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中國北方近50年增溫明顯 東部頻繁出現南澇北旱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14日 06:2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隨著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增多,人們對氣候變化的趨勢和影響也越來越關心。日前,中國科協舉辦的“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活動中,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徐影向公眾介紹了有關氣候變化的分析和預測

  我國北方增溫在過去50年更為明顯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指出,近百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上升了0.74℃,最近50年的升溫速率幾乎是過去100年的兩倍。20世紀後半葉可能是過去1300年中最暖的50年。

  “近百年我國年平均氣溫升高了1.1℃,比全球平均升溫要高。”徐影稱,全球地表平均溫度變化中包含了海洋,而海水的熱容量要比陸地大得多,造成海洋表層的增溫率僅為陸地表層的1/2,且海洋面積約佔地球表面總面積的71%,所以統計得到中國(僅陸地地區)近百年氣溫的變化比全球更為明顯。

  徐影表示,“分析1961年至2009年我國年均氣溫變化幅度可發現,近50年中國大部分地區呈增溫趨勢,以北方增溫最為明顯。”

  最近幾年,“熱烘烘”的事實越來越多。2007年為我國1951年以來最暖的一年。2010年是我國1951年以來的第10個最暖年。2009年,我國年平均氣溫較常年偏高1℃,為1951年以來第4個最暖年,也是連續第13年高於常年值。

  近50年我國西部降水增加,東部頻繁出現南澇北旱

  我國降水分佈格局發生明顯變化。徐影稱,從1959年至2009年我國年降水量變化幅度看,西部地區降水約增加15%至50%;東部地區頻繁出現南澇北旱;華南地區降水約增加5%至10%;華北和東北大部分地區約減少10%至30%。

  近半個世紀以來,我國北方乾旱面積擴大迅速,尤其在黃河和海河流域,淡水資源緊缺。從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主要雨帶由華北地區逐漸南移到長江流域和華南地區,使北方出現了長達30多年的長期乾旱,而南方暴雨與洪水頻繁發生。

  不僅如此,我國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頻率和強度變化明顯,區域性乾旱加劇。徐影舉例説,夏季高溫熱浪增多,特別是1998年以後,35℃以上的高溫日數連續顯著高於常年平均,2010年最多。特別是華北地區最近20多年中有8年發生乾旱,乾旱發生之頻繁、乾旱範圍之廣、損失之大,是1886年以來最嚴重的。

  我國平均年降水量可能比20世紀略有增加

  21世紀全球氣候仍將持續變化,影響加重。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經濟學模擬聯合實驗室組織編寫的《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09)》指出,預計到2020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相對於20世紀後20年大約升高0.4℃,到21世紀末可能升高1.1℃~6.4℃,其中以陸地和北半球高緯度地區增暖最為顯著。

  根據該報告,到2020年我國平均氣溫可能比20世紀後20年升高0.5℃~0.7℃,到2050年可能升高1.2℃~2.0℃,到21世紀末可能升高2.2℃~4.2℃;北方增暖大於南方,冬春季增暖大於夏秋季。徐影稱,如果21世紀末全國平均氣溫升高3℃左右,這意味著21世紀的增暖將可能超過近千年內任何時期。

  “未來北方的降水總量增加幅度大於南方,南方大雨日數增加。”預測表明,到2020年,我國平均年降水量可能比20世紀略有增加,到2050年全國降水增加2%~5%,到21世紀末可能增加6%~14%。徐影同時表示,這些預測都是根據模式計算出來的結果,但由於氣候系統模式中間還有很多物理過程不是特別清楚,所以這種預測結果還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只是可以看到一種趨勢。

  極端氣候事件發生的頻次和強度變化將更明顯

  徐影表示,21世紀我國極端高溫事件可能更為頻繁,部分地區夏季炎熱日數可能增多;強降水事件增多、颱風和強對流天氣或增多;暖冬與熱夏次數可能增加,冬季寒潮或將繼續減少。

  最近20年是繼20世紀50年代長江和淮河流域洪水災害之後的高發期,年平均直接經濟損失高達1250多億元。“暴雨洪流災害仍將是未來我國嚴重的氣象災害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黃榮輝等分析稱,這一方面由於全球氣候變暖造成極端氣候事件增加;另一方面,由於人類活動、社會發展及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有時暴雨雖然降水量並不大,但其造成的損失及影響卻越來越大。

  而根據《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09)》,未來長江上遊地區強降水事件可能增加,引起的滑坡、泥石流等突發地質災害可能對三峽水庫的蓄水發電和航運産生不利影響;季節凍土凍脹和多年凍土融化下沉,不但使青藏公路、鐵路安全運營受到威脅,也是南水北調、西線調水工程面臨的突出問題。

  農作物受旱面積和糧食産量波動將加大

  我國是全球氣候變暖的受害國。“全球氣候變暖已經並將繼續對我國産生影響,嚴重威脅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發展。”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羅勇表示。

  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我國農作物因旱受災面積和糧食産量波動呈加大趨勢。未來氣候變化可能導致農業産量波動幅度增大,農業佈局和結構發生變化,病蟲害加重,生産成本和投資進一步增加。有專家分析稱,如不採取適當措施,到2030年,我國種植業生産能力可能下降5%~10%。

  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於降水量變化、升溫導致的蒸發量增加、工農業用水量增加以及水資源調配問題,我國六大江河的實測徑流量都呈下降趨勢,北方部分河流發生斷流,大大加劇了北方地區水資源供需失衡的矛盾。南方汛期降水增多,多次發生流域性或者區域性大洪水,因洪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較大。

  徐影稱,近30年來,我國沿海海平面上升約0.09米,平均上升2.6毫米/年,高於全球平均水平(1.8毫米/年),加之颱風和風暴潮災害頻發,沿海地區遭受不利影響增大。海水溫度升高和海表酸化導致近海生態系統退化。

  名詞解釋

  天氣、氣候與氣候變化

  天氣是指短時間(幾分鐘到幾天)發生的氣象現象,如雷雨、冰雹、颱風、寒潮、大風等。

  氣候是指長時期內(月、季、年、數年、數十年和數百年以上)天氣的平均或統計狀況,通常由某一時段內的平均值以及距平均值的離差(距平值)表徵,主要反映一個地區的冷、暖、幹、濕等基本特徵。

  氣候變化是指氣候平均值和氣候離差值出現了統計意義上的顯著變化。氣候平均值的升降,表明氣候平均狀態的變化;氣候離差值增大,表明氣候狀態不穩定性增加,氣候異常愈明顯。

責任編輯:邢斯馨

熱詞:

  • 極端氣候事件
  • 南澇北旱
  • 降水量變化