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天宮一號"上天意味著什麼?國際空間站大盤點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25日 03: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對接模擬圖

  一個空間站自它完全建成之後將具有無比強大的功能:

  充分利用及開拓太空資源:人們已很熟悉的太空育種、對地對大氣觀測、部分軍備試驗,這些動作或是利用了空間站上的微重力條件,或是得力於空間站佔據的高遠位置,皆是借助空間站外部的特殊資源才能完成的。

  作為實驗基地開展科學研究:如觀測和探索宇宙太空,監測人造衛星和深空探測器等等,空間站的"地理位置"無疑具有天體物理學和天文學研究的最佳優勢。

  研發多種航空航天可利用的新技術:局限于測試航空航天設備的新結構和新設備,還可對新能源、新材料的研發起促進作用。

  太空旅遊:該用途或許並沒涵蓋在國際空間站最早的設計圖紙中,但現在卻不得不將其考慮在內。

  由此可見,一個空間站項目可開展的是一片集合了從觀測、試驗到研究、製造的人類活動新天地。所以説當俄羅斯航天署稱,現在惟一運行的空間站——國際空間站將於2020年墜入太平洋,結束自身使命,讓人覺得花費千億美元,使用年份僅為個位數,頗為可惜。

  不過,咱們國家的"天宮一號"本月底將擇機發射,作為一個簡易的空間實驗室,它就像中國空間站的先頭部隊,為把宇航員送上天,在太空開展工作做準備。雖然它的壽命只有兩年,但發射上天后,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飛船,會分別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待神舟十號完成交會對接,我國計劃于2020年建設自己的空間站。也是2020年,怪不得國外有媒體稱10年後將是中國空間站的天下。站在中國的空間站裏看世界,將是怎樣的精彩!

"曙光"號功能艙

  "曙光"號功能艙為國際空間站的第一個組件,于1998年11月20日由俄羅斯"質子-K"火箭從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曙光"號是國際空間站的基礎,能提供電源、推進、導航、通信、姿控、溫控、充壓的小氣候環境等多種功能。它由"和平"號空間站上的"晶體"艙演變而來,壽命13年,可對接4個航天器。

"團結"號節點艙

  "團結"號節點艙是國際空間站的第二個組件,也是國際空間站的第一個節點艙,于1998年12月4日由"奮進"號航天飛機送入軌道。艙體長5.49米,直徑4.57米,重11612千克,用於存貯貨物和調節電力供應,是國際空間站上負責連接6個艙體的主要節點艙。

"星辰"號服務艙

  "星辰"號服務艙是國際空間站的核心,是航天員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場所,"星辰"號服務艙由俄羅斯出資和建造,于2000年7月12日發射,7月26日與國際空間站聯合體對接。"星辰"號長13米,重19噸,由3個密封艙組成。"星辰"號發射之後,對接的3個艙段和輔助設備組成了質量為73噸、運行在397千米軌道上的空間聯合體,使國際空間站具備了接待航天員居住和工作的基本條件。

"命運"號實驗艙

  "命運"號實驗艙是美國宇航局在1974年2月"空間實驗室"退役後的第一個永久性運作的在軌實驗室,于2001年2月與國際空間站"團結"號節點艙順利對接。"命運"號實驗艙是美國進行微重力科學與研究的場所,包括材料加工、生命科學、生物醫學實驗、流體試驗和地球科學等。

"尋求"號氣閘艙

  "尋求"號氣閘艙是國際空間站主要的氣閘艙,由美國于2001年7月14日發射升空的。氣閘艙的作用是為航天員提供出艙活動前穿戴航天服的場所。"尋求"號被連接到空間站之前,俄羅斯航天員只能在"星辰"號服務艙內穿戴航天服,美國航天員只有在有航天飛機停靠的情況下,在航天飛機裏穿戴航天服。"尋求"號氣閘艙能同時兼容美國和俄羅斯航天員穿戴使用航天服。

"和諧"號節點艙

  "和諧"號節點艙是國際空間站3個節點艙中的第2個,于2007年10月23日由"發現"號航天飛機發射升空。在國際空間站所起的作用是把美國"命運"號實驗艙和後來送入太空的歐洲航天局"哥倫布"號空間實驗艙、日本"希望"號空間實驗艙連接在一起。

"寧靜"號節點艙

  "寧靜"號節點艙是國際空間站的第3個節點艙,由意大利泰利斯阿萊尼亞航天公司為美國宇航局建造,長約7米,直徑約4.5米,在軌重量約18160千克。"寧靜"號能夠為國際空間站上的航天員,以及包括氧氣生成器、水循環系統、廢物清理-衛生維護系統和"科爾貝爾"跑步機等在內的許多生命支持和環境控制系統提供額外的空間。

"哥倫布"號實驗艙

  "哥倫布"實驗艙是繼美國"命運"號之後的第二個國際空間站實驗艙,它由歐洲10個國家的40家公司共同參與製造,是歐空局最大的國際空間站項目。"哥倫布"實驗艙裝備有多種實驗設備,能開展細胞生物學、外空生物學、流體和材料科學、人類生理學、天文學和基礎物理學等多方面的實驗,其使用壽命至少10年。美國宇航員在經歷約8個小時的太空行走後,才將"哥倫布"實驗艙安置到國際空間站上。

"希望"號實驗艙

  "希望"號實驗艙是日本首個載人航天設施,最多可容納4人。它由JAXA公司于2001年9月製造完成,也是國際太空站上最大的艙組。它由艙內保管室、艙內實驗室、艙外實驗平臺、艙外集裝架、機械臂和通信系統6大部分組成。"希望"號實驗艙在日本設計和組裝完畢之後被運送到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然後其各部件由美國航天飛機分3次運往國際空間站,並在太空完成組裝。

"萊昂納多"多用途後勤艙

  "萊昂納多"後勤艙是由意大利製造的,以意大利文藝復興三傑之一萊昂納多達芬奇命名。"萊昂納多"後勤艙于2001年進行了首次太空飛行。2010年3月,"萊昂納多"後勤艙進行了改裝,具備了更好的碎片防護功能,並能使航天員更容易使用其內部的設備,並更名為"永久性多功能艙"。

  空間站是一種在近地軌道長時間運行的載人航天器。它的基本組成是以一個載人生活艙為主體,再加上有不同用途的艙段。空間站外部必須裝有太陽能電池板和對接艙口,以保證站內電能供應和實現與其他航天器的對接。

  第一個空間站

  時間:前蘇聯1971年4月19日發射;同年10月11日太平洋上空墜毀

  結構:由軌道艙、服務艙和對接艙組成

  形狀:不規則的圓柱形,總長約12.5米,最大直徑4米,總重約18.5噸

  軌道:在約200多千米高的軌道上運行

  1971年4月19日,前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個空間站——"禮炮1"號。"禮炮1"號空間站裝有各種試驗設備、照相攝影設備和科學實驗設備。與聯盟號載人飛船對接組成居住艙,容積100立方米,可住6名宇航員。"禮炮1"號空間站在太空運行6個月,相繼與聯盟10號,聯盟11號兩艘飛船對接組成軌道聯合體,每艘飛船各載3名宇航員,共在空間站上停留26天。但有3名航天員乘聯盟11號飛船返回地球過程中,由於座艙漏氣減壓,不幸全部遇難。

  前蘇聯一共發射了7個"禮炮"號空間站。"禮炮2"至"禮炮7"號這6個空間站分別於1973年至1982年間發射,最後一個即"禮炮7"號在1991年墜落到地球。"禮炮2"至"禮炮5"號屬於第一代空間站,它們每個重量約19噸,長16米,只有一個對接口,可與"聯盟"號載人飛船對接。第二代"禮炮6"號及"禮炮7"號空間站對接口增加到兩個,除接待聯盟號載人飛船外,還可與進步號貨運飛船對接。

  美國天空實驗室

  時間:美國在1973年5月14日發射;1979年7月12日在南印度洋上空墜入大氣層燒燬

  結構:由軌道艙、過渡艙和對接艙組成

  形狀:全長36米,最大直徑6.7米,總重77.5噸

  軌道:在435千米高的近圓空間軌道上運行

  1973年5月25日、7月28日和11月16日,美國先後由阿波羅號飛船把宇航員送上空間站工作。宇航員用58種科學儀器進行了270多項生物醫學、空間物理、天文觀測、資源勘探和工藝技術等試驗,拍攝了大量的太陽活動照片和地球表面照片,研究了人在空間活動的各種現象。1974年2月天空實驗室被封閉停用,直到1979年墜毀。它在太空運行2249天,航程達14億多千米。

  前蘇聯和平號空間站

  時間:前蘇聯1986年2月20日發射入軌;2001年3月23日墜入地球大氣層,碎片落入南太平洋海域中

  結構:由工作艙、過渡艙、非密封艙三個部分組成,共有6個對接口

  形狀:階梯形圓柱體,全長13.13米,最大直徑4.2米,重21噸

  軌道:軌道高度300至400千米

  和平號作為一個基本艙,可與載人飛船、貨運飛船、4個工藝專用艙組成一個大型軌道聯合體,從而擴大了它的科學實驗範圍。四個專業艙都有生命保障系統和動力裝置,可獨立完成在太空機動飛行:一個是工藝生産實驗艙,一個是天體物理實驗艙,一個是生物學科研究艙,一個是醫藥試製艙。這幾個實驗艙可根據任務需要更換設備,成為另一種新的實驗艙。2000年底俄羅斯宇航局因和平號部件老化(設計壽命10年)且缺乏維修經費,決定將其墜毀。和平號最終於2001年3月23日墜入地球大氣層,碎片落入南太平洋海域中。

太空高爾夫

  輕鬆創紀錄

  1971年,在阿波羅14號任務期間,美國宇航員艾倫-謝潑德就曾在月球打過高爾夫球。他是美宇航局培養的美國第一批宇航員(共七人)。謝潑德的第一桿沒有成功,但在第二次嘗試中擊到了球。他當時向地面任務控制中心報告稱,他擊出的球飛了"很遠、很遠"。

  35年以後,俄羅斯宇航員米哈伊爾-秋林在一次太空表演中,將一個高爾夫球從國際空間站擊出。身著笨重的宇航服,秋林無法用雙手並攏握球桿。出於安全考慮,這次使用的高爾夫球重約3克,平時在地面上使用的高爾夫球則重約45克。高爾夫球沒有像在地面上一樣放在球座上,而是用金屬絲網包住,以避免球在失重狀態下自行飄移。同時,秋林把一隻腳固定在架子上。隨著秋林太空一擊,高爾夫球將穿越太空,最終進入地球大氣層,在與大氣的劇烈摩擦中燃盡。就此計算,這一桿把球打出何止千里。

  在太空舉辦運動會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國際空間站上的宇航員別出心裁,創造出他們自己的零重力運動。比如,零重力跳水(其實就是漂浮在原地不停地翻筋斗);或者像健身球一樣拋出大水袋,接著跳到上面看一看能在失重狀態下飄移多遠。宇航員還舉行太空接力賽,從國際空間站一端跑到另一端,在不碰任何東西的情況下嘗試能飄多遠。

  一天過上

  15次新年

  當2000年12月31日午夜時分一過,世人便正式揮別20世紀,迎接新世紀的來臨。在一般情況下,這種倒數計時的跨年體驗,僅此一次。不過,遠在國際空間站(ISS)的3名美國與俄羅斯宇航員,卻得以穿越時空,在新年到來前夕當天,要進行多達15次的倒數跨年。

  俄羅斯太空總署署長柯波德夫介紹説,由於ISS會在24小時內橫跨地球的國際日期變更線達16次之多,因此理論上站上的宇航員可進行15次跨世紀倒數,而且還會有14次從21世紀再跨回20世紀的特殊體驗。

  1900萬美元買廁所

  尿液轉化為飲用水

  2007年7月3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斥資1900萬美元為國際空間站美國艙段購置一套俄羅斯制廁所繫統。此前,國際空間站的美國宇航員要上廁所都要到俄羅斯那邊去上。這個廁所的造價聽上去有點貴,但綜合考慮,這比自己造一個廁所便宜多了。

  除了價格貴,還有什麼讓這個廁所顯得特別呢?從圖上可以看到,廁所配備綁腿固定套,以幫助航天員固定位置。該系統採用複雜的方式將排泄物匯集到一塊,然後排放到化糞池,它採用了三個過濾步驟凈化液體,使所有污水進入並轉化為純凈飲用水。這套新廁所設備的優勢是將宇航員的尿轉化成飲用水,不再像之前的廁所繫統那樣把小便向宇宙空間排放。這個裝置每年將會節約用水7噸。看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也開始學會省錢了,不過這個廁所還真是不便宜。

  這套新廁所設施已于2008年正式交付空間站使用。在太空失重狀態下大小便,是一個比較麻煩、複雜的事情。尤其是較長期軌道飛行時,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系統要設計出一套複雜的能除臭、供水、易於消毒的收集方式。其中,抽水馬桶最為複雜,如果設計不好,大小便因微重力會從馬桶中飄出來,那就成為一場災難。

  宇航員上廁所是個"技術活"。首先坐在一個臺子上,垂下的雙腳分別踏在兩個長條鋼制踏板上,並且還要把腳穿入踏板上的固定套,類似騎馬時把腳伸入馬鐙。然後雙手握住馬桶兩邊扶手,最要緊的是屁股須與馬桶邊緣貼緊,使馬桶內部與外邊隔絕,內部完全密封,形成一個"抽氣馬桶"。小便則用一個特製漏斗收集。 X097

  13厘米長

  垃圾來襲

  2009年3月國際空間站遭受太空垃圾威脅,站內3名宇航員不得不按指令在逃生艙中短暫躲避。太空垃圾專家馬克馬特尼説這塊垃圾大約長13厘米。

  即使是很小的碎片也能給國際空間站造成重創,會使空間站失壓。國際空間站有一套"避撞"程序,當這一程序監測到有太空飛行物接近空間站並有可能發生碰撞時,就會指示空間站啟動發動機改變運行位置,躲避碰撞。

  在空間站遭撞後失壓情況下,宇航員需要關閉空間站和逃生艙之間的艙門,以便在需要時使逃生艙和空間站迅速脫離,3名宇航員當時已做好關閉艙門準備。宇航員在飛船中躲了大約10分鐘後,警報解除。他們從飛船窗戶向外望。當然,什麼都沒看見。

  太空垃圾主要包括廢棄的衛星及探測器、運載火箭末級的碎片和宇航員意外丟失的物品等。專家估計,尺寸在1厘米到10厘米間的太空垃圾大約有30萬個,而尺寸更小的太空垃圾則不可勝數。國際空間站為防止發生碰撞,曾8次採取躲避措施。

  楊淩

  數字解讀

  1000億

  將國際空間站完全建成要耗費1000億美元。國際空間站也將因此成為世界上花錢最多的單一工程。

  81.6萬

  現在空間站的重量是81.6萬磅(約37.01萬公斤)。組裝完成後,該站在地球上的重量將達到大約92.5萬磅(41.96萬公斤),相當於330多輛汽車的總重量。

  220

  國際空間站距離地球的平均距離是220英里(250公里)。天氣晴朗的時候,在地球上用裸眼就可以看到空間站。

  147

  迄今為止為建設和維修空間站進行的太空行走次數。

  90

  國際空間站以每秒4.8英里(7.7公里)的速度繞地球一週需要90分鐘。

  14

  國際空間站上的循環系統每天需要處理的機組成員排出的氣體量是14磅(6.4公斤)。

  13

  空間站上的房間數,其中包括用來從軌道上觀看地球的有7個窗口的小瞭望室。

  6

  任務期間,一名宇航員一般會在空間站上生活和工作的時間是6個月。6還是目前空間站上的宇航員的總人數。

  5

  最近用來把補給送上空間站或者按計劃以後要進行這項工作的無人飛船數量。目前的飛船包括俄羅斯的"進步"號、歐洲航天局的"自動轉移飛行器"和日本的"希望"號貨運飛船。美國宇航局還與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合作,將利用它的"龍"飛船運送貨物,並與弗吉尼亞的美國軌道科技公司合作,打算利用它的"天鵝座"飛船進行同樣的工作。這些私人飛船預計將於明年進行試飛。

  4

  3到6個月需要給空間站的一名宇航員提供的食物是4噸。空間站成員愛吃的食物有雞尾冷蝦、玉米餅、烤牛肉、早餐香腸、辣味雞肉卷、蔬菜餅、通心面和奶酪、糖衣巧克力及脆皮藍草莓餡餅。檸檬汽水是他們最喜歡的飲料。

  1.5

  空間站提供給每位成員的使他們不用穿太空服就能工作的加壓空間是1.5立方米(相當於波音747提供給每位乘客的空間)。 楊淩

太空食品均印有美俄兩種説明文字

國際空間站內的廁所

  即使飛行數百萬公里,還是無法逃避生命存活的客觀需求。當宇航員在地球表面數百公里之上的軌道上時,他們依然需要吃飯、睡覺以及上廁所。在空間站上做飯,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烹飪,最多是加熱或用水泡。

  太空

  大餐

  餐桌

  空間站裏沒有一個真正的廚房,但是有一張餐桌。桌子上有皮帶和尼龍搭扣,這樣盛食物的容器、勺、餐巾紙等都可以固定在上面。固定在服務艙的這張桌子實際上是國際空間站的社交中心——休息時的聊天場所。桌子四週沒有椅子,地板上有一對可以固定腳的裝置,這樣宇航員們就餐時不會到處亂飛。

  餐具

  可以使用的唯一餐具就是勺子,叉子和餐刀在這裡毫無用處。所有的食物都要放入一個容器中,再放入一些調料,它們自然會粘到勺子上,這樣吃的食物不至於飛得到處都是。這種調料黏附力量不大,所以飄浮著吃飯時,腳步必須移動得慢一些,不然食物會從勺中飛到墻上。

  飲料

  飲料都是脫水的、放在袋中的,有各種的果汁、茶、咖啡和牛奶。俄羅斯的飲料袋是透明的塑料袋,有一個可以往里加水的單向閥門,塑料袋的另一邊有麥稈。喝的時候只需將塑料袋的一邊用剪子剪開,打開加水閥,將塑料袋接到水龍頭上,攪拌好,然後用剪子將另一頭的麥稈剪開,就可以飲用了。

  調料

  調料有辣的、甜的、酸的,大部分是裝在可擠壓的瓶中或包裝袋裏。將調料擠出來是件很有趣的事,可以用各種拍打的方法,也可以抓住瓶子的底部,將瓶口遠離你,然後使自己的身體像陀螺一樣自旋起來,離心力將調料向外甩,在旋轉的同時你可以將調料擠出去。

  食物

  俄羅斯供應的食物很多是罐裝的,有加了蔬菜的羔羊肉,摻有大麥的牛肉(像一種夾肉麵包),鱘魚和雞肉飯。還有很多其他的脫水食物,像特沃勞格(一種俄羅斯鄉村的堅果乾酪甜點)、蔬菜、意大利通心面、西紅柿、油炸米飯、小蝦等等。你所要做的就是往袋中加水,等上幾分鐘,再將勺子插進袋子裏吃這些食物。在脫水食品復水時,要確信這些湯料和水已經完全融合,你需要將包裝袋前後晃動,或抓住包裝袋,上下拍打,利用離心力將水擠到袋子中。所以當你看到一名宇航員抓住一個食品袋並且上下揮舞,這不是他為午餐而興奮(也許有這種可能),只是為了將食物和水混在一起。

  大多數美國太空食品是裝在密封袋中的,它們與罐裝食品很像,但卻不是罐頭,另外還有裝在密封袋中的堅果、乾果、麵包等等。這些食物可以很滑稽地漂浮在空中,宇航員就像條金魚似的在空中游來游去吞食它們。

  菜譜

  美籍華人宇航員愛德華盧傑上太空前挑選了一些在零售店買到的、可以長期保存的食物:中國食品(像一種放入甜豆醬的糯米飯)、夏威夷牛肉乾、罐裝法國食物(豆燜肉鴨、加沙司的牛肉)和一些袋裝即食糯米飯。

  韓國首名宇航員李素妍2008年帶上空間站的韓式太空餐包括泡菜、速凍米飯、大醬湯和辣椒醬等。此外,還有用各種糧食混合製成的"甜點"以及綠茶、紅參茶等。她説,"速食麵、泡菜和辣椒醬尤其受歡迎"。這些太空食品經高溫殺菌和無菌包裝,含有65%水分,由於呈黏稠狀,食用時不會飛散。

  地中海飲食一直是宇航員的食品,但這種飲食的新鮮和凍幹食品2004年第一次飛上太空,其中包括:帕齊諾西紅柿、羅馬尼阿風味的烙餅、托斯卡的派科琳諾白葡萄酒、魚和都靈軟巧克力糖。 X097

  從最早期的太空飛行至今,已有許多各式各樣的奇特裝置幫助過宇航員行方便之事。這些發明涉及很多領域,從簡單的成人尿不濕,到可以將尿液轉化為飲用水的先進廁所繫統。

  如廁

  趣聞

  尷尬

  謝潑德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宇航員。他在1961年5月5日的飛行中,預計飛行時間應該只有15分鐘,但是由於自然天氣和技術等困難的影響,升空時間拖延了4個小時。謝潑德通過無線電向控制室彙報:"我要小便。"結果他得到的答覆是:"不行。"就這樣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謝潑德被迫在他的宇航服裏解決了問題。

  失靈

  在1984年的一次太空探索中,發現號航天器的廢水通風系統失靈,導致航天器外形成一個非常大的尿液冰柱。意識到冰柱會在返航時破裂,並損壞航天器上的隔熱層,宇航員只得用飛船機器臂將其打碎。航天器的隔熱層保住了,但宇航員不得不關閉尿液收集系統。這場危機雖然得以避免,但宇航員們在這個6天任務的剩餘時間裏,再也沒有廁所可用。

  爭搶

  在國際空間站很像是生活在一個大家庭——大家總要為廁所爭個不休。2009年,俄羅斯宇航員根那季帕達爾卡將全球鬥爭提上了一個新高度,他對俄羅斯的報紙抱怨説,當他想使用空間站位於美國一側的衛生間時,遭到拒絕。其實美國人可沒想在太空裏重蹈冷戰:結果真相大白,事實上帕達爾卡不能上廁所,還得怪俄羅斯政府。從2003年起,俄羅斯政府就要求NASA(美國宇航局)為美國宇航員所用資源付費。而美國作出回應,也禁止俄羅斯人使用自己的設施。帕達爾卡告訴記者,廁所門事件對於俄羅斯宇航員的士氣有很大影響。不能使用美國的健身自行車同樣讓人鬱悶。

  維修

  2009年7月,國際空間站上的一個馬桶在沖水時壞了,迫使6個機組人員和7個從"奮進號"航天飛機來訪問的宇航員只能共用僅剩的一個馬桶——或者是請求使用俄羅斯人的馬桶。不過至少這些宇航員還有馬桶可用。一年前,國際空間站只配備了一個馬桶。當這個馬桶的馬達風扇出故障時,機組人員就只能憋著尿,祈禱上帝保祐了。幸運的是在這兩次事件中,機組人員都通過緊急維修,很快使馬桶恢復正常。

  美景

  2009年秋天,一些天文學家驚訝的發現,那種他們曾經認為是宏偉天文奇觀的東西不過是一些尿而已。航天飛機上的空間是有限的,所以宇航員必須定期排放一些廢物來減輕負擔。當尿液被排放到外太空後,迅速凍成一團冰晶。當陽光照射到這些水珠上時它們又變為水蒸氣,據一些觀察者説,這樣的景觀驚人的美麗。"阿波羅9號"的宇航員曾説過,"太空軌道上最美麗的景象……就是日落時的尿液"。

  這是國際空間站上的第26遠征隊隊員拍攝的地月合影,照片中的地球只露出大氣層,好似一條細細的藍線,化為小點的月球似乎從藍線上擦過一般。

  世界上最大的星空圖誕生於國際斯隆數字天空勘測計劃-Ⅲ的努力,科學家將過去10年獲取的700多萬幅280萬像素的圖像拼接在一起,最終打造出迄今為止的最大星空圖,總像素超過1萬億。

  宇宙中最炙熱的行星是哪顆?或許你會不假思索地回答"是太陽"。其實,應該是這顆編號為WASP-33b的行星。它的表面溫度最高達到過7160攝氏度,遠超過表面溫度5600攝氏度的太陽。

  這是美國國家地理公佈的精彩太空圖片之一:如人間仙境般的中國天山山脈,其獨特之處在於這是從國際空間站上拍攝的,可以看到白雪覆蓋的山頂煙霧繚繞。

  木衛一是整個太陽系中已知火山活動最為劇烈的天體,它的直徑還不到地球直徑的1/4,但是它所噴發的火山岩漿相當於地球上所有火山岩漿噴發總量的100倍以上。今年5月,美國宇航局伽利略號探測器拍攝到木衛一兩座火山同時噴發的奇景,噴出的煙塵最高上升到了140公里高空,如此的噴發高度遠非地球火山所能及。

  這片看起來像一條鑽石項鏈的星雲是哈勃望遠鏡今年8月的最新發現。鑽石星雲包含一個明亮的環形,直徑達到12萬億英里,環形上佈滿了像鑽石般熠熠發光的氣體結。這片星雲距離地球達1.5萬光年,是由於一對恒星近距離運行而形成的。離心力讓多數氣體脫離恒星赤道,從而産生了這一宇宙奇觀。

  2009年11月至2011年2月,美國宇航局利用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跟蹤拍攝了1.5萬張月球廣角照片。這些照片經由亞利桑那州立大學一個科研小組的拼接合成,有史以來最完整的月球的背影終於得以展現在世人面前。這張照片對人類探索月球具有重要的科研意義和參考價值。

  今年4月,國外一名天文愛好者將拍攝到的9張夜空照片合成,製作出一張難得一見的銀河影像。之所以説難得一見,是因為這張銀河圖像是360度全景的,而且細節清晰。這些照片是在加那利群島的一個國家公園裏拍攝的。銀河系包含1000億到4000億顆恒星,是距離我們較近的在夜間人眼就能分辨出來的星系。 本版文字 立凡

責任編輯:魏錚

熱詞:

  • 國際空間站
  • 氣閘艙
  • 伽利略號探測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