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生命之火——一個基層組織部長的無悔人生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22日 04:0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四川達州萬源市委常委、組織部長李林森(右)生前在萬源市沙灘鎮梔子園村鍾家灣村民小組看望87歲的老黨員龔茂宗。

  鄧良奎攝(新華社發)

  他就是英雄。他用自己的行為書寫活著的每一天,他離去時,人們甘願續寫他的故事,鐫刻他的墓誌銘……

  他像一顆流星,一劃而過,卻刺破蒼穹,發出最耀眼的光;他似一束焰火,轉瞬即逝,卻留下永恒,放射最壯麗的美。

  20年前,他懷揣夢想,邁著大步,從巍巍巴山走來;20年後,他魂歸故里,重將自己託付綿綿巴山。

  2011年7月31日12時25分,四川達州市中心醫院。一陣緊張全力的搶救,仍然沒能把他留住。

  42歲,正值壯年。四川達州萬源市委常委、組織部長李林森就這樣匆匆走完了他短暫而絢麗的生命旅程,留下萬般不捨。

  巴山沒了季節,只有被淚水打濕的8月……

  熱 血

  把工作當命,把事業當命,把命令當命

  川東多山,豪傑輩出。70多年前,英勇的紅四方面軍就曾在這片紅色的熱土上激昂奮戰,血染巴山。

  1969年,李林森出生在達州市宣漢縣大山裏一個普通的農家。作為長子,家人寄予厚望,為其取名林森,屬意日後能成棟樑之才。

  大學畢業,風華正茂。本可留在城市,李林森卻選擇回家鄉做一名“教書匠”。敬業、嚴謹、堅韌……這份為人師表的職業為他打下了紮實的人生基礎。3年磨礪,李林森推開縣檢察院的大門,成了一名令人羨慕的檢察官。

  如果人生的軌跡照此演進,也許李林森後來不會經歷那麼多的人間悲喜。

  1997年,在檢察院順風順水的李林森作出一個大膽的決定:申請下派當村官!

  “那個時候,大學生幹部申請到鄉鎮都少,何況村?”宣漢縣委副書記張宗昭清楚地記得,“他是全縣頭一個,而且還申請到最貧困落後的村子去,一大新聞呢!”

  就這樣,五寶鎮梨耳村迎來一個年輕的黨支書。

  梨耳,窮得出名。別説縣城,離五寶鎮也有20多公里山路。

  “來了,就幹出個樣!”山裏娃不信邪,他想看看自己行不行。

  建廣播站、修渠築道、發展黨員……一年下來,李林森幹得風生水起。及至任職鄉鎮,這段經歷成了他攻堅破難的寶貴財富。

  “我是洪水衝出來的幹部!”多年以後,李林森如此自嘲。但在五寶鎮2萬多名鄉親眼中,這個年輕的鎮黨委書記就是他們不折不扣的“救命書記”!

  2004年9月5日深夜,前河邊的五寶鎮早已沉入夢鄉。誰也想不到,一場巨大的災難正悄悄逼近。

  下游突發超大規模山體滑坡,河床瞬間被堵,洪水不泄反上,生生圈出一個寬1300米、庫容2億立方米的巨型堰塞湖——地勢低窪的五寶,不幸墜入“湖底”。

  黑暗中,人們急切的呼救聲和牲畜水中掙扎的慘叫聲,一浪高過一浪。

  五寶人哪見過這般場面:洪水漫過山莊、漫過田地、漫過河堤、漫過街區……不到兩小時,平日繁華熱鬧的小鎮,就噩夢般地化為“水中孤城”,停水停電斷聯。

  時間就是一切!李林森緊急召開只有3分鐘的動員會:“現在沒法詳細安排,也沒有救援設備,只有一條請記住:老百姓的命就是我們的命!”

  9個火線組建的應急分隊迅速撒出去,通知村民緊急轉移。一場與洪魔奪人、同時間賽跑、跟死亡抗爭的生命大營救,在如漆的夜色中展開。

  “一個不能死、一個不能傷!”這是上級下達的死命令,李林森掂得出分量。

  “救命啦!”“救命啦!”紮起簡易木筏,循著呼救方向,一道微弱的手電光柱,在驚慌失措的村落裏上下穿梭。

  一次、兩次、三次,背出80多歲的覃宗秀老人,疏散出被困教室的50余名師生……李林森嗓子喊啞了,就用手比劃,實在背不動了,攙扶著也要讓群眾脫離危險。

  翻過百道墻,越過千戶窗,衣服不知被扯破多少口子,身上不知被劃出多少血痕,更記不清往返跑了多少趟……李林森先後9次把鞋脫給逃命的災民,給他再找來一雙,不久他又光著腳丫……

  三天三夜奮戰,兩萬多名群眾全部安全轉移,創造了當地救災史上的奇跡。

  洪水未退,公路被淹。除了一身衣服,很多群眾什麼都沒帶出來。

  “不能讓一個人餓倒、病倒!”在史無前例的大災面前,李林森深知:現在全鎮老小都看著他,自己代表黨組織,自己就是主心骨!

  “把紅旗高高地豎起來,必須老遠就能看到它!”關鍵時候,李林森想到紅旗。

  很快,臨時安置點上,各式各樣的紅布剪成“紅旗”,次第飄揚,五寶升騰起紅色的希望!

  嚴重缺覺,臉色蠟黃,身影憔悴。長時間的超負荷工作,李林森一直在透支。終於,在去救災物資發放點途中,他兩眼發黑,一頭栽了下去——這已是幾天內第三次暈倒。可一醒過來,他又一手打著吊針,一手掏出手機詢問災情。

  現場一位副縣長看見,責備他“太不愛惜身體”,強行奪下手機。他火了,“還有那麼多事等著我幹!我躺下了,老百姓怎麼辦?”

  洪水消退,滿目瘡痍,重建重任又撲面而來。

  一身迷彩服,一雙黃膠鞋,一個擴音器,這是李林森每天不變的行頭。白天,去安置點巡查;晚上,到建房點督工。就像一隻停不下來的陀螺,每天高強度運轉20小時以上,天天如此。

  幹群同心,其利斷金。一幢幢災民新居拔地而起,一副副“共産黨好”的春聯透出喜悅……省委、省政府提出“兩年重建一個新五寶!”的艱巨任務提前圓滿完成。

  巨災之下,未死傷一人,未發生疫情,未挨餓病倒一人;更難得的是,泡在洪水裏3個月,無一人上訪……一場天災,讓五寶人領略了李林森的“拼命三郎”精神。

  把工作當命!把事業當命!把命令當命!

  即便不眠不休,即便頻頻吐血,還是這個勁兒!

  “他從來不對組織説‘不’,更不討價還價。”張宗昭説,任務交給李林森,倆字——放心!

  “共産黨的幹部,得豁得出去,要對得起組織、對得起群眾,要懂得報恩。”李林森的血管裏,始終奔淌著一股股忠誠熱血。

  公 道

  “組織部是個渡人的梯!就是要樹立重基層重邊遠的用人導向!”

  抗洪得力,火線提拔,李林森擢升宣漢縣副縣長。2006年2月,他交流至更偏遠的萬源市,9個月後改任組織部長。

  組織部長,要害崗位。萬源的組織部長,更不好當。

  三省結合部、七縣交匯處,這個“萬水之源”基礎差、底子薄、實力弱,矛盾亦多。

  “組織部是個渡人的梯,導向至關重要。”對工作,李林森清醒定位。

  “貧困山區,都不容易,風氣搞壞了,誰還幹事?”

  “以德才選幹部、憑實績用幹部、靠公論定取捨!”

  “重品行、重實績、重基層、重公認!”

  ……

  萬源的幹部,在不同場合都聆聽過李林森的“布道”。但觸動神經的,是王承興“土雞變鳳凰”的實例。

  2009年的臘月初四,很多人給紫溪鄉黨委書記王承興發來短信,恭喜他“進城了”。

  “剛開始還以為開玩笑,對我來説,進城是個遙不可及的夢。”自喻在“萬源的西藏”紮根的王承興想都不敢想。

  他哪曉得,去年只在調研時深談過一次的李林森,偷偷關心上了他,居然提名他任森林公安局局長。

  “其他資格老、功勞大的黨委書記都沒安排得這麼好,他王承興憑啥子進城,還當‘一把手’?”有人反對。

  李林森一改平日的溫和,肅然反問:“在全市最艱苦的鄉一幹就是15年,誰能堅持?在一個偏遠鄉當了7年鄉長、8年書記不提任何要求,誰能做到?”

  王承興上任,李林森只送他一句話:“你要爭氣!”

  “連我都能進城,大家都説有奔頭了。”王承興的調動,在鄉鎮幹部中引發“強震”。

  “就是要鮮明重基層、重邊遠的用人導向!”李林森任組織部長5年,18名優秀鄉鎮黨委書記受到提拔重用,11名長期堅守邊遠高寒山鄉的黨委書記被交流回市級部門,18名家庭困難、需要照顧的基層幹部進了機關。

  反過來,對組工幹部徐世和的“冷落”,則讓幹部看到李林森的另一面。

  鄉鎮人事調整,在市委組織部工作的徐世和被提名推薦為鄉鎮黨委書記人選。大家都以為他“近水樓臺先得月”,結果卻被調至“八大高寒山區鄉”之一的堰塘鄉。

  天上地下,徐世和當然想不通。

  “組織部的幹部用在哪,大家都關注。把你放得偏,條件是差了點,但鍛鍊也大。”李林森找他推心置腹地長談:“你有能力,好好幹,用成績證明自己,也為組織部爭個光……”

  一席話,入情入理,心霾也就散了。徐世和愉快地奔赴新崗位,很快就打開了局面,更理解了李林森的良苦用心。

  對幹部,嚴字當頭;對親人,嚴上加嚴。

  李林森的大妹妹一直在宣漢縣汽車站幹臨時工,很想讓“位高權重”的哥哥打個招呼轉正。“好歹咱還在城裏上班,條件比農村強多了。”哥哥非但不開口,反倒勸她“知足常樂”。

  同樣,妻子向琪三叔的兒子中專畢業,也想“投奔”他。在三叔眼裏,組織部長是個“了不起的大官”,可李林森一句“符合條件,就憑本事考吧”的答覆,讓他倍感失望。最後,堂弟出門打工。

  不是沒“機會”尋租,組織部長有權——可以向常委會行使幹部推薦權,真想賣關子、耍手腕,不是不可能。

  可這個“權”,李林森不用。

  一位在偏遠山區鄉幹了5年的黨委副書記,業績很突出,多次獲萬源市優秀黨務工作者和優秀共産黨員,但因長期顧不上家,妻子一直鬧,孩子中考也不理想。2009年,得知萬源要動幹部,他覺得機會來了,借向李林森彙報工作之名送錢送物,希望“照顧”。

  “歪門邪道你少來!”李林森嚴詞拒絕,嚴厲批評:“只要你幹出實實在在的業績,群眾信任你,組織會考慮的!”

  他仍不死心。2010年春節,他特意跑到李林森宣漢老家去“拜年”,結果連門都沒讓進。

  就在他感到希望渺茫時,突然宣佈,被提拔為另一個鄉的鄉長。新崗位上,他不負眾望,工作出彩:不到一年,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同比凈增789元。

  “林森部長是做人做事的榜樣!”這回他信了:“只要踏踏實實幹,就會受到群眾尊重,就會得到組織認可!”

  這樣的拒絕,李林森沒少經歷。

  曾有人提著一包現金送到面前,希望動幹部時“關照關照”。

  “錢,我不會要;事,按政策辦。”李林森一字一頓,“組織用人不是看錢多錢少!”

  幾句話,羞得來人無地自容。

  甚至還有人借洗手之名,把厚厚的“信封”丟在他家廁所,一路狂追,物歸原主。

  即便身染重疾,清廉之弦也未放鬆。

  今年春節,徐世和聽聞李林森生病,專程探望。看到昔日的老領導形容枯槁,他心如刀絞。臨別,徐世和飽含熱淚,悄悄塞給李林森母親1000元錢,托老人家代買些營養品。

  “趕緊收回去!不然看我怎麼收拾你!”李林森急了,從沙發上噌地站起來,臉漲得通紅。

  “老領導,一點心意而已。”

  “你來看我,我精神就好多了。拿錢,以後就別來了!”

  “萬源的幹部工作風清氣正。”讓萬源市委書記王成軍欣慰的是,“這幾年,因幹部選任不公而信訪,一件沒有。”

  銳 氣

  “小縣也要爭一流、窮縣更需大作為”

  萬源,這個曾經的川陜革命根據地核心區,至今仍是國定貧困縣。貧窮與落後,不僅刺痛著60萬老區人“摘窮帽”的渴盼,也遲滯了老區基層黨組織建設的步子。

  “小縣也要爭一流、窮縣更需大作為。”剛一上任,李林森便下決心“有所改變”。

  翻山越嶺,一路顛簸。花了兩個多月,李林森跑遍全市52個鄉鎮的村村寨寨。幹部有何長短,發展瓶頸在哪,心裏有了底。

  所以,當2007年達州市委把村黨組織換屆試點的任務交給萬源時,李林森一點不憷。這個曾在3個鄉鎮當過主官、成功收拾過“爛攤子”的新部長,精選8個不同層次的村落搞起了試點。

  “一些村級班子受家族勢力、宗派勢力等影響,作用發揮有限;同時,很多能人在外,上級組織又很難發現新的優秀人才……”李林森把脈問診,梳理成因。

  在舊院鎮紅岩村,他的判斷得到證實。這個受兩大家族勢力影響的村落,不光班子老化,還長期不團結,“各選各的人、各吹各的調”,在外的能人都不願回來主事。

  這樣的村子在萬源頗為典型——怎麼辦?

  精心設計、反復論證,李林森逐漸聚焦“發揚民主”這個“法寶”——“四評村官”應運而生。

  所謂“四評”,就是讓想幹事的人先“自我薦評”,村民們再“集體相評”,提出村幹部參選標準,推薦自己心目中的滿意人選。經“組織考評”後,參選者須在全村老少面前發表“施政演講”、“公開競評”,由村民差額票決,選出最滿意的村幹部後備人選。

  40歲的龐大兵便是個見證者。這個紅岩村的能人,一直埋頭經商,不問村務。“四評村官”試水,他嗅到了變革的氣息,和幾個鄉鄰一道,站出來了。

  “原以為上面早就內定了,沒想到自己真的成了。”顯然,龐大兵的“施政綱領”打動了多數村民,最後脫穎而出,榮膺新任黨支部書記,“不看大姓小姓,不搞拉幫結派,憑本事競爭,靠民意當選,大家服。”投票那天,李林森一直坐在台下,現場觀摩,擊掌加油。

  “四評”一齣,氣象一新。萬源新當選的村黨支部書記平均年齡36歲,比上屆一下子低了19歲,文化程度大幅提升。這一“草根民主”模式從根本上解決了以往村級換屆中的賄選、拉票和家族、宗派勢力介入等問題。更讓李林森沒想到的是,這堂生動的黨內基層民主“實踐課”還被高層首肯,推廣至全省、全國……

  “在萬源這樣的欠發達地區,能創新探索出‘四評村官’這一在全國叫得響的經驗,難能可貴。”達州市委書記焦偉俠感慨。

  習慣優秀、追求卓越,李林森不會做“太平官”。

  一次全市大會,十幾個市級機關、鄉鎮負責人居然競相打起了瞌睡,這一幕被電視記者拍個正著。

  如何解決幹部日常監管中“法規條例管不著、規章制度管不了、領導幹部管不到”的問題?市委點名讓李林森破題。

  李林森也不含糊,不久就搞出一項“發明”——“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不良操行檔案”。

  這個特殊的檔案厲害之處在於,倘若干部出現無故遲到早退、不孝敬父母等不端小節,將被記錄在案,並跟幹部考核、交流、表彰、使用等直接挂鉤。

  小節也能影響“烏紗帽”!這在四川又開先河。“利刃”高懸,失德幹部心存忌憚,會場打瞌睡之類歪風,一去不返。

  人才難進、人才難留,黨管人才,組織部長首當其衝。

  “一個人視野有限,人才要靠大家一塊找。”每遇市領導下鄉回來,李林森總愛問上一句:“發現好苗子沒?”

  原來光感覺萬源缺人才,但2007年底一次翻閱幹部花名冊時,李林森才第一次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全市30歲以下的科級領導幹部僅3人,部門局長、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長等正科級領導幹部,年齡普遍偏大,事業後繼乏人!

  李林森急了,迅速向萬源市委提議並報告上級組織部門:貧困革命老區,發展的希望在人才,幹部的活力在青年,要抓緊研究對策、不拘一格引人才。

  “千名大學生進萬源”,便是這一背景下的成功探索。2009年,大學生出現了就業難,李林森敏銳地意識到,這是貧困山區招才引智的好機會,腦海裏早就構思的大規模引才計劃可能很快就能實現。

  那陣子,李林森頻頻現身四川、重慶等地高校,宣講特殊政策,賣力“推銷”萬源。只要大學生有意願,多累他都親自談。

  一“仗”打下來,當年投奔萬源的大學生高達800多人,還批量引進了十幾名研究生,引才總數相當於萬源過去8年的總和,大大緩解了高層次人才短缺的窘境。

  定期履職巡查,掌握領導幹部履職、班子運行和後備幹部情況;“五議”社區班子,破解社區幹部不作為、亂作為……經過李林森這一把把“創新之火”持續加溫,萬源在全國、全省組織工作滿意度調查中,連續3年各項指標穩居第一方陣。

  奉 獻

  與死神抗爭,跟時間賽跑,“工作就是他的藥”

  萬源市委大樓的506房間,一切如故。

  抽屜裏,助消化的多酶片、治咳嗽的急支糖漿……藥瓶塞得滿滿噹噹。

  櫃子上,兩盆君子蘭依然翠綠,一陣風過,輕輕搖曳,似乎在訴説主人的辛勞與苦楚。

  2009年7月1日,萬源市委“七一”表彰大會召開。已連熬4個通宵的李林森一陣前所未有的疲倦,第二天,腹瀉不止,人幾近虛脫,只得轉院成都。診斷結果讓人震驚:肝癌晚期!

  “怎麼可能?”李林森不信自己的眼睛。

  兩天的沉默,兩天的思考。李林森和妻子向琪決定:保密——不對外説病情,不給組織添麻煩,不能讓父母痛苦。

  拿出全部積蓄,又向弟妹借錢籌齊了首次手術費用,他們悄赴北京,嘗試風險極大的肝臟移植手術。

  幸運的是,他闖過了這道鬼門關。

  “能活多久?”還沒下床,李林森就問醫生,好像在談別人的病。

  “維持得好,5到10年。”醫生直言。

  “太好了,我還有好多工作要做呢!”這個答覆,已讓李林森很滿足很滿足。

  僅僅2個多月,李林森就回到了萬源。別人關心病情,他則輕描淡寫:只是做了個小小的“膽管結石手術”。

  與死神抗爭,跟時間賽跑,從前的“拼命三郎”又回來了!

  審簽文件、組織會議、接訪群眾、下鄉調研……李林森的工作節奏比以往更快,醫生的“多靜養、少操勞”囑咐早被他拋在了腦後。只有中午或晚上,他才拖著疲憊的雙腿,獨自去醫院打靜脈留置針。

  但即便是吊水,他也偷偷調快輸液的速度。

  醫生怒了:“你乾脆喝了算了!”

  由於太過操勞,術後才半年,李林森就出現了嚴重的肝移植手術排異反應。轉氨酶指標陡升至300多單位,手指、腳趾關節開裂,他連拿東西、走路都鑽心地痛,不得不到重慶復查。剛辦妥住院手續,萬源市委來電話:第二天開市委常委會。

  馬上收拾東西——出院。

  “你哪是來治病的,簡直拿命當兒戲!”主治醫生惱了:“你今天走了,以後就別來了!”

  “大夫,這個會事關全市基層黨組織建設,必須回!”扔下話,李林森連夜趕回400公里外的萬源。

  同樣,他把做射頻消融手術時間定在去年12月28日,為的是“跟元旦假期接上”。

  通常,這種手術一次只能做一個“點對點”;身體再好,一次也不能超過3個。而李林森要求:一次做4個。

  醫生驚愕:“瘋了?”

  生病以後,司機就多了兩項任務:備藥、提醒。時間緊,李林森習慣車上大把大把吃藥,吃急了,藥卡住嗓子,吞不下去,半天緩不過勁來。可電話一響,談起工作,又神采飛揚。

  是啊!對李林森來説,工作有樂趣,工作是嗜好。

  為了給全市村黨支部書記培訓班講一課,他能專程從北京飛回來,吃上3倍激素藥,提高精氣神。

  兩個半小時,談笑風生,掌聲不斷;可一下講臺,面容慘白,豆汗淋漓,咳血不止,身子蜷縮成一團。

  這一課,對書記們的影響深遠,對他生命的消耗亦無情。

  有時,病痛襲來,李林森也會抱怨:“死了算了!”可轉臉,又忙去了。

  家人勸他:“歇吧!”

  他滿口答應:“等忙完機構改革就不幹了”;這茬一完,又説“等黨代會結束吧”……

  “就沒個頭!”向琪看得心疼。

  2011年4月12日,醫院下達病危通知書前16天,李林森實在無法堅持正常上班了,就把各股室負責人召集到宿舍,靠在床上開會。

  幹部一撥一撥地離開,又一撥一撥地進來。

  從早晨到下午,5個多小時,他專心地聽,不斷地説,不停地咳。咳出的血,他小心翼翼地用紙巾捏住,生怕有人看到。

  中午12時多,他輕聲朝廚房喚了一聲:“媽,幫我削個梨吧!我要補充點能量,撐不住了。”

  在場的人無不落淚。

  終於,在一如往常地工作了21個月後,病情嚴重惡化的李林森不得不再赴重慶。診斷結論:肺癌!晚期!

  肝癌、肺癌,都是晚期——李林森再也瞞不下去了。

  “對不起,我的身體實在難以堅守崗位,請求辭去組織部長職務。”他平靜地把這個消息,用短信發給“班長”王成軍。這時,人們才了解他的真實病情。

  為什麼一個癌症病人後期的手術時間會以法定假期來確定?

  為什麼一個生命進入倒計時的病人非要經常加班至淩晨3時?

  為什麼一個病危的人還要一個字一個字修改長達幾十頁的材料?

  為什麼一個僅靠吃一個梨補充能量的病人還要連續開5個多小時的工作安排會?

  ……

  得了癌症,沒命;放下工作,也沒命!

  工作帶給李林森的快樂,什麼藥都無法替代。哪怕被劇烈病痛折磨得臉色發黑、身體浮腫,只要完成一項工作,他就立刻容光煥發,精神狀態絕對超過注射40毫升的“甲強龍”(激素)。

  即便在與病魔抗爭的最後時刻,他還向關心他的各級領導發去短信:“自己的工作遠沒有做好,慚愧呀!”——落款是“不爭氣的李林森”。

  “工作就是他的藥!”向琪無奈,“但就是這服藥,也沒能留住他的命。”

  大 愛

  心中有愛,心境如春,他總是把自己放得很低很低

  一米七六,濃眉大眼,一笑起來,嘴角還會彎起兩個迷人的酒窩……在很多人眼中,李林森陽光、帥氣,不像個官,像隔壁的大兄弟。在他口中,聽到最多的也不是官,是“兄弟、夥計、大姐、小妹”。

  誰來辦公室,他都親手泡上一杯茶;走時,一定堅持送到樓梯口。

  “我有些建議,不知道對不對,想跟你探討一下。”説話委婉,和風細雨,多年的習慣。

  ……

  細微點滴,讓跟他打過交道的基層幹部如沐春風——他總是把自己放得很低很低。

  生病之後,好心人勸他:簽字就行,談話、調研之類苦活,交出去吧!

  “一個基層幹部跨進組織部長的門不容易。也許我們只談了半小時,但他下決心走進來可能已考慮了半年。”在李林森看來,跟幹部談心甚至傾聽牢騷,都是大事,“如果幾句話就打發,他會認為組織太草率,傷到幹部的心!”

  川東男兒生性豪爽,李林森的淚窩子有時也淺。

  2010年秋,蜂桶鄉。老伴走得早,兒子常年打工在外,1958年就當鄉長的老黨員李國元,一直蝸居在幾根木棒撐起、四面透風的土坯房裏。李林森走進臥室,剛摸了摸被蓋,眼淚就啪嗒啪嗒往下掉:“想不到老鄉長還住得這麼破,被蓋都是薄、爛、濕的,我這個組織部長不稱職啊,對不住了!”

  他當即表態,協調1.5萬元為老人蓋新房子;臨別,掏空口袋,硬塞1000多元給李國元。81歲的老人老淚縱橫,抓著他的手不放:“感謝共産黨,感謝共産黨!”

  “人生的價值,不在於當多大官、掙多少錢,要看自己有多少提升,為別人做多少有用的事。”多少年來,李林森始終心境如春。

  工資本就不高,拿回家的更屈指可數。今天300元、明天500元,李林森的錢都散在貧困學生的家裏、慰問困難群眾的路上。早年接濟群眾欠下的1萬餘元債,前兩年才還清。

  從高一到大四,熊靜這個李林森資助的貧困生,耳邊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是:“缺錢要説,不許跟我見外。”

  2011年4月20日,李林森最後一次去重慶住院。

  在離城不遠的青花鎮,他特意讓司機停一下,緩緩走下車,朝著萬源的方向久久凝望,望著那熟悉的山川,熟悉的河流,還有那熟悉的村落,默默地流淚。他知道,這一去難歸呀!

  當他病危的消息傳出,重慶大坪醫院住院部A區8樓就像週末的超市、年尾的車站。領導、同事、朋友,還有他工作過地方的百姓,數以千計的人從四面八方趕來。病房前,樓道間,人頭攢動。人群中,有的從來沒出過這麼遠的門,甚至都沒坐過火車;還有的,根本沒見過李林森。

  尚有氣力時,李林森不停地合掌致謝,淚光點點。這一幕,跟他5年前離開五寶時何其相似!

  那一天,3公里長的道,車足足走了1個多小時,2000多名男女老少自發地候在路邊,拽著他的手不放,邊走邊哭,爆竹聲響徹街頭巷尾……

  來時,一個布包裝衣服,一個紙箱裝被子;走時,還是一個包跟一個紙箱。這樣的幹部,老百姓捨不得啊!

  “以前只在影視劇裏看過這種場面,沒想到人真的就在身邊。”一直陪著的向琪,震驚了。從那一刻起,她才真正理解丈夫為什麼電話那麼多、永遠那麼忙。

  再堅強的外表下,也有一顆柔軟的心。

  病房裏,李林森捧著兒子李東陽的照片一看半天,任憑眼淚肆淌。但當他顫抖著給兒子發去短信時,卻只寫:病情穩定,請勿掛念!學習當努力!

  “人善向上,豁達樂觀。”這是他送給東陽的八字箴言。

  他對同事説:“我們緣深分淺,下輩子再相見。”

  他對朋友説:“人生一世,草木一秋,都要去的。”

  他對家人説:“人都是哭著來的。要死,也要笑著走。”

  他最想在7月底、8月初的時候去往天堂,好讓東陽心理上有個緩衝,開學時不至影響學業。

  “我是一個平凡的人,做的都是平凡的事,平靜就好。”躺在病床,李林森平靜地安排著自己的後事:“簡單點,就回老家去,那裏有山,有水,向著陽光,是一個很溫暖的地方……”

  8月2日夜,萬源親水平臺廣場,萬人追思心中的英雄。

  “林森,你辛苦了!”“林森,歡迎回家!”……任憑暴雨如注,也挪不動送別的腳步。

  年輕時,李林森愛唱歌,愛打籃球,愛彈腳踏風琴,“回鍋肉做得也好。”這些,都只能凝成向琪美好的回憶。

  “他還答應,等閒下來,就帶我們去看大草原。”向琪嘆了口氣,“可惜了。”

  這段日子,一家人還無法習慣沒有林森的日子。年近七旬的老父親每天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是擦一擦墻上的遺像。開飯前,母親總要仔細地把他的碗筷擺好,喃喃自語:“兒啊,吃飯了……”

  根據李林森生前的囑託,萬源市委組織部硬擠出一間屋子,用作健身房。每天下午,幹部們伸展腰腿時,抬眼就能看見墻上老部長的祝福——“健康生活、快樂工作”。

責任編輯:郭思宇

熱詞:

  • 李林森
  • 青花鎮
  • 紫溪
  • 時代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