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王朝柱:傾情書寫辛亥風雲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15日 06:1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王朝柱(速寫)羅雪村繪

  為紀念辛亥革命100週年,編劇王朝柱下了一個“雙黃蛋”——即將播映的42集電視連續劇《辛亥革命》和電影《第一大總統》均出自他手。

  這位寫過《延安頌》、《長征》、《解放》、《解放大西南》等一系列重大歷史題材電視劇劇本的“紅色編劇”,坦言《辛亥革命》是他創作起來難度最大的一個。難在哪兒?不是難在歷史距離的遙遠,而是難在流行歷史觀、價值觀的紛擾和那個年代知識分子普遍具有的兩面性。

  廓清歷史的迷霧

  電影《第一大總統》的劇本一齣,就有位名氣不小的英國導演找上門來,希望接拍這部電影。“洋導”一見面就發表高論,説為什麼你們的孫中山是一個暴力主義者,而不是和平主義者?為什麼他不能像聖雄甘地那樣?王朝柱當面反駁:如果孫中山是一個和平主義者,那麼,八國聯軍可能至今還在北京城裏橫行無阻,你們的戰艦可能還在向中國輸出鴉片!“道不同,不相與謀”,最終,合作告吹。

  外國人不懂中國歷史也就罷了,令王朝柱氣憤的是,國內某些新潮作家、劇作者也熱衷於為歷史翻案,他們在作品中為沒落、腐朽的清朝末年代表人物慈禧唱輓歌,為自稱是大清王朝裱糊匠的李鴻章唱頌歌,為用權謀推翻帝制又重登九五之尊的袁世凱唱讚歌,好像這三人真成了清末民初第一等大英雄,而孫中山在他們筆下卻成了“攪屎棍”——總把袁世凱做的“好事”給攪黃了,甲午海戰的英雄不知哪去了,抗擊外國侵略的義和團運動被污衊成無知的群氓,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不見了,辛亥革命犧牲的軍民也變成了袁世凱等人手中的玩偶……這些人鼓吹“告別革命論”,否定中國近代革命的歷史意義,極力渲染“革命不如改良,改良不如漸進”的觀點。在他們眼裏,革命等同於破壞,只有改良才能以最小代價獲取最大成果。他們的結論是:一切志士仁人發動的歷次革命都是錯誤的;孫中山為推翻帝制、創建共和而建立的同盟會、國民黨是錯誤的;中國共産黨人發動的前仆後繼的革命則更是錯誤的!

  王朝柱説,“告別革命論”者過於天真了,他們不懂歷史唯物主義,不懂“革命是歷史的火車頭”、“革命不是請客吃飯”這樣的道理。所以,他要通過《辛亥革命》旗幟鮮明地駁斥“告別革命論”,把某些人妄圖顛倒的歷史匡正過來,還歷史一個公道,還那一代人一個公道!

  還原真實的人

  辛亥革命是非常特殊的革命,從發動到發展,它的核心成員、基本隊伍都是清末民初那個時代的知識精英,他們每一個人在這場革命大潮中都得到了洗禮,他們的心路歷程極富戲劇性。正如魯迅先生所説:“因為終極目的的不同,在行進時,也時時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頹唐,有人叛變,然而只要無礙于進行,則愈到後來,這隊伍也就愈成為純粹、精銳的隊伍了。”比如,康有為、梁啟超發動公車上書的時候,他們站在了清朝末年的文化、思想的制高點,是值得大書特書的歷史偉人。但是,當維新變法失敗以後,他們很快就又變成了保皇黨,頑固地反對推翻帝制,更不贊成中華民族走向共和。再如章太炎、鄒容等擯棄了康、梁的君主立憲的救國之路,轉向推翻帝制、創建共和的革命思想。然而,隨著革命洪流的滾滾向前,章太炎等又和孫中山分道揚鑣。

  王朝柱在描寫這些被時人、後人引為“文化大師”的人物時,不虛美,不隱惡,既寫了他們學問淵博,思想敏銳,又寫了他們身上明顯的弱點:一是看不到最底層廣大勞動者的力量,先靠會黨後靠新軍去搞武裝起義,二是在現實生活中有某種依附性,遭遇困境和面對誘惑時有些人就會退卻或轉向。這種對知識分子二重性的描寫,對歷史人物複雜性的刻畫,恰恰是《辛亥革命》的一大亮點和看點。

  作為出色的劇作家,他特別擅長從細節中把握人物真實。這些細節對表現《辛亥革命》劇本中的100多位重要歷史人物的性格起到重要作用。如寫秋瑾犧牲後,其好友蘇曼殊悲痛欲絕,遠在越南的孫中山特意從自己的積蓄中拿出10元錢,托黃興帶給蘇曼殊,讓他買幾塊牛排吃。這樣的細節描寫,既刻畫出蘇曼殊的重情重義,又表現了孫中山的細緻貼心,拉近了歷史人物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大大增強了作品的觀賞性。

  寫出歷史的大勢

  為了尋找創作靈感,捕捉那個時代更多的氣息,王朝柱不僅研讀了許多有關中國近代史的書籍,還先後到南京、廣州、香港、澳門等辛亥革命期間一些重要事件的發生地采風、體驗生活。隨之,王朝柱漸漸地找到了創作這部電視劇劇本的“魂”:《辛亥革命》劇本的中心人物是孫中山,整個劇本就是寫以孫中山為代表的一批知識精英,為中華民族的復興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歷程和情感歷程。孫中山出身貧寒,卻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和哥哥的財産全部投入到革命中去;他能夠與時俱進,到革命後期,不再提“驅除韃虜”這樣的口號,思想也由舊三民主義向新三民主義轉變。可以説,辛亥革命的準備與實施進程,是以孫中山為主要領袖、以孫中山的主張為旗幟的。王朝柱要以此劇表達對孫中山和同時代革命先行者們的敬意。

  不僅如此,他要寫出歷史大勢、時代潮流。辛亥革命的最大貢獻就是推翻帝制,把國家引向共和,此後誰想復辟誰垮臺。在全世界的改朝換代中,包括英國、法國等等都出現過復辟情況,而中國只有短期的復辟鬧劇,而沒有復辟成功的例子,這是因為辛亥革命在廣大人民中播下了民主精神的種子。告別專制,走向共和,這是歷史選擇,也是歷史的必然走勢。但另一方面,王朝柱也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離開工農,一事無成”,只靠精英革命,不可能取得最後勝利;“槍桿子裏面出政權”,沒有自己的軍隊,到手的勝利果實也會拱手讓人。由此揭示中國共産黨的崛起、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歷史規律。

  評論家李準對《辛亥革命》劇本給予了高度肯定:“劇本以宏大的歷史視野,第一次正面地完整地真實地形象地再現了從1905年到1916年以辛亥革命為核心的歷史風雲。縱橫捭闔,完整而又真實,堪稱一部形象的辛亥革命教科書。”相信據此劇本拍成的影視劇不僅會帶給觀眾視聽的盛宴,更能給他們以心靈的啟迪。

責任編輯:邢斯馨

熱詞:

  • 辛亥革命
  • 王朝柱
  • 推翻帝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