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玉米地裏的“科技經”(走基層糧食産區看秋收)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22日 04:3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編者按:糧穩則天下安。糧食豐收對於當前穩定物價、有效管理通脹預期,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意義重大。儘管今年不利氣候因素較多,自然災害偏重,但中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各地、各有關部門全力以赴,形成了抗災減災的強大合力,贏得了秋糧生産的好形勢。

  全年糧食大頭在秋糧,眼下秋糧豐收在望。本報記者深入糧食主産區,走進田間地頭,走近種糧大戶、基層農技人員、農村幹部,通過他們的平凡故事,反映希望田野上的新變化,傾聽基層幹部群眾的新期盼。

  9月19日的河北邯鄲,連綿了一週的陰雨終於停了,太陽露出了久違的笑臉。臨漳縣章裏集鄉的玉米高産創建萬畝示範方內,一排排玉米精神抖擻,猶如等候檢閱的士兵。顧不得日頭的毒辣,市農業局的技術員和幾個“老把式”來到地裏查看苗情。

  “這雨從中秋節後就沒停過,晚上聽著風聲和雨聲,我們都擔心得睡不著覺,玉米再過十幾天就該收穫了,千萬別在這時候發生倒伏。”負責這個示範片的邯鄲市農技推廣站站長段美生説。

  “瞧這玉米長得多好!”黃辛莊村農民李賀小心翼翼地剝開一穗玉米,像展示珍寶一樣。“估計每畝能打1400斤,比去年增産200斤呢!”

  “那可全是技術員的功勞,要不是他們推廣的‘一增四改’技術,我們還按照老套路種植玉米呢!”李賀打開了話匣子,“以前是小麥沒收割時就套種玉米,種植密度稀不説,收小麥時又會壓壞一部分苗,化肥也是施一次就不管了,産量當然上不去!”

  “今年是邯鄲‘噸糧市’建設的第二年,我們以高産創建為抓手,全面提升玉米的綜合生産能力,力爭畝均增産百斤以上。”邯鄲市農業局局長暴常青説。為了提高産量,邯鄲改種了耐密性品種,改變傳統的套種,指導大家在産量形成的關鍵時期——“大喇叭口”期和灌漿期追施尿素。“市、縣財政投入2400萬元採購了近萬噸尿素,同時列支300萬元資金,對玉米自走式中耕追肥機械進行物化補貼,大力推廣玉米化肥深施技術,對産量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

  從去年秋冬種開始,段美生和同事張銀生就包下了臨漳縣的技術指導和培訓,每週有一半的時間呆在章裏集鄉的示範方。今年3月份以來,兩個人更是常駐這裡,只在星期日輪流休息,回家拿一下換洗的衣物。據了解,今年邯鄲市組織了市、縣兩級1500多名農業專家和農技人員,自帶行李,吃住在村,全市玉米生産的技術普及率和到位率均達到95%以上。

  “有沒有農民不願意跟著做的?”

  “有!”人群中傳出哈哈的笑聲,一位50多歲的農民有些尷尬地被推到了前面。“俺沒聽技術員的話,還是按老路子套種玉米,結果長得不如別人家的好,這回可信了!”

  “對,現在要想提高産量就得靠科技!”來找技術員“取經”的狄邱鄉西狄邱村農民呂建國在一旁大聲地説。“俺家種了10畝地,玉米去年畝産1630斤,今年有望達到1700斤!小麥去年畝産1200斤,今年收了1317斤!依靠科學種田,俺已經當了兩屆臨漳縣的‘糧王’了!”呂建國自豪地説。

  原來,臨漳縣從去年開始舉行“糧王大賽”,評選出20名種田能手給予獎勵。呂建國去年得了玉米的第二名,獎了一台電動車;今年又拿了個小麥的第三名,領回一台海爾洗衣機。“下一步俺一定拿個第一名,當上真正的‘糧狀元’,還要帶動全村鄉親創高産呢!”玉米地裏響起了爽朗的笑聲。

責任編輯:郭思宇

熱詞:

  • 黃辛莊
  • 套種玉米
  • 秋冬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