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廣東1.3萬地災隱患點威脅48萬人 亟盼資金投入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22日 08:3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南方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2010年8月,封開縣城江口鎮發生滑坡,7棟居民樓倒塌。新華社發

杏壇媽寧村馬寧山是順德地災隱患點整治工程之一。宋文輝 攝

9月20日,廣州白雲區發生一起泥土崩塌地災,兩人身亡。 葉志文 攝

  粵1.3萬地災隱患點威脅48萬人

  “9-21”特大洪災一週年,災區多處隱患點未排除亟盼資金投入

  南方日報記者 盧軼 實習生 呂韻婷

  截至去年12月的統計數據顯示,廣東共有地災隱患點13883處,其中威脅100人地上的隱患點706處;威脅500人以上隱患點156處;威脅1000人以上隱患點63處。這些隱患點分佈在全省63個縣220多個鄉鎮,威脅總人口約48萬人。

  9月21日,陽春市雙滘鎮顯得一片平靜。不過山體上滑坡的痕跡和泥石流過後一道道枯黃的創面還在提醒,這裡曾經發生過一場慘烈的地質災害。

  一年前的9月21日,颱風“凡比亞”在福建登陸後,攜強降雨奇襲粵西高州、信宜、陽春等地,引發險情,導致逾百人死亡。僅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就造成33人死亡,受傷3人。

  實際上,儘管已過去一年,地質災害對雙滘鎮的威脅並沒有完全消滅。災後經過摸查,雙滘鎮共發現地災隱患點58處,這一年儘管投入了大量人力、財力治理,目前仍有隱患點34處未排除,其中威脅百人以上隱患點8處,威脅人口1541人。而放眼廣東,截至去年底全省共有隱患點13883處,受威脅人口近48萬人,分佈在63個縣220多個鄉鎮。

  不過與一顆顆“定時炸彈”帶來的巨大威脅相比,地災防治資金卻顯得捉襟見肘。2011年,省財政投入地災防治資金約為5000萬元,加上中央下撥的資金,也不過1個多億,其餘資金仍需要地方市縣配套。而地質災害又存在“多發地往往是窮山溝”的情況,以至於一位老地質人憂慮地説:“現在的財力大約只能支撐預測預警和少數隱患點的治理搬遷,要大面積地對地災隱患點開展防治根本不可能”。

  威脅千人以上隱患點63處

  廣東的地質災害以崩塌、滑坡最多,佔到地災總數的近八成

  地質災害兇猛。

  許多人都還記得,去年8月8日在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發生的那場慘劇。由於強降雨突然降臨,舟曲縣城北面的羅家峪、三眼峪泥石流下泄,由北向南衝向縣城,導致1434人遇難,331人失蹤,大半個縣城被毀。

  在廣東省內,去年9月21日,由颱風“凡比亞”在粵西高州、信宜、陽春等地引發的群發性地質災害也直接導致了33人死亡。統計顯示,2010年全省發生較大規模突發性地質災害共計600起,造成死亡44人(含5人失蹤),受傷6人,直接經濟損失2億多元。

  在每一個地質人心中,地災絕無小事,因為一旦發生就是威脅生命安全的大事。而一個個地災隱患點又像是一顆顆定時炸彈,懸挂在我們頭上。

  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副司長陳小寧介紹,我國是世界上地災最嚴重、受威脅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地質條件複雜,構造活動頻繁,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縫等地質災害頻發,隱患點眾多。而廣東由於地質條件複雜,濕熱多雨,工程項目多,又是我國地質災害高發地。今年6月發佈的《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明確地質災害防治的三大重點區域,就包括了廣東所在的東南沿海地區。

  截至去年12月的統計數據顯示,廣東共有地災隱患點13883處,其中威脅100人地上的隱患點706處,威脅人口27.5萬人,潛在經濟損失約500億元;威脅500人以上隱患點156處;威脅1000人以上隱患點63處。這些隱患點分佈在全省63個縣220多個鄉鎮,威脅總人口約48萬人,潛在經濟損失84億元。

  廣東省國土資源廳有關負責人還介紹,廣東的地質災害以崩塌、滑坡最多,佔到地災總數的近八成,而這類災害主要由強降雨引發,因此每年汛期都讓國土系統上上下下繃緊了神經。在接受採訪時,該負責人介紹,相比往年,今年地質災害相對較少,全省尚未發生造成死亡的地質災害,“雖然離10月15日出汛已經不遠,但我們還是不敢放鬆。去年‘凡比亞’前,全省也沒有地災造成死亡,但‘9-21’一下子就造成了大量的傷亡。”

  “群測群防”能保住性命

  好歹一家人都保住了性命,幸虧提前收到預警,經過培訓也知道如何應對

  今年地災尚未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除了汛期降水較少,重視預報預警功不可沒。

  在廣東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南方日報記者看到了一套“廣東省地質災害預警信息系統”。每天,來自氣象、水文部門的降水數據都會匯總到這裡,根據設定的1118個分析片區各自的特點,系統可以分析預報當天可能發生地質災害的片區,並通過廣東衛視氣象預報和短信、語音電話的方式,向社會公眾及地災防治相關人士公佈。

  “地災預報就像預測地震一樣,在全世界都是個難題。儘管目前的預報尚不能具體到每一個隱患點,而只能根據降水量對一定範圍內出現地災的可能性進行預報,但通過這套系統,目前的準確率可以達到60%左右”。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副站長張建國介紹,僅“十一五”期間我省就成功預報地質災害126起,避免人員傷亡16180人。

  廣東還摸索出一套依靠鄉(鎮)基層政府組織、村民自治組織和村民的“群測群防”成功經驗。在去年11月召開的全國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建設現場會上,廣東連平還專門作了經驗介紹。

  簡單來説,“群測群防”就是招募村民、村支書、基層國土員作為地質災害監測員,地質災害隱患點就近落實專門的監測員動態監測,並向受影響人員發放《地質災害防治避險明白卡》和《地質災害防災工作明白卡》。一旦發生險情,就按照預案進行應急處置。

  在連平縣上坪鎮古坑村,村民葉有初就是“群測群防”的受益者。去年8月,當地發生了一起嚴重的山體滑坡,超過2萬立方的山泥從山上滑落,直接衝垮了他家房屋背山的後墻。葉有初本人是一名接受過培訓的地質災害監測員,直接負責監測自家背後的這個隱患點。事發前夜,接到預警後,他就始終關注著山體的變化並隨時與上坪國土所保持聯絡。墻體出現裂縫後,當地政府迅速對葉有初一家8口進行撤離。

  儘管房屋最終成了危房,但葉有初説:“好歹一家人都保住了性命,幸虧提前收到預警,經過培訓也知道如何應對。”

  省財政一年投入僅5000萬元

  粵北山區部分隱患點的搬遷只能借助高寒山區移民、退耕還林等優惠政策籌資

  不過,廣東重視發動廣大群眾“群測群防”的背後,也折射出現實的無奈。一個在地質系統奮戰多年的老同志説:“我們説地災防治,但現在比較能做的主要是防,對於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的全面治理,還心有餘而力不足。發動群眾參與,一定程度其實也是因為缺錢。”

  此前廣東曾對威脅百人以上的地災隱患點進行一次摸查測算,要完成全部的搬遷治理,大約需要投入20億元。省國土資源廳有關負責人也介紹,完成一個威脅千人以上隱患點的搬遷治理,平均需要2000萬元。以此測算,僅搬遷治理63個點就需投入12.6億元。

  不過目前,廣東省級財政一年投入地災防治的資金大約僅5000萬元。而2011年,河南省投入地災防治的省財政資金是6個億,貴州是10個億,四川是20個億。即便是面積比廣東小、地災形勢比廣東輕的浙江省,今年也撥款6000萬元,顯得廣東對地災防治的財政投入與自身經濟實力的不相匹配。

  即便是加上中央下撥的資金,中央和省兩級財政每年投入也僅1個億左右,其餘資金則需要各市縣資金配套。而地質災害又存在“多發地往往是窮山溝”的情況,儘管中央、省級資金全部投入到珠三角以外地區,但對這些財政收入相對較少的市縣來説,如何湊夠錢還是很難。採訪中,粵北某市國土局局長説:“地災防治有點像公益事業,很難有直接經濟效益,因此幾乎不可能吸引社會資金投入。而地方財政哪都要花錢,防患于未然性質的地災防治工作也就很難得到優先考慮了。”

  因為缺錢,粵北山區部分隱患點的搬遷只能借助高寒山區移民、退耕還林等優惠政策籌集資金,一些無法借用其他優惠政策的搬遷工作,面臨著找不到錢無法啟動的困境。

  而按照規劃,省級財政投入地災防治的資金大約保持每年增加2000萬元,到“十二五”末達到一年1.5億元。也就是説,僅完成現有706處威脅百人以上隱患點的治理搬遷,就還需要至少10年以上的時間,更遑論其餘1萬多處相對威脅較小的隱患點治理了。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站長廖益良還介紹,隱患點的數據是動態變化的,每年大約會新增1000多個。“地質災害的治理,廣東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責任編輯:劉禛

熱詞:

  • 隱患
  • 廣東衛視
  • 地裂縫
  • 人遇難
  • 群測群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