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大城市帶動大農業——看哈爾濱城市服務業如何下鄉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24日 03:2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都説哈爾濱洋氣,是“東方小巴黎”。殊不知,這個北方都市鄉土氣息也很濃郁。

  地處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的松嫩平原,哈爾濱市耕地面積約佔全國的1.5%,農業人口占全市人口一半以上,農業增加值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位居前列,是名副其實的農業大市。

  正如東方神韻與歐陸風情在這裡交匯互滲、交相輝映,“大城市”與“大農業”也在這裡交匯碰撞、交融互進,城市服務業“下鄉”即是生動注解。

  抓住當前影響農業發展的薄弱環節和關鍵問題,哈爾濱通過“政府推動、龍頭帶動、市場牽動”創新推進城市服務業下鄉,以強化農業社會化服務為突破口,提高農業集約化、組織化水平,助推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政府推動:城市金融資本跳進“農門”

  哈爾濱市阿城區阿什河街民合村黃土崗屯是遠近聞名的“笤帚屯”,全屯520家農戶有近九成利用冬閒扎笤帚。原先,該屯僅有20戶農民從事家庭式笤帚加工,收入貼補生計。後來,村裏成立了笤帚協會,但因資金困難,始終停留在傳統的手工小作坊生産。

  “他們開車跑了好幾百里,給我們送貸款。”當地笤帚協會會長尹忠臣説,是哈爾濱銀行惠農貸款幫了大忙。

  作為一家城市商業銀行,哈爾濱銀行2005年正式在阿城區開辦農戶貸款業務,並與“笤帚屯”建立了聯絡。在哈爾濱銀行副行長張濱看來,這是個“雙贏”的選擇,“作為一家地方性商業銀行,我們雖守著哈爾濱這個大本營,但城市業務的拓展依然面臨激烈競爭。2004年起,我行大力實施‘中小戰略’,把資産業務重點轉移到包括農戶類貸款在內的小額信貸上來,闖出了一片廣闊的新天地。”

  “農業貸款風險大、回報低,金融機構通常缺乏積極性,‘非農化’、‘城市化’特徵十分明顯。農村金融服務薄弱問題長期困擾農村經濟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勇堅去年專程赴哈爾濱調研農業服務問題,他認為,以金融資本為核心,大力推動資本下鄉是服務下鄉的關鍵一環。

  在政府建立的擔保體系配合下,市政府控股的哈爾濱銀行成為全國開展農戶貸款業務最早、涉及範圍最廣的城市商業銀行。2005年11月,哈爾濱銀行向“笤帚屯”發放了“五戶聯保”信用貸款100筆700余萬元,用於笤帚協會會員購買笤帚加工機械和原料,大大提高了笤帚協會的生産力。此後的6年時間裏,哈爾濱銀行累計為“笤帚屯”投放貸款2400余萬元,無一筆不良貸款。

  每年到村放貸收貸的時候,哈爾濱銀行的工作人員都要拿著照相機,農戶與信貸員在其門前合張影。“農村的房子樣式差不多,農戶也是以往不熟悉的客戶,我們才想出這種行之有效的辦法。”張濱説,與對城市裏大型項目貸款不同,農村業務更像“撿黃豆”。

  “做好農貸業務要一個豆一個豆地撿,撿一次哈一次腰,這對農貸業務員是個挑戰:既要適度授信,控制風險,還要貼近農民,通過擴大服務面來獲得收益。”張濱説,“一方面是農民對資金的需求,一方面是銀行要優質的客戶,我們通過尋找差異化的市場,提供特色化的服務,實現了雙贏。”

  截至目前,僅哈爾濱銀行一家就投放涉農貸款341億元,90萬農戶因此受益,業務覆蓋哈爾濱市的185個鄉鎮,1698個村屯。

  龍頭帶動:好馬不再賣個驢價錢

  郭喜榮今年49歲,是哈爾濱五常市民樂鄉美裕新村的稻農,承包了6坰多地。

  “2007年以前,我們這裡的大米每斤1.2元。韓總吃了我們這兒的大米後,感覺是‘好馬賣個驢價錢’。為了讓好大米賣出好價錢,從2007年起,他投資成立了中良美裕米業公司,帶領大夥走上了賣品牌的路。”站在自家“別墅”前,郭喜榮興致勃勃地與記者嘮起嗑來。

  老郭説的韓總是中良美裕有機穀物製品(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長韓建華。公司總部設在北京。2007年開始,該公司先後投入5000多萬元,在五常市民樂鄉建設了兩棟共3700平方米的有機水稻低溫恒溫儲存庫和400平方米的糙米生産車間,一次性倉儲能力達1萬噸。同時,引入科技、營銷、物流配送、品牌運作等方面的專業服務機構。

  “中良美裕聘請了稻米專家,每年育苗時給大夥開培訓班,田間管理時,幾位專家幾乎每天都在屯子裏轉,看看哪家的稻子有問題,就地指導解決。”郭喜榮説。

  城市服務提供商的專業服務,把各種現代生産要素注入家庭經營中,推進了農業生産專業化、市場化和社會化。

  “五常大米已經成為我們母公司的主營業務之一,利潤連年增加。我們的大米最便宜的每斤19.8元,高端産品雖然每斤56元,但在北京、上海等地仍供不應求。”中良美裕總經理任佔東説,“農産品品牌化是一種有益的嘗試,讓我們企業獲取收益的同時,也讓當地農民嘗到了甜頭。以前他們每坰地每年收入幾千元,現在種‘五常大米’,每坰地不管打多打少,固定收入3.3萬元,純利潤達1.3萬元。”

  從“優質大豆之鄉”到“優質專用玉米主産區”,哈爾濱特色農業産業鏈的形成與擴張,需要在農業流通方式、科技推廣、品牌營銷、質量體系建設等方面進行組織和制度創新,建立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長期以來,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始終無法解決技術信息通達農村‘最後一公里’的問題,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種養大戶等新型市場主體的公益性農業科技服務能力逐漸顯現,政府對此要幫一把推一把。”五常市委書記姚志波説。

  近年來,哈爾濱市推進校企合作、場縣共建,提高龍頭企業科技創新和研發能力。目前,該市龍頭企業與哈爾濱工業大學、東北農業大學、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等高校、院所合作研發新産品128個,新産品研發投入5016萬元,建研發中心15個。各類大專院校與龍頭企業聯合創辦科技培訓基地,每年為在校學員提供實習崗位150余個,培訓企業管理和科技人員1000余人次。

  市場牽動:讓城市服務業“入鄉生根”

  “一家一戶沒出路,大夥‘抱團’能致富;合作社是‘擎天柱’,帶咱走上富裕路。”這是哈爾濱市呼蘭區大用鎮一帶的新民謠。

  2003年3月,作為黑龍江省首批試點組建的農機合作社,呼蘭區大用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前身——大用農機合作社正式成立。創辦之初,“小地塊大機械,無法發揮優勢”成了困擾合作社發展的一大難題。

  “農民每戶只有幾條壟,大型機械無法連片作業,農機作業空負荷運轉過多,作業成本高,入不敷出。土地經營規模小,運行機制不靈活,使農機合作社無法正常運轉。”哈爾濱大用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林永明説。

  近年來,哈爾濱市在各區縣建立農村土地經營權交易中心等土地經營權交易服務機構,為土地經營權交易提供登記、評估、交易、信息發佈等方面的服務。同時,積極開展土地股份合作試點,促進農村土地向合作社集中。推廣農民自發組織專業合作社的典型經驗,進一步探索“土地變股權、農戶當股東、收益靠分紅”的土地經營模式,促進土地集中開發和適度規模經營。

  “原本鬆散的農戶經營滿足於現狀,對科技、信息、物流等專業化服務需求意願不強,哈爾濱通過提高農民生産組織化程度,組建多種樣式的農業專業合作社,購買專業化服務,形成農村、農業對專業化服務的‘拉力’,創造對城市服務業的需求,最終形成從城市服務業‘下鄉’到‘入鄉生根’的良好態勢。”李勇堅説。

  “經過幾年的發展,大用農機合作社日益壯大,流轉經營土地達到4.5萬畝,擁有大型農機94台(套),輻射帶動農戶1630個,人均收入8200元。”林永明説,“現在合作社基本形成了規模化經營,農民有了自己的綠色食品標識、專業的産品品牌,穩定的市場和訂單化生産讓咱們種糧心裏更有底了。”

  截至2010年,哈爾濱市具有規模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達38個,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成員達到6.8萬人(戶),年實現經營收入10.6億元。

責任編輯:郭思宇

熱詞:

  • 大城市
  • 大農業
  • 有機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