領導的團隊將一種古老的中醫治療方法轉化為今天最強有力的抗瘧疾藥。""通過將現代技術和嚴密性應用於5000多年前中國傳統中醫師們留下的遺産,她將這座寶庫帶入21世紀。"

  激動心情難表述

  在發表獲獎感言時,屠呦呦衷心感謝為青蒿素的發現和應用作出重要貢獻的同事。她表示,青蒿素的發現是中國傳統醫學給人類的一份禮物,傳統中醫藥多年來一直服務中國和亞洲人民,開發傳統醫藥,必將給世界帶來更多的治療藥物。她呼籲開展全球性合作,使中醫藥和其他傳統醫藥更好地造福人類健康。

  屠呦呦還在接受美國《臨床研究期刊》專訪時表示,在經過了那麼多次的失敗之後,當時自己都懷疑路子是不是走對了,當發現青蒿素正是瘧疾剋星的時候,那種激動的心情也是難以表述的。自己對獲得2011年拉斯克獎深感榮幸,自己只是一個普通的植物化學研究人員,但作為一個在中國醫藥學寶庫中有所發現、併為國際科學界所認可的中國科學家,她為此感到自豪。

  揭秘

  古代中醫藥方 化出神奇青蒿素

  金雞納樹短暫輝煌

  人類對付瘧疾的藥物,最初並非來自青蒿,而是源於另一種植物金雞納樹。

  19世紀,法國化學家從金雞納樹皮中分離出抗瘧成分奎寧。隨後,科學家人工合成了奎寧,又找到了奎寧替代物氯喹。氯喹藥物一度是抗擊瘧疾的特效藥。

  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引發瘧疾的瘧原蟲産生了抗藥性。20世紀60年代初,瘧疾再次肆瘧東南亞,疫情難以控制。科學家們開始尋找對付這種疾病的新藥。

  美國投鉅資打水漂

  1967年5月23日,一個集中全國科技力量聯合研發抗瘧新藥的大項目"523項目"正式啟動。漫長的探索中,60多個單位的500名科研人員組成了研發大軍,屠呦呦是其中一員。

  那是在1969年1月,時年39歲的屠呦呦以中醫研究院科研組長的身份加入"523項目"。此前,美國投入鉅額資金,篩選出20多萬種化合物,但沒有找到理想的藥物;國內多個省份的科研人員已經篩選了4萬多種抗瘧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藥,沒有令人滿意的結果。屠呦呦首先面臨的問題仍是怎麼找藥。

  蒐集600多種草藥方

  從系統整理歷代醫籍入手,她查閱經典醫書、地方藥志,四處走訪老中醫,做了2000多張資料卡片,最後整理了一個600多種包括青蒿在內的草藥《抗瘧單驗方集》,供研究者進一步發掘。

  1971年,經過反復篩選、試驗,屠呦呦領導的研究小組將目光鎖定青蒿。

  青蒿是一種菊科草本植物,植株有香氣,一歲一枯榮。公元340年,東晉的葛洪在其撰寫的中醫方劑《肘後備急方》一書中,描述了青蒿的退熱功能;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則説它能"治瘧疾寒熱"。

  在眾多中草藥中,研究小組發現青蒿對瘧疾的抑制率相對較高,能達到68%。然而,之後的重復試驗中,青蒿的抑制率反而降低了。

  190多次失敗終成功

  "我們祖先早有用青蒿治療瘧疾的經驗。我們為什麼就做不出來呢?"屠呦呦再次翻閱古代文獻尋找答案。《肘後備急方》中的幾句話引起了她的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

  絞汁使用的辦法,和中藥常用的煎熬法不同。這是不是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溫下被破壞?屠呦呦受到啟發,想到用沸點較低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

  經過190多次失敗後,終於,用乙醚制取的191號樣品,對鼠瘧猴瘧的抑制率達到了100%。

  1972年3月,屠呦呦在南京召開的"523項目"工作會議上報告了實驗結果;1973年初,北京中藥研究所拿到青蒿素的結晶。隨後,青蒿結晶的抗瘧功效在其他地區得到證實。"523項目"辦公室將青蒿結晶物命名為青蒿素,作為新藥進行研發。

  幾年後,有機化學家完成了結構測定;1984年,科學家們終於實現了青蒿素的人工合成。據新華社

責任編輯:魏錚

熱詞:

  • 拉斯克獎
  • 科學家
  • 屠呦呦
  • 青蒿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