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人民日報發表社論紀念九一八事變80週年(全文)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17日 19:4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人民日報9月18日社論:勿忘國恥 共襄復興——紀念九一八事變80週年

    新華網北京9月17日電 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可能導致一個國家在悲慘沉淪中亡國滅種,也可能激發這個民族在危難之際覺醒和奮起。

    80年前的九一八事變,就是這樣一個日本帝國主義蓄意侵略中國的大事件,是日本妄圖變中國為其殖民地的重要步驟。短短4個多月內,128萬平方公里、相當於日本國土3.5倍的中國東北全部淪陷,3000多萬東北父老鄉親成了亡國奴。這一事件揭開了日本對中國進而對亞洲及太平洋地區全面武裝侵略的序幕。

    令侵略者想不到的是,這一事件激起了中華民族的抗日怒潮,中國人民以此為起點進行了長達14年不屈不撓的抗日戰爭,最終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來中國反抗外敵入侵的民族解放戰爭的完全勝利。其根本原因就在於,歷經列強蹂躪的中華民族,已經在日本帝國主義鯨吞中國的囂張野心中徹底覺醒和頑強奮起了!

    縱觀近代以來仁人志士救亡圖存的悲壯歷史,這一次中國人民的覺醒和奮起,不僅標誌著中華民族有信心有能力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更意味著中華民族在偉大復興征程上實現了全民自覺的重大轉折。促成實現這一重大歷史轉折的,正是誕生於危難之際的中國共産黨,在歷史的關鍵時刻團結凝聚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力量。

    這個在成立第二年就提出“打倒列強,除軍閥”的新生力量,在九一八事變發生後,提出“以武裝民眾的民族革命戰爭來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的抗日救亡主張,號召全民族團結起來抗日救國,反對不抵抗政策。其後,在中國共産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中國人民同兇惡的日本侵略者進行了氣壯山河的鬥爭。長城內外,大江南北,到處燃起抗日的烽火。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抗日軍隊,分別擔負著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的作戰任務,形成了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略態勢。全體中華兒女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各黨派、各階層同仇敵愾、共赴國難。最終,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以中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的徹底勝利載入了史冊!

    審視80年前這場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回望九一八事變以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浴血奮鬥的14年,上溯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華民族在實現偉大復興征程上矢志不移的艱辛探索,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有能夠擔當歷史使命的堅強領導,必須有全國各族人民的堅定團結,必須以國家強盛和人民富裕為堅實基礎。

    歷史深刻揭示,中國共産黨的堅強領導是推進中國社會變革、發展、進步的根本保證。自誕生之日起,中國共産黨在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中,始終站在歷史和時代進步的潮頭,帶領人民拯救國家和民族于危亡之際,根本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命運,根本決定了中國歷史的前進方向,迎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産黨作為救亡圖存、富國強民的堅強領導,歷史也必將證明,中國共産黨能夠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領導核心。

    歷史深刻昭示,各族人民的堅定團結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力量源泉。在亡國滅種之際徹底覺醒,在愛國主義精神感召下捐棄前嫌,在14年抗日戰爭中空前地團結在一起,中華民族煥發出巨大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熔鑄了偉大的民族精神。前進的道路上,有中華兒女的堅定團結,有民族精神的自覺弘揚,必定形成推動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合力。

    歷史深刻警醒,“落後就要挨打”是古老中國弱則被辱的沉痛教訓。近代以來的中國無約不損、無戰不敗,善良的中華民族被奴役、被壓迫,中國人民飽受侵略和欺淩,根本原因在於國家的落後。今日中國取得舉世矚目的現代化建設成就,中華民族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中國人民找到了實現民富國強、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這條道路上,堅定不移地抓好發展這個第一要務,集中力量把中國的實力搞上去,中華民族必將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嶄新面貌屹立於世界東方。

    80年過去,國恥在心,重任在肩,目標在前,讓我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共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盛舉!

責任編輯:溫風浩

熱詞:

  • 人民日報
  • 社論
  • 九一八事變
  • 80週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