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從大國崛起方案到中國現實:統一大業仍須努力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23日 10:3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2006年7月1日,青藏鐵路全線通車。

  1919年,孫中山完成了《實業計劃》,此書和《孫文學説》、《民權初步》兩書合稱《建國方略》。在《建國方略》,尤其《實業計劃》中,一份激動人心的大國崛起方案昭告天下:火車進藏、建三大港口、三峽建壩、利用外資、快速崛起、國強民富、漸進民主……起初,積貧積弱的中國人無法將這些夢想實現,並被國內外斥為“空想”。而隨著新中國成立,尤其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孫中山當年的遠見,正陸續變成中國今日的現實。

  “火車進西藏”變成現實

  2006年7月1日,青藏鐵路全線通車。至此,孫中山在《實業計劃》中預言的“火車進西藏”變成現實。

  孫中山對鐵路畢生牽掛,《實業計劃》中最精華的部分莫過於“鐵路計劃”。他制定了一個宏偉、龐大的鐵路建設計劃,即6大鐵路系統,分別是:中央、西北、西南、東南、東北、高原鐵路系統。孫中山的目標是使中國成為擁有10萬英里(約合16萬公里)鐵路的現代化強國。

  從1919年《實業計劃》發表到1925年孫中山病逝,6年間,飽嘗戰爭痛苦與折磨的中國哪有精力去修鐵路?孫中山的鐵路計劃被束之高閣。北洋時期,平均每年修建鐵路只有200多公里。南京國民黨政府時期,中國大陸上共修建鐵路約1.3萬公里。

  新中國成立後,鐵路建設如火如荼。僅1949年一年即搶修恢復了8278公里鐵路。截至2010年,我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9.1萬公里。今年6月30日,京滬高鐵的開通運營,使我國投入運營的高速鐵路里程接近1萬公里。

  “十二五”期間,鐵路新線投産總規模將控制在3萬公里,全國鐵路運營里程將增加到12萬公里左右。距離孫中山的10萬英里目標越來越近。

  從“三大港口”構想到港口大國

  在孫中山“實業計劃”中,港口建設是重中之中。他規劃“于中國中部、北部、南部各建一大洋港口,如紐約港者”,形成以港口為點,以鐵路、水路、公路為軸線的發展模式。

  孫中山認為:北方大港是“中國與世界交通運輸之關鍵”,擬建築“于直隸灣中”;東方大港應建在“杭州灣中乍浦正南之地”;南方大港位置“當然在廣州”。

  當年孫中山三大港口的選址,都是今天開發的熱土。北方港口群以京塘港為中心,兩翼有營口港、丹東港、天津港等;東方港口群有上海港、寧波港、南通港、連雲港以及落成不久的上海洋山深水港;而南方港除了廣州港外,還有深圳、蛇口等港口,吞吐量均在億噸左右,主要港口的基礎設施已步入世界一流水平,忙碌景象已遠遠超出孫中山當年設想。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港口貨物吞吐量僅1000萬噸;2008年,全國港口貨物吞吐量達70.22億噸,是1949年的700倍。我國億噸大港達到16個,7個大陸港口進入全球港口貨物吞吐量前10位,上海港成為世界第一大港。我國已發展成世界港口大國、航運大國和集裝箱運輸大國。

  三峽大壩圓了“高峽出平湖”之夢

  孫中山在《實業計劃》提出“三峽建壩”的設想:“當以水閘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資其水力。”國人建設三峽大壩之夢自此肇始。關於三峽建壩,國民政府曾多有嘗試。1932年和1944年都提出過建議和計劃,當時囿于歷史條件,這一計劃淪為紙上談兵。

  新中國成立後,1955年長江流域規劃和三峽工程勘測、科研與計劃工作全面開展。1994年12月14日,三峽工程開工。2006年5月20日,隨著最後一方混凝土的澆築完畢,“更立西江石壁,高峽出平湖”,三峽大壩全線建成。2008年5月4日,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訪問三峽大壩,感慨孫中山的夢想已實現。而今,三峽大壩已成一座豐碑,吸引大量遊客。今年“中秋”小長假期間,三峽大壩景區接待遊客1.38萬人次,今年參觀遊客則已突破百萬人次。

  統一大業 仍須努力

  辛亥革命是兩岸人民的共同記憶,是兩岸人民共同為之奮鬥過的歷史,是兩岸人民共享的文化遺産。回望百年,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兩岸同胞致力於中華民族振興的努力從未改變。

  改革開放後,1979年中美建交,國際社會形成普遍承認一個中國的局面,在此情況下,鄧小平創造性地提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構想,一系列新的對臺方針政策推出,兩岸隔絕數十年的狀態終於被打破,兩岸人員往來和各項交流迅速發展起來。特別是,按照“一國兩制”的構想,先後實現了香港、澳門的順利回歸,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兩大重要任務。

  20世紀90年代中期,兩岸人員往來不斷擴大,經濟、教育、科技、文化等各領域的交流合作不斷發展,特別是臺商在大陸投資和兩岸間接貿易大幅增長,兩岸經濟關係日益密切。1992年兩岸兩會達成一個中國的“九二共識”,1993年舉行“汪辜會談”。1995年江澤民發表重要講話,提出關於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2005年3月,胡錦濤主席提出關於新形勢下發展兩岸關係的四點意見,提出了對臺的新觀點、新思路、新舉措。2005年4、5月,胡錦濤主席邀請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和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到訪大陸。隨後,兩岸經貿文化關係進一步深化。

  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

  100年前,對於走什麼樣的政治道路,孫中山曾有論述。如今的中國人民已有了明確的回答。這條道路,凝聚著幾代人的艱辛探索,積累了近代中國百餘年曆史經驗,順應了時代的潮流和人民的願望。

  新中國成立後的60多年裏,中國從實際出發,堅持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地統一起來,建立並不斷完善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一整套政治制度。

  2011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90週年大會上行,胡錦濤總書記在講話時指出,要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要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進一步把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優越性發揮出來,為黨和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

責任編輯:馬淩霄

熱詞:

  • 大國崛起
  • 方案
  • 中國現實
  • 統一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